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全册复习提纲第十四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2、我国的珍稀植物:3、动物的主要类群鲫鱼细菌结构示意图酵母菌结构示意图4、生物的分类:分类的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进化上亲缘关系 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不同种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低,他们之间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第十五章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①、物种多样性;②、遗传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2、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①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 ②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③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形式就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4、 ①直接价值:提供食物,提供工业原料;②间接价值: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调节气候; ③潜在价值:有待开发的新药特药,改良生物品种。
5、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6、 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②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③环境污染;④外来物种的入侵。
7、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速度加快8、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9、 ①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在濒危生物原来的生活区域对其实施的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如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迁地保护是将斌微生物迁出原栖息地对其进行的特殊保护和管理,也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如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 ③对公民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第十六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1、 生命起源的过程: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 米勒实验原始 2.| 地球大气:氢气、氮气、氨、甲烷、水蒸气火花放电“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表现相似生态分布基本相同能繁殖后代,且后代也具有生殖能力米勒实验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成有机小分子。
2、生物进化的依据:化石、胚胎学、解剖学,其中化石是最主要的依据3、化石:保存在地层中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遗体:如恐龙骨骼化石;遗物:如恐龙蛋;遗迹:如恐龙足迹化石越简单、越低等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4、马的进化:始祖马→现代马(历时5000万年)马的进化历程特征:体型由小变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变成中趾发达且唯一着地的趾说明:生物在同种生物内部的进化5、鸟的进化:始祖鸟→现代鸟特征:始祖鸟:个头跟现代乌鸦差不多大,两翼前端生有三趾,嘴里长有牙齿,尾长并有尾椎骨。
说明:现代鸟由古代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
6、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遵循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规律,生物不断进化。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7、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学说8、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生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②生存斗争:由于食物和生活空间以及配偶等条件有一定的限度,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食物和生活空间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③适者生存:生存斗争的结果是胜者能更好地生存下来,不适者最终被淘汰;④遗传变异:生存下来的个体通过生殖将自身优异的性状遗传给后代,同时后代也在遗传的过程中变异产生更适合生存的优良性状。
9、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11、人猿同祖埃及古猿头骨化石也被认为是人猿同祖的证据之一:埃及古猿的门齿小,类似于人犬齿、前臼齿和臼齿都比较大类似于猿12、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13、人类进化的最显著变化:脑容量的增加第十七章动物的运动1、动物运动的目的:能够主动、有目的、迅速地改变其空间位置,这也是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
2、运动的意义:可以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3、动物运动的方式:飞行、奔跑、游泳、爬行、行走、跳跃。
水中: 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游动)陆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爬行:如蜗牛、马陆、蛇(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行走:如猫、够、大象、马。
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跳跃(特点: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空中:飞行动物的类别:鸟类,昆虫与蝙蝠(借助翼膜飞行)等注: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鼓翼飞行与滑翔(省力的方式)(一对翅)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注:爬行:动物的胸腹部紧贴地面,行走:动物的胸腹部远离地面。
4、动物运动的能量供应:食物(消化吸收)→细胞(呼吸作用)→能量(ATP)(能量释放)→动物运动5、单细胞动物的运动结构草履虫—纤毛变形虫—伪足细菌—鞭毛6、多细胞动物的运动器官①节肢动物:附足如:蚂蚁:胸区有长有六对步足,在运动时以一侧的中足和另一侧的前、后两足为一组交替运动的。
翅膀 如:昆虫,蜜蜂,蝴蝶 ②鱼:鳍 如:鲫鱼,鲨鱼③两栖类、爬行类:跳跃或者爬行时用四肢,游泳时用趾间的蹼 如:青蛙,鳄鱼 ④鸟类:翼 如:大雁,鸡⑤哺乳类:四肢 如:牛、羊7、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骨骼肌与骨的关系: 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关节结构示意图 ※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
8、躯体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这一过程是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
骨骼肌大多附着于关节周围,一个运动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
其中屈肘与伸肘都是在两组以上肌群协调下完成。
任何脊椎动物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都在神经系统的调解和控制下完成的。
第十八章 动物的行为1、 动物行为:动物的体态、发声和其他外部所有可以识别的变化。
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
2、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的调节。
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舒张 手臂提重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收缩;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骨连接(主要是关节)骨骼运动系统 骨关节头 关节囊关节窝肌腱:位于两头 肌腹:位于中部3、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
※注意: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为同种动物。
攻击行为是同种生物内部为争夺食物、配偶所发生的的行为。
防御行为是不同种生物之间发生的行为。
记住:动物行为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社群行为:动物群落中除生殖以外个体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
(判断动物群体是否是一个社群:群体中是否有首领,群体中是否有分工合作)▲ 判断群体的行为是否是社群行为,就看它的行为是否为群体服务,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从个体上来说是一种防御行为,从群体上来看,是一种社群行为,还有工蜂的觅食行为也是一样的情形。
第十九章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和环境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的关系而互相联系形成。
生产者→消费者。
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藻类→虾米→小鱼→大鱼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各条食物链之间相互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网络。
※生物之间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从而促进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
3、生物富集: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不断积累某种元素(如铅、汞)或者难以分解的化合物(如化学药剂DDT),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富集常伴随食物链而发生。
对于进入生物体内的污染物,生物体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但当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超过一定浓度时,生物就会出现受害症状。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10、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①单向流动、不循环;②逐级递减,效率为10%~20%;原因:①单向流动:捕食关系不可逆,热能的散失不可逆。
②逐级递减:自身的消耗,部分流向了分解者。
8、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生态系统所指:生物圈物质所指:碳、氢、氧、氮、磷、硫等化学元素 物质循环:9、碳循环第二十章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 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2、 生物圈: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 生态平衡: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的稳定。
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该生态系统中得生物多样性有关。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能较长时间的维持相对的稳定。
生物群落无机环境源头:太阳光流动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流动途径:沿食物链(网)逐级流动 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能量流动的过程: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植物)→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草食动物)→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肉食动物)→第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肉食动物)→第四级消费者(第五营养级肉食动物)5、 能 量 流 动 的 过 程4、生态农业:通过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5、地球现在很不健康的原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自然资源消耗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给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第五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第十四章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P3~51.生物的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2.常用的无性生殖方式:①出芽生殖例:酵母菌、水螅②营养生殖:植物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无性生殖例:红薯、土豆3.常用的营养生殖方法:①嫁接例:苹果树②扦插例:柳树③压条例:茶树4.营养生殖方法的意义: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加快植物生殖的速度5.嫁接:嫁接就是把一株植物体的芽或带有芽的枝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6.接穗: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7.砧木: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8.芽接是用芽作接穗,枝接是用带芽的枝条做接穗9.无论是芽接还是枝接,都要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两部分形成层分裂出来的细胞才能愈合在一起,提高成活率10.常用的嫁接方法:①芽接例:桃、山楂、苹果②枝接例:柑、橘植物组织培养:P51.定义:将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无菌的条件下,培养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这种技术叫做植物组织培养2.理论依据:植物细胞的全能性3.优点:①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批植物②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③还培养出小麦、水稻、烟草等植物的优良高产的新品种第二节植物的传粉与受精:P8~91.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有性生殖一般是指由亲代产生生殖细胞,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2.传粉:植物开花后,雄蕊花药中的花粉通过不同的途径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3.传粉方式:①自花传粉:同一朵花的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给雌蕊称为自花传粉②异花传粉:一朵花的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给另一朵花的雌蕊称为异花传粉4.当花粉落到成熟的雌蕊柱头上,受到柱头分泌的粘液的刺激,花粉就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内有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