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2、识别各种外力作用,解释其对地表的塑造方式;3、辨认几种基本地貌类型,说出其成因;4、绘制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解读图片,绘制示意图,尝试通过图来理解地理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对身边各种自然现象观察的习惯,欣赏各种营造力造就的奇特自然现象。

树立对自然的崇敬心理,爱护自然。

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形式;2、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方式;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联系实际直接导入]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要进入新的章节,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地理名词“地表形态”那么,什么是地表形态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是不是能看到许多美丽而且壮观的景象,比如说高山,大海,草原,河流、、、、等等。

那么,我们把这些能被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就叫做地表形态了,也可以叫做地形或者是地貌。

同学们可以看一下68页,上面有介绍。

那么地表形态是怎样被塑造的,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又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节的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课学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过渡] 同学们看标题,这一节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什么?是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很多种,比如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就有影响,人类推平山丘,填堆河谷、修造建筑等等,就使得原来的地表形态发生了改变。

但是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自然作用,也叫做地质作用。

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地球上由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力量来源不同又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内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板书)[提问] 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请从语文的角度来讲解一下’内力作用’四个字的含义。

[讲解] (学生回答:从语文角度来说,内力作用应该就是内部力的力量起到的作用吧)恩,很好!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地理上的内力作用是怎么一回事。

1、含义:由地球内部的力量引起的作用———内力作用2、力量来源(板书)从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中,我们已经得知,内力,就是内部力量!放咱们地理中来讲呢~这个内部力量当然就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而其力量来源呢,就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力量叫做内营力。

这个能量是巨大的,如果大家比较关注时事就知道今年8月30日印尼火山爆发吧,它就是受到内力作用的影响,当然,那只是一个很明显的表现,还有一些内力作用进行的很慢,需要很长时间人们才会感觉的到就像案例一中提到的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一样。

需要几千万年的时间。

[讲解]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大家看书上,有哪些呢?(有学生回答: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作用)3、内力作用三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运动(板书)很好!变质作用,简单的说就是岩石在不同于他产生时的环境下,他的成分,结构等往往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的关系,我们就叫做变质作用。

但是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内部,于是不能直接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而岩浆作用呢,是指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或者是地壳上升到地表或是在接近地表的途中发生的各种复杂变化的过程。

所以岩浆作用只有在岩浆喷出地表后地表后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只有地壳运动对地表的塑造最为重要。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地壳远动。

4、地壳运动(板书)由内营力所造成的地壳节后的改变,我们就叫做地壳运动。

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请同学们看70页顶上最顶上那一段,然后我们一起来填一下这个表从这表格上,我们就能很清晰的看到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如何对地表产生影响的了。

水平运动就是岩层平行于地表运动时事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这就使得地表形成很长的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现在请刚才一位同学上来和我一起演示一下。

(教师用两本书做演示,当两本书一起往中间移动时,便产生隆起,解释这就是水平运动造成的褶皱山脉。

然后两本书同时往两边移动,于是中间出现裂缝,解释这就是断裂带。

)而垂直运动呢就是地壳的岩层上升和下降,使得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能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路变迁(用两粉笔盒做演示,岩层上升,就使得原本平坦的地表变的起伏)。

这两个运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经常是一起发生的,但是不同区域他们又有主次之分,如果就全球来看,还是水平运动是主要的,垂直运动只是起辅助作用。

而正是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而内力作用总的趋势呢是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活动]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70页活动题。

这道题不难,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出正确答案,大家先讨论2分钟,然后同学们可以主动发言。

好了,2分钟到了,那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讲解一下? (学生回答:第一题中那不勒斯湾海岸是处于下降运动中,因为三根石柱底部不见了很多,第二题表明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上升运动中,因为石柱上有了海生生物钻刻的痕迹,第三题,说明了地壳有垂直运动的特征。

)恩,很好,答的很对,第一题呢,因为从公元79年到15世纪的时候,也就是那三根石柱由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很明显第二幅比第一幅中的石柱短了,但是大家想,短了也可能是石柱从上面断了一截呀,可为什么说是下降的呢,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三根石柱底部横纹的雕刻?在第二幅里面,它的底部横纹的雕刻是不是不见了。

如果是从上面断了的,那横纹还应该保持的对吧?同理,第二题,因为第三幅图那三根大石柱底部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生物钻刻后留下的痕迹出露出了还平面,说明他是上升的。

有了一二题的答案,第三题就迎刃而解了吧,先下降然后上升,不就是我们刚学习了的地壳运动里的垂直运动嘛![提问] 现在我想再提一个问题那不勒斯湾海岸这样下降后又抬升,几个世纪后,它又会下降然后又抬升,这还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请想一下,每次升或降都需要几个世纪,这说明什么?(学生:说明要的时间很久)恩,对了,在想想这样一升一降一升一降的重复,我们用一个数学上的专业语应该怎么说?(学生:周期?)对,很好,所以我们又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地壳运动据有周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同时,我们还应该观察到,公元79年的时候,大理石石柱上有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

为什么呢?那就表明在这之前,那不勒斯湾海岸肯定出现过火山爆发,于是从这幅图上,我们其实还能得出,该地发生了岩浆运动的内力作用。

在这可以给大家讲一下位于那不勒斯湾东海岸有一座叫维苏威的火山是意大利西南部的一座活火山,维苏威火山呢在公元79年的有过一次猛烈喷发,摧毁了当时拥有2万多人的庞贝城,如果大家感兴趣在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

好了这道题到这里我们就算完整的做好了,而且还得出了那么多的其他信息。

所以从这道题就提醒大家了,大家看图做题的时候,只要把图上给的信息都提取出来了,那么读图题也就很好做了。

[过渡]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呢,是十分奇妙的,万事万物总是有相对物的存在,比如说,有黑就有白、有丑就有美、有好就有坏、、、、那么,我们刚刚学习了内力作用是让地表变的起伏,那么,是不是也应该存在一个力,让地表变的平坦呢?没有,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地质作用的另一个形式,外力作用。

三、外力作用(板书)1、力量来源 (板书)[讲解] 有了我们刚刚对内力作用的学习,外力作用就比较简单了。

大家看上就知道了,外力作用就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的地标形态的变化。

之前说了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内部发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而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四种方式,即: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现在就让我们一个一个的看,首先:2、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板书)(1)、风化作用(板书)风化作用就是指,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常常就使得地表上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然后那些大的岩石就变成了大小不等的碎块和沙粒。

大家一定在想,水和生物能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还好理解,但是温度又是怎样对岩石产生作用的呢?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因为温度传递需要时间嘛,白天,当岩石外面受热膨胀时,而岩石里面却没有变化,于是就好比一个瘦人穿了件大衣服,没有什么影响;而夜晚,温度已经由外面传到了岩石里面,当岩石外面冷却收缩而内部膨胀时,就好比一个胖子穿了件小衣服,衣服必然要破裂,所以坚硬的岩石也就崩踏破碎成了小岩块了。

风化作用产生的碎粒和碎块呢就堆积在原地,可以为其他外来作用创造条件。

风化作用还可以细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还有生物风化。

接下来,我们来看(2)、侵蚀作用(板书)大家知道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流水侵蚀使地表变的崎岖。

下雨的时候,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雨水会把地表的泥沙带走,下切冲出一条条小的沟壑;如果雨水越积越多,就会沿着小的沟壑流走,带走的泥沙也就更多,慢慢的沟谷不断发育,不断加宽加深,小沟变大沟,就形成了崎岖的地表形态。

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

还有我国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也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大家可以看书上72页活动中的第一幅图,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加上地表植被破坏,流水侵蚀严重,所以形成了这样的结果。

像流水对于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这种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也都有侵蚀作用。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侵蚀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常见的侵蚀地貌有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大家看71页图4.3,它就属于海浪侵蚀,海浪冲刷到岩壁上,岩壁便被一点一点的削少,这就使得岩壁就不断往后退,不过这个过程也是长期的。

当然,也有些岩性比较硬的,海浪对它的侵蚀作用比对其它岩石的侵蚀就更弱,于是就形成了海蚀柱和海蚀崖。

再看图4.4,因为受重力作用的影响,冰川也是在缓慢移动的,在移动的过程,那摩擦力就会对地表产生侵蚀作用,同时,冰的移动也会使它在运动中遇到的阻碍,比如说一些大石被冰川压碎一起带走,这也使得地表产生了变化。

而其作用后的地貌就是冰蚀地貌了,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经冰蚀后的山体坡面都十分平滑而山尖都十分尖锐。

这种地貌广泛的分布在中国西部高原山地。

而风化侵蚀呢,往往形成侵蚀蘑菇或者是侵蚀城堡,大家看书上72页第二幅图,那就是风化侵蚀形成的侵蚀蘑菇。

风蚀地貌在我国多表现在西北干旱沙漠地区[讲解] 我们刚才提到了,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都有碎屑物,那么他们的碎屑物又到那里去了呢?又是怎么被带走的呢?接下来,同学们就和我一起揭开这个谜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