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杜甫诗三首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杜甫的那首《登高》就是在奉节居住下来以后写的,居高一吟,至今让人回肠荡气....。
②没有昭君出塞,就没有汉朝和匈奴那五六十年的短暂和平,就不会有双方互不侵犯的城下..之盟..。
③杜甫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
④唐代诗人辈出,灿若晨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就是杰出代表。
⑤年轻人“恶搞”杜甫画像,拿名人大家开涮,这种穿凿附会....的做法不得不令人担心,随意拿名人消遣娱乐,久而久之,会失了分寸,辱没传统。
⑥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
A.①④⑥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②⑤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史诗。
C.杜甫的晚年孤苦无依、生活窘迫,写了很多忧时伤怀的作品。
D.杜甫晚年不仅顽强地与贫困、疾病作斗争,而且忧国忧民,写下了《登高》《登岳阳楼》等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古代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唯有杜甫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守不渝的创作主题。
①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入其血液②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③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④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自命⑤从而打动与感染众多的读者⑥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A.⑥④②③⑤①B.④③⑤②①⑥C.⑥③⑤④②①D.④②①⑥③⑤4.结合上下文,在画线处填上恰当内容,使语段成为一个中心完整的排比句。
(字数不要求一致)李白从“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的大自然情景中悟出了“站得高,望得远”的人生真谛,杜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精神的归宿……大自然是沉默的,在这凝重的沉默中给人以无声的启迪和引领。
5.为展示“走近文学大师”的语文探究性学习成果,请从高中教材中选择一位你最敬仰的文学大师,结合其作品,按要求写一段评价文字。
要求:①内容应突出所选作家的主要特点,②用一个统领全段内容的句子开头,③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④不少于10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考点对应训练链接考点鉴赏诗歌的“诗眼”[解析]考点: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
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
有些字,虽未冠以“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
辨析诗眼,一是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二是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三是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四是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五是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
具体来说,这种句中诗眼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
答题路径:(1)找出诗眼。
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解释含义。
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3)描述景象。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
(4)点出效果。
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即时对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6.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或词?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拓展训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岳阳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图南”“鲲鹏”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
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8.这首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名句名篇默写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秋兴八首(其一)》中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千载琵琶作胡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1.A[①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②城下之盟:因无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敌军而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
③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感),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如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④灿若晨星:灿烂得好像早晨的星星,比喻才能出众的人很多。
⑤穿凿附会:生拉硬扯的解释,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⑥迥然不同:完全不同,差别很大。
]2.D[A项把“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和“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两个句子杂糅在了一起。
B项“杜甫……是史诗”搭配不当。
C项语序不当,应是“晚年的杜甫”。
]3.D[首先判断④句和⑥句哪一句放在第一位,⑥句有代词“它”,所以④句放在第一位,排除A、C两项;④句的“不仅是”呼应②句的“更重要”,由此选D项。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阔大情景中引发了自己对生命旋律的思考5.(示例)杜甫历经艰难,却将苦难锤炼成为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诗歌。
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杜甫亲友离散,四处漂泊。
他用诗歌记录了国家衰败的惨状,百姓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心怀社稷、悲悯众生的情怀。
“三吏三别”表现了他对底层百姓的深深同情,《春望》抒发了他于国破家亡时的深沉忧伤,《登高》展现了他流离他乡中无尽的感慨。
杜甫的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不愧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
6.这首诗的诗眼是“怨恨”。
“怨恨”一词点明题旨,“千载”指昭君的怨恨之长久,“作胡语”流露出无边的离家去国之怨思。
美不得宠,才不见用,古人之悲,自身之叹,种种憾恨,均在其中。
7.CE[C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
E项“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8.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9.(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2)分明怨恨曲中论(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