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支教语文教师总结
农村中学支教语文教师总结
我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回大冶到茗山中学支教。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一晃资教两年过去了,回顾两年来的历程,似乎看到了我一步步成长的足迹,一切都历历在目。
一、圆梦,我参加了资教
大学的最后一年,我们每天都在为考研、找工作、毕业论文而奔波、迷茫。
三月中旬,当我在学校的宣传栏上看到省厅推出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时,眼前顿时一亮,看着宣传报上那鲜亮的标语、生动的宣传画,眼前便浮现出幼时在电视上看到那山区里孩子们渴求知识模样。
“当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埋藏在心里多年的梦想又被勾了出来。
我要资教,去做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
实现儿时的梦想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面对的是朋友、同学、家人的不解。
大学毕业,即便是在武汉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好工作,但月薪一千多的工作并不难找,自己养活自己并没有问题。
其次,在广州定居的堂哥帮我了几个工作单位,不时打催我过去面试、还帮我报名参加公务员的考试。
我知道,这些机会都很难得,也许很多同学都没有这样的条件能出去找到工作,大多数人得靠自己去拼、去闯。
可是,这时的我决心已定:一定要去资教当老师,决不留下终生遗憾。
二、参加培训,我取得了上岗资格
七月初,省教育厅在湖北经济管理学院为我们资教生举办了为期十天的培训。
在此期间,省教育厅请来华中师范大学、华师附属中学、武汉民政学院、武汉二中等院校的教授、优秀教师给我们讲课。
我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礼仪》、《远程教育》等科目,并顺利通过结业考核。
培训的日子虽然不长,但是这十天使我初步了解了农村中学教育工作内容、性质和现状。
从培训结束到开学这段时间,我专门上搜索、浏览教育站、名师的主页,学习他们在教学工作方面的经验,尽量增加知识储备。
三、熟习环境,我的精神成长步伐
中学我非常熟悉,老师我也很了解,但从条件优越的大学到乡村中学、从学生转变成老师我还是一时难以适应。
茗山乡是全国重点贫困乡。
茗山中学陈旧的教室、简陋的办公室、粗糙的墙面、破旧的课桌、杂草丛生的操场……处处体现出这所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简陋。
学生和老师的生活条件都非常差。
记得刚刚拿到宿舍钥匙,兴匆匆打开门时,宿舍里所散发出的霉潮味顿时淹没了我,整整三天把只有四面墙壁两扇窗的房间用洗衣粉拖洗了四遍才去除了地上的绿色霉球,从墙壁上撕下之前那位老师用来当壁纸的报纸时,墙壁上乱爬的小毛虫到现在想起来还让我觉得头皮发麻。
清理完这些之后,学校给教师宿舍提供的物质除了几张旧课桌用来摆放自己的生活用品外就只剩下一张用两条长椅和一张木板支撑起来的床,连窗帘都得自己去添置。
学校也没有单独的教师食堂,老师、学生同吃“大锅饭”。
教学楼虽是楼房,但教室里的教学用具除了课桌和讲台外就是最古老的黑板,没有城里学校那种拉板式黑板,教室地面坑坑洼洼。
更谈不上有足够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基本上成年“吃粉笔灰”。
由于条件差,正式教师纷纷调离茗山中学,占教师总数三分之一共20名资教生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
通过半年的适应,我已经与学校的老师打成一片,完全适应了这里的教学生活条件。
可好景不长,刚刚在学校本部适应了两个月,学校的教学楼因被鉴定为d 级危楼,不得不举校搬迁分成了三个校区。
我跟初二年级的部分师生一起离开本部来到茗山乡直属小学。
回忆在小学的半年时间,比中学的情况更惨。
毕竟是“寄人篱下”,他们学校即便是给我们提供了住宿的房间,但是却是四人挤在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屋里,这不是大学宿舍有衣柜有书桌,只有刚刚好的放下三张床外加几个桌子的地盘,而房间在拐角的走廊尽头,没有阳光,空气对流更是难上加难,况且我们也不希望它能空气对流,房间的旁边是猪圈,窗子看出去的是农村那种简陋的厕所,冬天还好,到了夏天房间里充斥着厕所和猪圈共同发出的臭味,只能用蚊香来驱逐,睡一晚上,身上便是说不出的叫人厌恶的怪味。
而与此同时,因为兼任班主任的工作,给在外借读的这几个班孩子当全职保姆,一天24小时守候着他们,就怕发生一丁点安全事故。
白天督促学生起床上早自习,晚上要等全体学生安睡后才能回宿舍洗漱。
每天晚上往往是往床上一躺闭眼就能睡着,有床有休息的地方就
是万幸,不可能有时间有心情再去挑剔其他。
现在回忆起那半年的日子,只能跟学校的老师开玩笑道,“那简直是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磨练”。
去年8月,因第一年教学工作表现突出被初三年级组聘任到初三年级担任连个语文和一个住读班班主任的工作。
虽说回到学校本部,但是肩上的负担越来越重。
初三年级是毕业班,对于城市里的学生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向更高学府过渡的时期,要更加拼搏努力的考上重点高中争取进入大学的门槛。
但是在农村,初三毕业意味着将有一大批学生即将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开始工作。
所以,初三的工作就不能仅仅围绕着教学来进行,更多的是要进行思想教育,不要让升学无望的情绪影响学生最后一年的思想性格。
针对这种情况,从初三第一次月考开始,每天中午的午休时间成了我和班上学生“面对面”的时间,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的谈话让我对他们的想法有不少了解。
记得上学期,班上一名优秀学生考试后明显上课情绪产生了很大的波动,课堂上的表现也出现了不好的苗头:睡觉、看小说、发呆……本来很开朗的她开始变成“独行侠”,教室里很少听到她的声音,请假的次数开始增加。
我利用中午的时间跟她聊天,刚开始的十几分钟她都低着头沉默不语,我只能耐心跟她讲些道理,而我自己也不知道这些“大道理”是否真的对她有用。
谈话进行到一半,她抬头看了我一眼说:“这些道理我都知道,可是我的情况,并不是老师您想的那样。
”虽然是一句抵触的话,但是对我而言却是一小步成功,接下来的谈话中她的话越来越多。
我了解到,她的家庭条件并不好,父亲卧病在床,母亲为照顾家里只能守着家里的几亩田地在家务农,家庭收入拮据,而她的哥哥正在大冶的重点高中读高三,即将参加高考,并且哥哥的成绩优秀,而这些就意味着她们家里马上就面临着送哥哥上大学高昂的学费。
面对这些,她想到自己的成绩并不足以考上重点高中不如早些走入社会挣钱,为家里减轻负担。
听到这些我有些震惊,她不像班上某些学生那样仅仅为了一次考试失败而放弃,而是为了整个家,她的想法其实是为了更多的人能早日摆脱负担。
我被她所感动,同时我也积极地开导她,这些困难都只是暂时的,要想真正的摆脱贫困还是要靠自己的知识,过早的放弃学业只会让自己一辈子处于没有知识卖苦力为生的困境中,这对于一个娇小的女生来说是比现在更困难的更持久的痛苦。
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她似乎开始接受我的建议,结束时她的眼神里少了持续很久的颓废感。
在此之后的班级活动中,我利用她手工巧的特长,把班级的一些大型活动需要的手工作业交由她来组织完成,并且这些成绩受到学校其他老师甚至是领导的好评,每次成绩的获得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她的脸上又开始出现笑容,跟同学们交往也多了。
每月一次的黑板报,她自告奋勇地担当下来,并且在第一次全校评比中给班集体争取到了第三名的荣誉,她的自信又回来了。
从她的身上我也深刻感受到“细语微风”比“狂风骤雨”更能打动他们,而且作为语文老师,我充分利用周记来了解每位学生的一周动态。
工作复杂,但是可以明显感受到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他们开始跟我交谈心里话,相信我。
平安夜的晚上,看着学生送的苹果,我想这是我一年来所收到“成长进步的奖励”。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班级却是五十多个学生共同的家,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是极其重要的,培养这些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我努力从小事着手,一次值日、一次大扫、一次集会……都成了我的集体精神教育课堂,一年来的亲身示范和教育,我班的学生都开始真正的融入到集体中,无论是学校组织的活动还是班级内部的生活,都因为他们的积极参与收获了许多的奖励,“全校广播操比赛二等奖”、“男子篮球比赛第三名”、“全校元旦汇演第三名”等等,每一张奖状地获得不光肯定了他们的实力,也是对我持之以恒工作的鼓励。
除了这些活动成绩,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也不可忽视。
我想,虽不能和重点班比考试成绩,但是一个学期的四次月考,在同类班级中,我们班从最后一名到第一名的进步将促进我们更大步地向前迈进。
而即将到来的六月份的中考,将是我和我的第一批学生共同的“人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