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你如何刮痧

教你如何刮痧

教你如何刮痧一、什么是刮痧? (1)二、刮痧法分为哪几种 (2)三、刮痧法存在哪些技巧 (3)四、刮痧能治何种疾病 (3)五、刮痧的注意事项 (4)六、刮痧治感冒 (5)七、刮痧巧治胃痛 (6)八、刮痧治疗失眠 (8)九、刮痧治疗偏头疼 (9)一、什么是刮痧?日常生活中,刮痧成为十分普遍的养生方法。

那么,到底什么是刮痧?所谓刮痧法,是指应用边缘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金属针具、瓷匙、古钱币、硬币、玉石片或头发、苎麻等,蘸上食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在人体病变部位皮肤上,反复进行刮、挤、揪、捏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表面淤血点、淤血斑或点状出血。

刮痧通过刺激体表皮肤及经络,以达到扶正祛邪、调节阴阳、活血化瘀、清热消肿、软坚散结等功效的治疗方法,民间流传广泛,我国南方地区更为广泛应用。

刮痧过程中出现的淤血点、淤血斑或点状出血称之为“出痧”。

刮痧由推拿手法变化而来。

《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

”元、明时期,有较多的刮痧法记载,称之为“夏法”。

明代医学家张凤逵的《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

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话,就可以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

这些毒邪越深,郁积的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象发急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须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治疗。

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皿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象米粒样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毒(也就是病毒)随即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清代,有关刮痧的描述更为详细。

郭志邃《痧胀玉衡》记载:“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

”此外,《串雅外编》、《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等医籍中也有记载。

现代刮痧疗法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博采针灸、按摩、点穴、拔罐等中医非药物疗法之所长,所用工具是水牛角为材料制做的刮痧板,对人体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或舒筋通络、排除毒素等作用,是既可保健又可治疗的一种自然疗法。

刮痧的作用原理:1、调整阴阳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进行刮痧,可使蠕动亢进的肠道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

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2、活血祛瘀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血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3、舒筋通络刮痧疗法主要是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另外,在刮痧板直接刺激下,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

第三是通过刮痧板的作用使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得以舒展,从而消除疼痛。

二、刮痧法分为哪几种1、刮痧法:又分为直接刮痧、间接刮痧两种。

直接刮法是指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患者特定部位体表皮肤,反复进行刮拭,出现痧痕为止;间接刮法是指在病人刮拭部位铺放一层薄布,然后用刮拭工具在布上刮拭,以保护皮肤,适用于儿童、年老体弱患者,以及高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抽搐、某些皮肤病患者。

2、楸痧法:在刮痧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刮痧者用自己食、中指的第二指节,或食指、大拇指把施术部位皮肤与肌肉揪起或提扯,瞬间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揪一放,反复进行,连续发出“巴巴”声响。

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至7遍,直至出现痧点。

3、挤痧法:刮痧者用大拇指和食指在施术部位用力挤压,连续挤压,至小块紫红痧斑为止。

4、拍痧法: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体表刮痧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

三、刮痧法存在哪些技巧作为一种中医适宜技术,刮痧也有一定技巧。

刮痧板可选用水牛角或木鱼石制作,板面洁净、棱角光滑。

刮痧介质多选用液状石蜡、麻油、红花油或刮痧专用的活血剂。

刮痧时,要求手腕均匀用力,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调整刮动的力量。

一般可轻轻向下顺刮,或从内向外反复刮动,逐渐加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刮痧时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匀、采用腕力,一般刮10至20次,约20分钟左右,以出痧为度,三至五天刮一次。

如用于保健,可每天刮一次。

刮痧除了能排毒,也可起到“补”的作用,专业术语分别称为“泻法”与“补法”。

如果刮拭按压力小、刮拭速度慢,刺激时间较长,就算是“补法”,这种手法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或体形瘦弱之虚证患者。

刮拭按压力大、刮拭速度快,刺激时间较短则为“泻法”,适用于年轻体壮、新病、急病、形体壮实的患者。

选择痧痕点数少,为“补法”;选择痧痕点数量多,则为“泻法”。

操作的方向顺着经脉运行方向者为“补法”;操作的方向逆经脉运行的方向者为“泻法”。

刮痧后进行温灸者为“补法”;刮痧后进行拔罐者为“泻法”。

四、刮痧能治何种疾病刮痧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简易治疗方法。

应用范围较广。

以往,刮痧主要用于痧症,现多用于治疗夏秋季时病,如中暑、外感、肠胃道疾病。

“痧症”多发于夏秋两季,起病突然,头昏、恶心、呕吐,胸腹或胀或痛,甚则上吐下泻,取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刮治,如出现神志昏沉,还可加用眉心、太阳穴。

如风热喉咙疼,可取第七颈椎至第七胸椎两旁(蘸盐水)刮治,并配用楸提颈部前两侧胸锁乳突肌。

如腹痛,可取背部脊柱旁两侧、胸腹部刮治。

伤食所致的呕吐腹泻,可取脊椎两侧顺刮治疗。

如胸闷、腹胀剧痛,可在胸腹部刮治。

如头昏脑涨,取颈背部顺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阳穴。

需要提醒的是,刮痧时应避风,刮后宜多喝热水,以助疗效。

刮痧也有禁忌症,以下人群不宜刮痧:有出血倾向性的疾病;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新发生的骨折患处;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年老体弱者,空腹及妊娠妇女的腹部,妇女经期下腹部、面部均不宜刮痧。

五、刮痧的注意事项治疗刮痧时,皮肤局部汗孔开泄,出现不同形色的痧,病邪、病气随之外排,同时人体正气也有少量消耗。

为有利于扶正祛邪,增强治疗效果,治疗刮痧时应选择环境,根据病证选择适当的手法,注意掌握刮拭的时间,防止发生晕刮。

危重病人应采用综合治疗。

1. 治疗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治疗刮痧时应避风,注意保暖。

室温较低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温时不可在电扇处或有对流风处刮痧。

因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通过开泄的毛孔直接人里,不但影响刮沁的疗效,还会因感受风寒引发新的疾病。

2. 治疗刮痧后饮热水一杯治疗刮痧使汁孔汗泄,邪气外排,要消耗部分体内的津液,刮痧后饮热水一杯,个但可以补充消耗部分,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

3. 刮痧后洗浴的时间治疗刮痧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侍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

但在洗浴过程中,水渍未干时,可以刮痧。

因洗浴时毛孔微微开泄,此时刮痧用时少,效果显著,但应注意保暖。

4. 不同种类的皮肤病刮拭方法皮肤病患行,皮损处干燥、无炎症、渗液、溃烂者(如神经性皮炎、白癜疯、牛皮癣等病症),可直接在皮损处刮拭,皮肤及皮下无痛性的良性结节部位亦可直接刮拭。

如皮损处有化脓性炎症、渗液溃烂的,以及急性炎症红、肿、热、痛者(如湿疹、疱疹、疔、疖、痈、疮等病症),不可在皮损处或炎症局部直接刮拭,可在皮损处周围刮拭。

5. 糖尿病及下肢静脉曲张者刮拭方法糖尿病患者皮肤抵抗力减低:血管脆性增加,不宜用泻刮法。

下肢静脉曲张局部及下肢浮肿者,宜用补刮法或平刮法从肢体末端向近端刮拭以促进血液循环。

6. 晕刮的防治晕刮,即在治疗刮痧过程中出现的晕厥现象。

经络全息刮痧法虽然安全、无副作用,但个别患者有时因其本身在某个时刻不具备接受治疗刮痧的条件,或治疗刮痧时操作者的刮拭手法不当、刮拭时间过长,则会出现晕刮现象。

●晕刮的原因①患者对治疗刮痧缺乏了解,精神过度紧张或对疼痛特别敏感者。

②空腹、熬夜及过度疲劳者。

③刮拭手法不当,如体质虚弱、出汗、吐泻过多或失血过多等虚证,采用了泻刮手法。

4刮拭部位过多,时间过长,超过25分钟者。

●晕刮的症状发生晕刮时,轻者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重者血压下降,神志昏迷。

●晕刮的治疗应立即停止原来的治疗刮痧。

抚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

马上拿起刮板用角部点按人中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局部水肿。

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足三里。

采取以上措施后,晕刮可立即缓解。

●晕刮的预防①对初次接受刮痧治疗者,应作好说明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②选择舒适的体位以便配合治疗。

③空腹、过度疲劳、熬夜后不宜用治疗刮痧法。

④根据患者体质选用适当的刮拭手法。

对体质虚弱、出汗、吐泻过多、失血过多等虚证,宜用补刮手法。

⑤治疗刮痧部位宜少而精,掌握好刮痧时间,不超过25分钟。

当夏季室温过高时,患者出汗过多,加之刮痧时汗孔开泄,体力消耗,易出现疲劳,因此更应严格控制刮拭时间。

⑥在治疗刮倾过程中,要善于察颜观色,经常询问病人的感觉,及时发现晕刮的先兆。

作到以上几条,完全可以防止晕刮的发生。

7. 不可片面追求出痧刮痧治疗时,不可过份追求痧的出现。

因为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患者体质、病情、寒热虚实状态、平时服用药物多少及室内的温度都是影响出痧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虚证出痧少;实证、热证比虚证、寒证容易出痧;服药多者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后,不易出痧;肥胖之人与肌肉丰满发达者不易出痧;阴经和阳经比较,阴经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不易出痧。

出痧多少与治疗效果不完全成正比。

如实证、热证出痧多少与疗效关系密切,而对不易出痧的病证和部位只要刮拭方法和部位正确,就有治疗效果。

8. 危重病人采用综合疗法危重病人,用经络全息刮痧法紧急救治后,有条件者应去医院由医务人员采取其他疗法综合治疗。

各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病急性期、各种急腹症、危重症或诊断不明确的疑难病症,须在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应用本法治疗。

六、刮痧治感冒刮痧,听起来有些专业,但也可以变得很简单。

用手指代替刮痧板刮痧防治感冒,就是个不错的方法。

刮痧可以通过对体表的良性刺激,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驱风散寒、增强免疫机能的作用,对感冒,特别是发热、鼻塞、咽喉疼痛、头痛症状改善明显。

缓解一般感冒头痛时,可将食指和中指弯起来,用弯曲的手指关节在印堂和两眉间刮,也可以在百会穴(头顶)和印堂之间来回刮。

前额痛时,可以用弯曲的手指关节来回刮面部两侧太阳穴部位,或用拇指和食指反复按捏此部位来减轻痛感。

头两侧痛时,可用弯曲的手指关节对两耳后来回刮。

鼻子塞时,可用弯曲的手指关节,分别刮鼻翼两侧的迎香穴,有通利鼻窍的作用。

发烧时,用弯曲的手指关节反复刮肘窝处,可减轻发烧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