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
第四节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定义:土壤=岩石圈表面能够生长动物、植物的疏松表层,
陆生生物生活的基质,
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物质元素和水分。

=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生态系统一些重要过程在土壤中进行(分解、固氮)
=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
重要性:植物根系和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发生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土壤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

控制环境以获得更多收成时,气候因素不易改变,但能改变土壤因素增加研究土壤因素的重要性。

土壤特征:固体(无机体和有机体)
液体(土壤水分)三相复合系统(考试)
气体(土壤空气)
每个组分都具有自身理化性质,相互间处于相对稳定或变化状态。

液相和气相处于相当均匀的状态,固相不均匀
固相包括:无机部分(一系列大小不同的无机颗粒)
矿质土粒、二氧化硅、硅质粘土、金属氧化物和其他无机成分;
无机元素(矿物质):13种
有机部分:主要包括有机质
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按容积计:
固体部分:矿物质占38%;
有机质占12%;
空隙(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约占50%
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各占15~35%
土壤具有特定生物区系:例、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土壤微生物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环虫、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动植物。

25克森林腐植土中霉菌11km
生物有机体的作用: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元素生物循环
影响、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和物理结构
各组分及其相互关系→ 影响土壤性质和肥力→ 影响生物生长生物生长发育需要土壤不断地供给水分、养料、温度和空气。

土壤肥力:土壤及时满足生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

19世纪中期,Liebig提出矿质营养理论。

长期施用大量化肥—引起土壤板结;
土壤中的物质转化—依赖于土壤的生物作用
(土壤动物、微生物)
土壤中动物、微生物的活动—取决于营养元素和能源物质,并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土壤肥力=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
要具有高肥力—必须使土壤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功能。

(二)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
植物对于长期生活的土壤会产生一定的适应特性
形成各种以土壤为主导因素的植物生态类型
*根据对土壤酸度反应——划分为
酸性土、中性土、碱性土植物生态类型
*根据对土壤矿质盐类(如钙盐)的反应——划分为
钙质土植物(南天竺、青冈)和嫌钙植物
*根据对土壤含盐量的反应——划分出盐土和碱土植物
*根据对风沙基质的关系——划分为抗风蚀沙埋、耐沙割、抗日灼、耐干旱、耐贫瘠等一系列生态类型。

盐碱土 = 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的统称。

在我国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地面蒸发强烈,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或地表径流滞缓、汇集的地区,或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区,广泛分布着盐碱化土壤。

在滨海地区,由于受海水浸渍,盐分上升到土表形成次生盐碱化。

盐碱土所含的盐类:
最多的是NaCl、Na2SO4、Na2CO3以及可溶性钙盐和镁盐。

盐土所含的盐类:NaCl和Na2SO4(均为中性盐)
∴pH是中性的,土壤结构尚未破坏。

土壤的碱化过程 = 指土壤胶体中吸附有相当数量的交换性钠。

交换性钠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碱土。

碱土含Na2CO3较多,强碱性(pH≥8.5),上层的结构被破坏,下层为坚实的柱状结构,通透性和耕作性能极差。

不同盐类对植物危害程度的大小次序排列:
MgCl2>Na2CO3>NaHCO3>NaCl>MgSO4>Na2SO4。

阳离子:Na+>Ca2+
阴离子:CO32ˉ>HCO3ˉ>Clˉ>SO42ˉ
土壤表层含盐量超过6‰时——大多数植物已不能生长,
极限 = 可溶性盐含量达到10‰以上
盐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① 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
盐类提高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
不能从土壤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甚至导致水分从根细胞外渗。

② 伤害植物组织
盐类积聚在表土时常伤害根、茎交界处的组织。

伤害能力以Na2CO3、K2CO3为最大。

③ 引起细胞中毒
土壤盐分浓度过大——植物体内积聚的大量盐类
——使原生质受害,蛋白质的合成受到严重阻碍,
——导致含氮的中间代谢产物积累,使细胞中毒。

④ 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由于Na的竞争——植物对K、P和其他元素的吸收减少,
P的转移也受到抑制
——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

⑤ 在高浓度盐类的作用下,气孔保卫细胞的淀粉形成过程受到妨碍,气孔不能关闭,即使在干旱期也是如此,因此植物容易干旱枯萎。

碱土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①土壤的强碱性能毒害植物根系
②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质地变劣,
形成了一个透水性极差的碱化层(B层),湿时膨胀粘重,干时坚硬板结。

具有一系列适应盐、碱生境的形态和生理特性的植物统称为盐碱土植物。

盐碱土植物:盐土植物 + 碱土植物两类(在中国盐土为主)
(1)盐土植物
内陆:旱生盐土植物(Xero-halophytes)
海滨:湿生盐土植物(hygro-phytes)
如、大米草(Speatina anglica)(入侵物种)、红树植物
形态特征:植物体干而硬;叶子不发达,蒸腾表面强烈缩小,
气孔下陷;表皮具有厚的外壁,常具灰白色绒毛。

在内部结构上,细胞间隙强烈缩小,栅栏组织发达。

生理特征:具有一系列抗盐特性,根据适应特点不同分为3类
① 聚盐性植物(=真盐生植物)
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可溶性盐类,并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

∵原生质对盐类的抗性特别强,能容忍60‰甚至更浓的Nacl溶液。

特点:细胞液浓度也特别高,并有极高的渗透压(特别是根部细胞的),∴能吸收高浓度土壤溶液中的水分。

② 泌盐性植物(=耐盐植物)
吸进盐分,不积累在体内;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盐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泌盐作用)。

特点:能在含盐多的土壤上生长,但在非盐渍化土壤上生长得更好。

∴看作是耐盐植物。

③ 不透盐性植物(=抗盐植物)
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特点:这类植物细胞的渗透压也很高,但是由于体内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有机物质(如,有机酸、糖类、氨基酸等),细胞的高渗透压提高了根系从盐碱土中吸收水分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