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项目技术总结报告城关区科技项目验收附件三城关区科技计划项目技术总结报告项目名称:项目编号:起止时间:承担单位(盖章):项目负责人:填报日期:目录一、项目概况11、项目提出的背景2、项目基本情况概述二、项目项目主要技术及基本原理三、技术特点及技术路线1、技术特点及创新点2、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3、技术路线四、项目取得的技术成果五、项目的适用范围六、项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23篇二:项目技术总结报告江苏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技术总结报告江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管理中心20XX年3月江苏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技术总结报告江苏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是由江苏现代农业示园区建设管理中心承担建设的,项目建设期为3年,20XX年1月至20XX 年12月。
项目是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江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的大背景下进行建设的,项目的总体规划、布局、实施,依据《江苏江苏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进行部署、安排。
项目实施三年来,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创新园、思想汇报专题国际科技合作园、农业企业孵化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农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八个园,园区建设规模由原来计划的8.5万亩,扩展至现在的XXX万亩。
园区坚持“科技先导、市场导向、机制创新、统筹发展、多元投入、生态循环”的原则,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标准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思路,建设以杨扶公路为主轴,以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产品加工园和现代物流园等8个功能园为支撑,园区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生产与推广一体化的模式,先后引进、示范农业新品种17大类4500余个、新技术15项,初步形成设施蔬菜、良种苗木、小麦良种繁育、畜牧养殖等八类产业。
通过“龙头企业(协会)+科技人员+基地+农户”的示范推广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普及,带动区内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
成为示范带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一、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二、项目建设示范推广的主要模式在项目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探索建立了“政府推动下、以农业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10多个省区发展示范推广基地XXX个、农业专家大院XXX个,建立示范点和试验基地1200多个。
通过这种模式,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共引进、推广国内外良种1700多个,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000多项,受益农民5000多万,每年实现科技推广效益高达60多亿元,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科技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这些都为江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吸引人才和人才发挥才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
1.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根据不同农业生态区域和产业发展创办各类示范基地,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样板,为示范户、广大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新型季节性培训,引导农民学习、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推动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
3.进行技术开发、转让和入股。
对现有科研成果进行科学论证和市场分析,向企业进行转让。
以教育、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入股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4.组建科技型企业。
教育科研单位依靠自身科技人才优势,组建自己的科技型企业,形成研究、开发、推广和转化的良性循环。
先后吸引包括中国农科院、上海孙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进入创新园建立基地;同时,通过农高会这一平台,与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还与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引进种植加拿大燕麦新品种、优质牧草新品种;与台湾美庭公司合作建设工厂化育苗馆,推广工厂化育苗技术和台湾果蔬新品种。
积极组织“亚太农产品加工国际论坛”,研讨话题包括亚太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诸如环境优化、小规模加工企业融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市场营销以及整合小农户纳入农业食品供应链等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问题。
通过与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等企业合作,引进蔬菜新品种300多个。
到目前为止,共有30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入园发展,集聚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17类1200多个,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5.开展科技培训。
在项目建设期,为了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速度和力度,项目组专门成立了培训小组,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施、园艺的专家教授为基地的农户进行培训,项目培训以合作社为单位,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培训。
项目建设期共计举办培训班32场次、培训农户2XXX人次。
项目建成后直接就业人数达到了5XXX 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1XXX余万元。
参加培训的合作社见附表1。
模式的组织框架如图所示:篇三:科技发展项目技术总结报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项目总结报告项目名称:委托单位:承担单位:受资助人:起止时间:介质含水率与探地雷达信号关系研究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方慧 20XX年10月~20XX 年11月国土资源部二○○九年十一月二十日目录一、研究领域及资助研究项目概况....................................................... (3)1、研究领域....................................................... . (3)2、资助研究项目概况....................................................... (3)二、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前沿....................................................... (4)1、探地雷达技术应用现状....................................................... . (4)2、测量物质含水率的主要方法及存在问题....................................................... (5)3、探地雷达探测物质含水率研究领域现状及发展趋势 (6)三、研究工作总结....................................................... . (9)1、研究项目实施情况....................................................... (9)2、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0)四、经费使用情况....................................................... .. (26)五、所在单位审核意见....................................................... (26)1、单位对受资助者给予的支持....................................................... (26)2、单位学术委员会对受资助者研究成果的评价 (26)3、对受资助者资助期间总体工作情况的评价 (27)主要参考文献....................................................... . (29)一、研究领域及资助研究项目概况1、研究领域⑴ 专业领域:勘探地球物理⑵ 主要研究方向:探地雷达在土壤、建筑材料含水率监测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2、资助研究项目概况⑴ 项目名称:介质含水率与探地雷达信号关系研究⑵ 起止时间:20XX年12月—20XX年11月⑶ 目标任务: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和物理实验技术开展介质含水率与探地雷达信号关系研究,建立探地雷达测量信号与介质含水率之间准确合理的数学关系模型,推动探地雷达方法技术进步。
⑷ 主要研究内容:探地雷达三维正演技术研究;介质含水率与探地雷达信号关系物理实验研究;介质含水率与探地雷达信号关系数值模拟研究。
⑸ 工作成果:两年来,针对上述研究内容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基本实现了设计的任务目标,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识。
① 利用时间域有限差分方法实现了探地雷达三维正演计算,编制三维正演软件。
解决了目前探地雷达常见软件无法模拟介质孔隙度及含水率变化的问题,为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介质含水率与探地雷达信号关系问题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② 首次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在介质孔隙度及含水率发生变化时,对雷达信号传播特征的影响规律。
并与物理模型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了数值模拟方法的有效性。
③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当介质的孔隙度或含水率发生改变时,介质的等效介电常数及雷达波幅值、传播速度等参数随孔隙度及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并对这些参数相对介质孔隙度或含水率变化的灵敏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④ 在介质含水率数值模拟中,不仅考虑了介质电导率的影响,也考虑了高频电磁场条件下,由于极化滞后效应造成的介电损耗,并利用物理模型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这种思路的合理性。
⑤ 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分析了石英砂、沥青等材料的等效介电常数、雷达波频谱及传播速度等参数随介质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介质含水率与等效介电常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式。
这些数学关系模型,经进一步实验验证后,可作为探地雷达检测公路材料含水性的基础。
二、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前沿1、探地雷达技术应用现状探地雷达是一种高频电磁法。
与探空雷达相似,探地雷达利用发射天线以宽频短脉冲形式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电磁波在介质电磁性质不同的界面处会产生反射,并被接收天线所接收,通过分析电磁波在时间、空间的传播特性实现探测地下目标体的空间位置、规模和物理性质等目的。
探地雷达技术具有分辨率高、无损、高效等特点。
探地雷达技术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初。
早在1910年,德国的G.Leimback和L?wyc曾以专利形式阐明了这一现象。
第一次正式应用是在1929年用以确定冰河的深度(Stern,1929,1930),之后这种技术几乎消失。
直到1950年因有飞机失事掉进格陵兰岛的冰缝中,才再次采用探地雷达技术。
受仪器性能和理论研究等因素的限制,探地雷达初期的应用仅限于波吸收很弱的冰层、盐岩矿等介质中(Cook,1964;Barringer,1965;Lundien,1966)。
随着仪器信噪比的大大提高和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七十年代以后,探地雷达的实际应用范围迅速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