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部解剖学思考题

局部解剖学思考题

局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名词:1.腋鞘:又称腋腔,椎前筋膜(颈深筋膜深层)延续至腋窝,包裹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的锁骨下部分所形成的筋膜鞘。

2.胸膜腔:脏腹膜与壁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为腹膜腔(peritoneal cavity)。

3.肋膈隐窝:是在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其深度一般可达两个肋及其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及出血首先聚积于此。

此外,深呼吸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隐窝。

4.隐静脉裂孔: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是由大隐静脉穿经阔筋膜并钩绕牵拉形成。

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血管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结,大隐静脉穿过此孔后发生出五条属支。

5.股鞘: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于股动、静脉上部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约3-4CM。

外侧部容纳股动脉,中间部分窝纳股静脉,内侧部称股管。

6.半月线:又称腹直肌线或Spiegel线,为沿腹直肌外侧缘的弧形线。

右侧半月线与肋弓相交处为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又称Murphys点。

7.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上宽下窄。

脐以上宽约1~2cm,较坚韧而少血管,因而更较明显。

肛门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亦称白线。

8.弓状线: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约脐以下4~5cm)处,腹内、外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伸向腹直肌的前方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因此腹直肌鞘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线,即弓状线,又称半环线9.腹股沟三角:又称海氏三角,是腹股沟韧带内侧半、腹直肌外侧缘与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10.胃床:膈、脾、左肾、左肾上腺、胰、横结肠及其系膜,这些隔网膜囊与胃后壁毗邻的器官称胃床。

11.盆膈:盆膈又称盆底,由肛提肌、尾骨肌及覆盖于两肌上、下面的盆膈上筋膜和盆膈下筋膜所构成。

12.尿生殖膈: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组成的结构称尿生殖膈。

封闭尿生殖三角。

13.会阴:狭义的会阴仅指肛门和外生殖器之间的软组织。

广义的会阴是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

14.会阴中心腱:为一纤维性中隔,长约1.25cm。

位于会阴缝深部,两侧会阴肌间。

有肛门外括约肌、球海绵体肌及成对的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和肛提肌等起止于此;直肠壶腹和肛管的纵肌层亦参与其组成。

此腱有加固盆底的作用。

简答与论述1、颈深筋膜间隙的位置、构成和连通及临床意义。

答:1)胸骨上间隙位置:距胸骨柄上缘3-4cm处。

构成:封套筋膜分为浅深两层,附着于胸骨柄前后缘,这两层之间构成。

内容: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等。

2)气管前间隙位置和构成: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的间隙。

内容: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动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等(小儿还有胸腺上部、左头臂静脉和主动脉弓)。

临床意义:向下可通上纵隔。

3)咽后间隙位置和构成: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的间隙。

内容: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结。

临床意义:向下可通下纵隔。

4)椎前间隙位置和构成:脊柱、颈深肌群和椎前筋膜之间的间隙。

临床意义:向下可通后纵膈,两侧经腋鞘通向腋窝,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并经腋鞘扩散至腋窝,当脓肿溃破后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膈。

2、在甲状腺切除中,试述:(1)甲状腺前面的层次由浅至深,分别是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

(2)结扎甲状腺上、下动脉时,注意不要损伤那些结构?如何避免?为什么?1)结扎上动脉注意不要损伤喉上神经,应紧贴甲状腺上极,因为喉上神经与舌骨大角处分为内外两支,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行向前下方,在距甲状腺上极0.5-1.0cm出离开动脉弯向内侧;2)结扎下动脉注意不要损伤喉返神经,应远离甲状腺下端,因为甲状腺下动脉与喉返神经的相交部位约在侧叶中下1/3交界处的后方,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在侧叶下极附近比较复杂,因此结扎下动脉远离甲状腺下端以避免损伤喉返神经而造成声音嘶哑。

3、在气管切开术中,试述:(1)气管前面的层次。

由浅至深,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其内的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和气管前间隙。

(2)气管切开术造成出血的解剖学因素。

颈前静脉和静脉弓、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

(3)气管切开术时采取的体位、切口。

1)体位:一般选用仰卧位,肩下垫一小枕,头后仰,使下颏、喉及颈静脉切迹三点保持在一直线上,使气管固定于正中矢状位上,便于暴露、分离和切开。

2)切口:第2-4气管环之间。

直切口:颈前正中切口。

自甲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器官暴露好但切口疤痕明显。

横切口:在环状软骨下缘一横指处切开。

术后疤痕少,但气管暴露差,易积潴分泌物。

4、试述胸膜顶的位置、毗邻及临床意义。

位置:覆盖肺尖部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缘2-3cm。

毗邻:前、中、后斜角肌覆盖其前、后及外方。

其前方邻接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锁骨下静脉,左侧还有胸导管;后方贴靠第一、二肋,颈交感干和第一胸神经前支;外侧邻臂丛;内侧邻气管、食管,左侧还有胸导管和左喉返神经;上方连有胸膜上膜(Sibson筋膜)。

临床意义:胸膜上膜,起悬吊作用。

当行肺萎陷手术时,须切断胸膜上膜,才可以使肺尖塌陷。

5、试述斜角肌间隙的组成、穿行结构及临床意义。

组成: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

穿行结构: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临床意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这些结构,产生相应症状,称前斜角肌综合征,症状为神经压迫,手臂内侧感觉异常、木、麻、疼。

6、试述腋腔(腋窝)的构成、内容。

构成顶由锁骨仲1/3段、第1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构成;四壁①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②后壁由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肩胛骨构成;③内侧壁由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构成;④外侧壁由喙肱肌,肱二头肌长、短头和肱骨结节间沟构成。

内容臂丛锁骨下部及其分支、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分支、腋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7、试述掌中间鞘的边界、内容物的层次排列。

境界前界:掌腱膜;内侧界:掌内侧肌间隔;外侧界:掌外侧肌间隔;后界:骨间掌侧筋膜及拇收肌筋膜。

内容掌浅弓指浅、深屈肌腱屈肌总腱鞘掌中隔筋膜间隙蚓状肌指血管和神经等。

8、述的手掌的筋膜与骨筋膜鞘。

手掌筋膜:深筋膜浅层(掌腱膜、鱼际筋膜、小鱼际筋膜)深筋膜深层(骨间掌侧筋膜、拇收肌筋膜)骨筋膜鞘:外侧鞘(鱼际筋膜、掌外侧肌间隔、第一掌骨围成):鱼际肌、拇长屈肌肌腱、桡侧囊、拇指血管神经中间鞘(掌腱膜、掌内外侧肌间隔、骨间掌侧筋膜、拇收肌筋膜):掌浅弓、指深浅屈肌肌腱、屈肌、总腱鞘、掌中隔、筋膜间隙、蚓状肌、神经血管内侧鞘(小鱼际筋膜、掌内侧肌间隔、第五掌骨围成):小鱼际肌及小指血管神经9、试述手掌的筋膜间隙。

位于掌中间鞘深部,内有疏松结缔组织1.鱼际间隙:前界掌中隔前部、示指屈肌肌腱、第一蚓状肌;后界拇收肌筋膜;内侧界掌中隔后部;外侧界外侧肌间隔后部。

2.掌中间隙:前界第3、4、5指屈肌肌腱、第2至4蚓状肌;后界掌中隔后部、第3、4掌骨骨间肌及其前面的骨间掌侧筋膜;内侧界掌内侧肌间隔;外侧界掌中隔。

10、胸膜腔穿刺的选择部位及所经层次结构。

部位:肩胛线紧贴第7、8肋间隙的下一肋骨上缘或腋后线第7、8肋间隙中部。

层次结构:自浅至深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壁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

11、乳房淋巴回流。

**乳房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引流方向主要有6个: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胸肌淋巴结;②上部的淋巴管→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③内测部的淋巴管→胸骨旁淋巴结;④深部的淋巴管→胸肌间淋巴结;⑤内测部的浅淋巴结与对策乳房的淋巴管交通;⑥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12、纵膈的划分及内容,上纵膈的位置及内容(自浅至深)。

纵膈划分:四分法,以胸骨角与第四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膈(见下)和下纵膈;下纵膈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分为前纵膈(胸腺下部、纵膈前淋巴结、疏松结缔组织、胸廓内动脉分支)、中纵膈(心包、心、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等)、后纵膈(食管、迷走N、胸主A、奇V、半奇V、副半奇V、胸导管、交感干胸段、纵膈后淋巴结等)。

上纵膈位置:胸骨角与第四胸椎体下缘平面以上的纵膈;上纵膈内容:前层有胸腺、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中层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后层有气管、食管和胸导管等。

13、胸骨角平面的解剖特点。

①两侧连接第二肋软骨,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②第二肋间神经的分布平面;③主动脉弓的起、止处;④气管杈平面;⑤左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⑥平第四胸椎体下缘;⑦上、下纵膈分界的标志;⑧奇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⑨胸导管左移。

14、试述股三角的构成及其内容排列。

构成:上界为腹股沟韧带,下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自外侧向内侧分别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

内容: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股神经、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静脉、股管、腹股沟深淋巴结及脂肪组织等。

15、试述股管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股鞘内侧份的漏斗状的筋膜间隙,平均长越1.3厘米。

构成:前壁腹股沟韧带、腹横筋膜、隐静脉裂孔镰状缘上端和筛筋膜;后壁髂腰筋膜、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壁腔隙韧带及股鞘内侧壁;外侧壁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上端股环;下端盲端。

临床意义:腹压增高时,腹腔脏器(主要为肠管)可被推向股凹,继经股环至股管,最后由隐静脉裂孔处突出,形成股疝。

由于股环上方常有腹壁下动脉的闭孔支或变异的闭孔动脉经过陷窝韧带附近,故行股疝修补术时,因特别注意避免损伤此动脉。

16、试述肌腔隙与血管腔隙的境界及其临床意义。

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分隔为内外侧两部分,外称肌腔隙,内称血管腔隙。

肌腔隙境界:前界腹股沟韧带外侧部;后界髂骨;内侧界髂耻弓。

~临床意义:腰椎结核时,脓液沿腰大肌及其筋膜,经此腔隙扩散至大腿根部,并有可能刺激股神经。

血管腔隙境界:前界腹股沟韧带内侧部;后界耻骨肌筋膜、耻骨梳韧带;外侧界髂耻弓。

~内容物:股鞘(股动静脉、股神经)、生殖股神经股支、淋巴管、股环。

17、试述腘窝的构成及其内容。

构成:外上界股二头肌腱;内上界半腱肌、半膜肌;下内界腓肠肌内侧头;下外界腓肠肌外侧头;窝底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窝顶腘筋膜。

内容:(自浅至深)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外上界有腓总神经、腘淋巴结18、试述收肌管的构成及其穿行结构。

位置:股中段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15-17cm管状间隙、断面呈三角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