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登岳阳楼》优秀教案,公开课教案
《登岳阳楼》优秀教案,公开课教案
(3)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情感。
3.总结
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杜甫的孤苦,体会到了心系国家的情怀,请问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有家国情怀,心系国家?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行动最重要。
比较杜甫在《登岳阳楼》与《望岳》的艺术风格的差异。
六七十年说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好像杜甫就是两眼瞪着脚下的土地,从来没有望天上的星空,与浪漫无缘,与狂妄沾不上边,年轻的杜甫自信,在放纵和疏狂的这点上,李白杜甫旗鼓相当。《奉赠韦左丞(韦济)丈二十二韵》早中期作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要随意给别人贴标签,人都是有多面性的。
四、拓展
四大名楼引入。
(一)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
2.翻译文章:
首联: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颔联:雄阔壮观的洞庭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
颈联:亲戚朋友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尾联: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二)文本分析
1.知人论世
作者生平
杜甫早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意在踏上仕途,一展宏图。但朝政腐败,统治者之间明争暗斗,使杜甫的报国宏愿化为泡影。他一生不为重用,只做过小官。弃官后的杜甫处境艰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这样,他仍关注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诗人当时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唐代宗大历三年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深入分析诗句和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情感;
3、学生通过与杜甫早年诗歌的对比,体会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深入分析诗句和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深入分析诗句和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情感
教学设计(含各环节所需时间)
一、导入(3分钟)
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境界由大变小。
c.孤舟有何象征意义?
诗人
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该联有哪两个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
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二、讲授
(一)整体感知:(9分钟)
(二)深入分析:(20分钟)
三、总结(3分钟)
四、拓展(5分钟)
板书设计
首联:叙登楼——昔-今——历经沧桑
颔联:看前景——浩瀚壮阔——博大胸襟
颈联:想自身——老病孤舟——无限辛酸
尾联:念家园——戎马关山——忧国忧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Hale Waihona Puke 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讲授
观看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全面了解杜甫,回学校在晚自习分享。
让学生总结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齐读诗歌
学生翻译诗歌
学生前后小组讨论5分钟。
同桌交流
学生郎读诗歌
同学进行分享
将表格完善,观看纪录片。
教学教案
课题
《登岳阳楼》
授课对象
高一
授课人
授课时数
1
授课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朗诵法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具
PPT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杜甫的一些诗歌,对于杜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都有所了解,对其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和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国家安危的忧思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如何在诗词中体会其中的忧思有一定的难度。
b.该联有何象征意义?
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a.该联最让作者痛苦的是什么?
孤苦并不是主要的,而是音讯断绝,无法了解国家的情况,这对于一个不忘国家,不忘君王的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遗忘的孤独感,这无疑是让他最痛苦的地方。
b.与上一联相比,这一联的境界有了怎样的变化?
2.回归诗歌,深入分析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作者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心中是悲是喜?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a.分析“坼”、“浮”的妙处所在。
“坼”、“浮”两个动词的使用,一是写出了水的力量,二是写出了水面的宽阔。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它的力量。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境界广阔、气魄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