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

人体胃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胃的保健摘要:胃是人体内的一个器官,属于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胃的作用主要是将大块食物研磨成小块,并将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较小的分子,以便于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胃可以吸收少量水和少量酒精以及很少的无机盐。

胃有胃腺,可以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饮食不规律的人所占比例也逐年增加。

而对胃的护理不到位,导致大部分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胃病。

所以,了解胃的结构与功能,更好的保护胃,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胃结构与功能作用保护一、胃的解剖(一)胃的形态和分布胃在完全空虚时略呈管状,高度充盈时可呈球囊形。

胃的入口称贲门,接食管,位于第十一胸椎体左侧,出口平第一腰椎体上缘中线的右侧,称幽门,接十二指肠。

胃可分前、后壁,左、右缘。

左缘较长,称胃大弯,右缘较短,称胃小弯。

胃小弯在下行途中折向右上,略呈一角,称角切迹。

图一胃可分4部分:①贲门部,贲门周围的部分,没有明确的部分,没有明确的界限;②胃底或称为穹窿,指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凸向膈穹窿的部分;③胃体,贲门平面以下,至角切迹,占胃的大部分;④幽门部,或称胃窦,自角切迹向右至幽门。

其间在胃大弯侧出现一不太明显的中间沟,将幽门部分分为左侧份较大的幽门窦和右侧份呈管状的幽门管。

(二)胃的位置和毗邻胃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一腰椎下缘右侧,此即所谓的“幽门平面”。

活体胃的位置常因体位,呼吸,以及胃的容物的多少而变化。

胃前壁右侧份邻接右半肝,左侧份上部紧邻膈,下部接触腹前壁,此部移动性大,通常称为胃前壁的游离区。

胃后壁膈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图二(三)胃壁胃壁自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与外膜四层。

①黏膜:胃空虚时腔面可见许多纵行皱襞,充盈时皱襞几乎消失。

黏膜表面有许多浅沟,将黏膜分成许多直径2 ~ 6mm的胃小区。

黏膜表面还遍布约350万个不规则小孔,称胃小凹。

每个胃小凹底部与3 ~5条腺体联通。

图三黏膜有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

(1)上皮为单层柱状,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

此细胞分泌含高浓度碳酸氢根的不可溶性黏液,覆盖于上皮表面,有重要保护作用。

表面粘液细胞不断脱落,由胃小凹底部的干细胞增殖补充,3 ~ 5天更新一次。

(2)固有层内有紧密排列的大量管状腺,根据所在位置和结构的不同,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

腺之间及胃小凹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其细胞成分中除纤维组织外,还有较多淋巴细胞及一些浆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散在的平滑肌细胞。

Ⅰ胃底腺:又称泌酸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约有1500万条,是胃粘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重要的腺体。

胃底腺呈分支管状,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越接近贲门部的胃底腺中主细胞越多,而越毗邻幽门部的腺中壁细胞越多。

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腺的下半部。

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基部;胞质基部呈强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在腺的上半部较多。

此细胞体积大,多呈圆锥形。

核圆而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均质而明显的是酸性。

壁细胞还有极丰富的线粒体。

颈粘液细胞:较少,位于胃底腺顶部,常呈楔形夹在其他细胞之间。

核扁平,居于细胞基底,核上方有许多黏原颗粒,HE染色浅淡。

其分泌物为可溶性的酸性粘液。

干细胞:存在于从胃底腺顶部至胃小凹深部一带,可增殖。

增殖的子细胞,有的向上迁移,分化为表面黏液细胞,有的停留在局部或向下迁移,分化为其他胃底腺细胞。

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寿命约为200天,颈粘液细胞为一周。

内分泌细胞:主要为ECL细胞和D细胞。

ECL细胞分泌的组胺主要作用于邻近的壁细胞,强烈促进其泌酸功能。

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即可直接抑制壁细胞的功能,又可通过抑制ECL细胞而间接地作用于D细胞。

Ⅱ贲门腺:分布于近贲门处宽1 ~ 3cm的区域,为粘液性腺。

Ⅲ幽门腺:分布于幽门部宽4 ~ 5cm的区域,此区胃小凹很深;幽门腺为分支较多而弯曲的管状黏液性细胞,可有少量少量壁细胞。

幽门腺中还有很多G细胞,产生胃泌素,可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还能促进胃肠黏膜细胞增殖。

三种腺体的分泌物混合,统称胃液。

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5 ~ 2.5L,pH为0.9 ~ 1.5,除含有盐酸、胃蛋白酶、黏蛋白外,还有大量水、NaC、KCl等。

(3)黏膜肌层由内环行和外纵行两薄层平滑肌组成。

②黏膜下层: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内含较粗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还可见成群的脂肪细胞。

此层是整个胃壁中最有支持力的结构。

③肌层和外膜:肌层较厚,一般由内斜行、中环行和外纵行三层平滑肌构成。

环行肌在贲门和幽门部增厚,分别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

外膜为浆膜。

(三)胃的血管、淋巴引流和神经①血管(1)胃的动脉来自腹腔干及其分支,先沿胃大、小弯形成两个动脉弓,再由弓上发出许多小支至胃的前、后壁,在胃壁内进一步分支,吻合成网。

Ⅰ胃左动脉:起于腹腔干,向左上方经胃胰襞深面至贲门附近,转向前下,在肝胃韧带内循胃小弯右下行,终支多于胃左动脉吻合。

Ⅱ胃右动脉:起于肝固有动脉,也可起于肝固有动脉左支、肝总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下行至幽门上缘,转向左上,在肝胃韧带内沿胃小弯行走,终支多数与胃左动脉吻合成胃小弯动脉弓,沿途分支至胃前、后壁。

Ⅲ胃网膜右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在大网膜前两层腹膜间沿胃大弯左行,终支与胃左动脉弓吻合,沿途分支营养胃前、后壁和大网膜。

Ⅳ胃网膜左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或其脾支,经胃脾韧带入大网膜前后曾腹膜间,沿胃大弯右行,终支多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形成胃大弯动脉弓,行程中分支至胃前、后壁和大网膜。

Ⅴ胃短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或其分支,一般3 ~ 5支,经胃脾韧带至胃底前、后壁。

Ⅵ胃后动脉:出现率约72%,大多1 ~ 2支,起于脾动脉或其上级支,上行于网膜囊后壁腹膜后方,经胃膈韧带至胃后壁,分布于胃体后壁的上部。

图四胃的血管(前面)图五胃的血管(后面)(2)胃的静脉胃的静脉多于同名动脉伴行,均汇入肝门静脉系统。

胃右静脉沿胃小弯右行,注入肝门静脉,途中收纳幽门前静脉,后者在幽门与十二指肠交界处前面上行,是辨认幽门的标志。

胃左静脉又称胃冠状动脉,沿胃小弯左行,至贲门处转向右下,汇入肝门静脉或脾静脉。

胃网膜右静脉沿胃大弯右行,注入肠系膜上静脉。

胃网膜左静脉沿胃大弯左行,注入脾静脉。

胃短静脉来自胃底,经胃脾韧带注入脾静脉。

此外,多数人还有胃后动脉,由胃底后壁经胃膈韧带和网膜囊后壁腹膜后方,注入脾静脉。

图六胃的静脉②淋巴引流胃的淋巴管分区回流至胃大、小弯侧血管周围的淋巴结群,最后汇入腹腔淋巴结。

(1)胃左、右淋巴结:各沿同名血管排列,分别收纳胃小弯侧胃壁相应区域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腹腔淋巴结。

(2)胃网膜左、右淋巴结:沿同名血管排列,收纳胃大弯侧相应区域的淋巴,胃网膜左淋巴结输出管注入脾淋巴结。

胃网膜右淋巴结输出管回流至幽门下淋巴结。

(3)贲门淋巴结:常归入胃左淋巴结内,位于贲门周围,收集贲门附近的淋巴,注入腹腔淋巴结。

(4)幽门上、下淋巴结:在幽门上、下方,收集胃幽门部的淋巴,幽门下淋巴结还收集胃网膜左淋巴结以及十二指肠上部和胰头的淋巴。

幽门上、下淋巴结的输出管汇入腹淋巴结。

(5)脾淋巴结:在脾门附近,收纳胃底部和胃网膜左淋巴结的淋巴,通过沿胰上缘脾动脉分布的脾上淋巴结汇入腹腔淋巴结。

(6)其他途径:胃的淋巴管与邻近器官亦有广泛联系。

另外,还可以通过食管的淋巴管和胸导管末端逆流至左锁骨下淋巴结。

图七胃的淋巴引流③神经支配胃的神经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还有内脏传入神经。

(1)交感神经胃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于脊髓第6 ~ 10胸节段,经交感干、内脏神经至腹腔神经丛内腹腔神经节,在节内交换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随腹腔干的分支至胃壁。

交感神经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动。

(2)副交感神经胃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前干下行于食管腹壁前面,约在食管中线附近浆膜的深面。

前干在胃贲门处分为肝支和胃前支。

肝支有1 ~ 3条,于小网膜内右行参与肝丛。

胃前支伴胃左动脉在小网膜内距胃小弯约1cm处右行,沿途发出4 ~ 6条小支与胃左动脉的胃壁分支相伴而行而分布至胃前壁,最后于胃角切迹附近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前壁。

迷走神经后干贴食管腹段右后方下行,至胃贲门处分为腹腔支和胃后支。

腹腔支循胃左动脉始段入腹腔丛。

胃后支沿胃小弯深面右行,沿途分出小支伴随胃左动脉的胃壁分支至胃后壁,最后也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的后壁。

迷走神经各胃支在胃壁神经丛内焕发节后纤维,支配胃腺与肌层,通常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并增强胃的活动。

(3)内脏传入纤维胃的感觉神经纤维分别随交感、副交感神经节进入脊髓和延髓。

胃的痛觉冲动主要随交感神经通过腹腔丛、交感干传入脊髓第6 ~ 10胸节段。

二、胃的作用胃能够作为储存大量食物的容器,使胃将食物碾碎成小颗粒,使胃将食物与胃液混合以便开始消化。

胃可以控制胃内容物排空入十二指肠的速率。

胃可以分泌胃蛋白酶,它能将一餐所摄入的蛋白质总量的30%消化成寡肽。

同时,为可以分泌一种内因子,内因子可在小肠中与B12结合,对回肠吸收B12是必须的。

而要实现胃的上述作用,和胃的功能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一)、胃的运动胃部的运动靠胃的肌层活动来实现,胃的肌层由3部分组成,即在胃的环形肌层和纵行肌层之间,有一斜行肌层。

在肌层中,环形肌层比纵行肌层发达。

胃底和胃体的肌层相对较薄,但胃窦部的肌层很厚,且靠近幽门处的肌层更厚。

当食管蠕动波开始时,胃底和胃体的容量可以增加至1.5L,也不会引起胃内压力的增加,这一现象称为容受性舒张。

胃底和胃体的收缩通常较弱,因此该部位内的胃内容物在较长时间内不被混合。

这样,胃底和胃体可用作贮存食物的容器。

然而,胃窦部的收缩会比较强烈,它可将胃窦部的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颗粒。

胃窦部的收缩将胃的内容物以少量喷射的形式排入十二指肠球部。

(二)、胃的分泌胃黏膜表面覆盖着柱状上皮细胞,这些细胞分泌的黏液和碱性液体保护了上皮免受机械的伤害和胃酸的侵蚀。

胃粘膜表面布满胃小凹,每个胃小凹是一个或多个胃腺导管的开口。

胃小凹的数量众多,占据了胃粘膜总表面积的很大一部分。

根据腺体的结构可以将胃黏膜分成3个区域。

位于食管下段括约肌下方的贲门腺区,该区面积不大,主要含分泌黏液的腺细胞。

余下的胃黏膜划分为位于角切迹以上的泌酸腺去和位于角切迹以下的幽门腺区。

泌酸腺区分布有分泌黏液的颈粘液细胞,分泌内因子和HCl的壁细胞和分泌胃蛋白酶原的主细胞,也叫胃蛋白酶细胞。

幽门腺区的腺体中,分泌黏液的细胞占多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