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过秦论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B.蒙故业,因遗策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余威震于殊俗[答案] C[解析]“从”通“纵”。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然秦以区区..之地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成败..异变,功业相反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答案] D[解析]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指山东省。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⑦/②⑥/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D.①⑦/②③⑥/④/⑤[答案] D[解析]依次为: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B.然后以.六合为家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答案] D[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A项介词,用。
B项介词,把。
C项介词,凭借。
5.下列句子中,没有介词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D.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答案] C[解析]C项省略代词“之”,以(之)为桂林、象郡。
其他三项省略介词“于”。
A项身死(于)人手,为天下笑。
B项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D项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6.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
西周定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定都巩,史称东西二周。
B.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
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
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C.九州:雍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D.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无数次战争,诸侯国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即秦、齐、楚、韩、赵、魏、郑,合称为“战国七雄”。
[答案] D[解析]“战国七雄”没有“郑”,应把“郑”换成“燕”。
7.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
《过秦论》述写了秦很多罪过原因,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
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
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谐文化历史教训繁荣昌盛[解析]提取关键词实质上就是压缩语段,寻找主要信息,所以,解此类题的方法完全可以参考、借鉴解压缩题的方法。
很显然,这个语段的话题是和谐文化问题,所以,“和谐文化”这个词就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
文段通过正反事例告诉我们构建和谐文化的必要性,这样,我们就又可以找出另外两个关键词——“历史教训”“繁荣昌盛”。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陈涉起义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5)《过秦论》中总结秦国灭亡的原因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B.振长策.而御宇内策:马鞭子C.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击退D.然后践.华为城践:削平[答案] D[解析]践:踏。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吞二周而.亡诸侯吾尝终日而.思矣 B.⎩⎪⎨⎪⎧ 以.为桂林、象郡斧斤以.时入山林 C.⎩⎪⎨⎪⎧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邻国之.民不加少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答案] C[解析] C 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A 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B 项介词,把/介词,按照。
D 项介词,凭借/连词,表顺承,因此。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本部分文字记叙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和巩固政权时采取的种种措施。
B .从这部分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C .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D .这部分文字所叙述的秦始皇所施行的政策,说明他“仁义不施”,为秦朝灭亡埋下了隐患。
[答案] B[解析] 文中说的是秦始皇“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并非“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在这个时候,(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了各学派的著作,来使百姓愚昧。
(2)又派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战略要地,派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缉查盘问过往的行人。
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文称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以为能。
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至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草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遂自投江而死。
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
至,入见,上方受厘[注],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谊具道所以然之故。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
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是时,匈奴强,侵边。
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汉书·列传十八》)注受厘: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厘,胙肉,祭过神的福食。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B.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C.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D.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答案] C[解析]“制度”为名词,作“疏阔”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D两项;“地”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家”,指“诸子”,先秦时期的各学派。
B.“博士”,旧时指称某些从事服务行业的人。
C.“正朔”,一年的第一天。
古代改朝换代,要改定正朔。
D.“国”,指诸侯或诸侯王的封地。
[答案] B[解析]博士:古代学官名。
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先不发表意见,等年龄最小的贾谊一一回答后,才各自说出他们的意思,以此显示自己的才能。
B.贾谊提出了改订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主张,虽并未及时实行,却受到了皇帝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