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卢卡奇物化思想

浅论卢卡奇物化思想

浅论卢卡奇的物化思想【论文摘要】乔治·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鼻祖,其作《历史与阶级意识》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伟大的思想家们往往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穿越时空达到理论的惊人契合,《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发表早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10年,但卢卡奇在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上就已经提出了物化的学说,可谓殊途同归。

本文主要探讨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提出的物化理论的含义、具体表现及物化的消除,并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相对比,以求对卢卡奇物化思想达到完整的把握。

【关键字】物化物化表现物化消除意义一、物化的含义卢卡奇是通过分析马克思《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阐述得出物化的理论的,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可见, 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 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 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转换, 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卢卡奇认为,物化..就是“人自己的活动, 人自己的劳动, 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 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 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 同人相对立。

”因此, 物化就其本质可以分为两层含义。

第一,物化就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就是所谓的“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

马克思也认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同时,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

因此,物化现象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是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性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

”第二,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支配控制着人。

在商品世界中,物与物的关系体现为商品的交换运动,尽管人们能够逐渐认识商品运动的规律,但是人在这个规律面前是无助的孱弱的。

人作为劳动者只能在商品世界中无能为力的任商品规律自发的运行,即商品的交换运动完全与人相对立,并且更加无可奈何的被自己所创造的商品所支配和控制。

二、物化的具体表现当追究物化产生的深层原因时,卢卡奇说道,物化的产生是由于商品交换及其结构性后果影响了资本主义整个外部的和内部的社会生活, 成为一个社会进行物质代谢的支配形式。

商品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并进而按照自己的形象来改造这些方面,商品形式成为世界的统治形式。

那么“物化”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卢卡奇先是论述了物化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进而延伸到政治和思想领域。

(一)经济领域中的物化经济领域的物化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并被数字化所取代。

生产的机械化、合理化不断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进步立下悍马功劳。

然而,机械化、合理化同时也为人的自由解放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迫使工人在工作中完全按照商品形式所要求的标准和方式“提供”自己的劳动力,他们逐渐丧失了主体性和创造力,仅仅作为商品的劳动奴仆和追求剩余价值的工具。

资本家为了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竞争力,必然会把一切生产环节进行精确计算,考虑最节约、最精简的数字统计。

“这个数字统计的基础就是时间,节省每个商品生产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那种传统的经验生产方法,使一切生产劳动数字化、合理化。

”在机械化的体系中,劳动者变成了数字,失去主体性和能动性,其活动变成了毫无创造性的反复操作。

卢卡奇也指出:“一方面,劳动过程越来越被分解为一些抽象合理的局部操作,以致于工人同作为整体的产品的联系被切断,他的工作也被简化为一种机械性重复的专门职能。

另一方面,在这种合理化中,而且也由于这种合理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合理计算的基础,最初是作为仅仅从经验上可把握的、平均的劳动时间,后来是由于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和合理化越来越加强而作为可以按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它以现成的和独立的客观性同工人相对立),都被提出来了。

”(二)政治领域中的物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被商品形式的霸权统治的世界,政治领域中的一切机制必然地向商品经济呈现出一派谄媚的姿态。

商品形式顺理成章地成为政治领域的风向标,左右着政治的所有步伐。

法律、国家、管理等形式上的合理化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成为机器的附属机构具有相同的意义,官僚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也成为了被动的客体。

他指出:“下层官僚统治完全机械化的、‘无聊的’劳动方式——它非常接近单纯的机器操作,甚至常常在无聊和单调划一方面超过这种机器操作。

”官僚机构如同一个自动处理机,投入一定的信息后,按照商品规律所预先决定好的规则进行简单处理,然后输出结果。

官僚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同工厂中的工人一般,成为商品世界这条大流水线上拧螺丝的卓别林。

(三)思想领域中的物化“当资本主义的体系本身不断地在越来越高的经济水平上生产和再生产的时候,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深人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

”物化最深刻最可怕的表现莫过于人的思想意识的物化。

卢卡奇从哲学、经济学、法学等领域的物化分析入手,论述了物化对思想领域的渗透。

他认为物化不只是作为统治人、支配人的异己力量影响着人的活动方式,而且逐步积淀到人们的思想领域中,使人们自觉地认同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并把这种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当作是外在的规律加以遵循和服从,缺乏一种自觉的批判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存在的进步和发展,反之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必然阻碍社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在商品形式下,人的思想意识的物化,即“物化意识”,一方面使人安于现状、不思改变,任自己被商品形式所支配和控制,如此下去,商品形式将以迅猛之势占据整个世界的统治宝座,越来越难以抵抗;另一方面,物化意识本身作为错误的扭曲的意识还会给社会存在带来负面的影响,反过来助长了商品形式与人相对立的恶势力。

思想意识的物化使物化陷入了极其危险的恶性循环。

物化意识以狐假虎威的气势令人痛心疾首,因此物化的克服有赖于拯救物化的关键环节即人类的思想意识。

三、物化的消除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物化导致了科学总体性的丧失, 从而导致科学的僵化, 致使其不能真实地把握实在。

“它转过来不可能渗透到它自己的物质基础,也不可能从此出发在总体上理解社会。

因此, 它不得不把这种基础看作是不可变更的、永恒的‘材料’,这样,科学无法理解发展和变化, 以及它自己物质基础的社会特征。

”这样就必然把资本主义社会视为现成的事实和永恒不变的人类秩序。

就是在此基础上,无产阶级获得了崇高的历史使命,卢卡奇认为,对物化的扬弃有赖于无产阶级意识的成熟。

这种非凡的历史地位,源于无产阶级自身的本性,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及其固有特点使其成为历史的主客体同一者。

作为主体, 无产阶级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客体, 它又是历史本身的产物, 由此决定了无产阶级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 把现实的物化形式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理解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 从而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作历史的总体过程来把握。

“与此同时, 无产阶级要在总体上超越资产阶级, 克服资本主义的物化, 又必须获得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当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时, 它就理解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意义’,当无产阶级意识到在社会中,客观的商品不过是物化帷幕下主观的反映,物仅仅是人的关系面纱下的表象时, 资本主义的物化大厦便倒塌了;当资本的偶像‘拜物教’的实质被戳穿以后, 无产阶级便获得了自我意识, 这时它就要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 从总体上彻底改造社会和自身。

”由此可见,卢卡奇把消除物化的赌注全部压在了无产阶级自身阶级意识的成熟。

四、与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对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于1932年,马克思在这篇手稿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劳动“异化”思想,马克思认为异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者生产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第二,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构成了人的内在本质,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他的劳动是一种被迫的强制性劳动。

第三,人同自己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异化劳动使劳动者的劳动变成单纯维持个人肉体生存的手段,变成了像动物一样的生存,从而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本质。

第四,人与人的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首先,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非常相似,尤其是相似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第二种表现,即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但是总体上,卢卡奇的论述没有马克思对异化的论述完整而深刻,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把对异化的论述与私有制联系起来,卢卡奇并没有看清这一点。

其次,卢卡奇混淆了对象化、物化和异化三个概念。

马克思的物化有两种,一种是对象化的物化,一种是异化的物化。

作为对象化的物化,不仅不是对人的否定,而是对人的肯定,因为人的劳动在对象化的过程中转化成了物,是对人类劳动能力的肯定。

而异化则是社会关系转变为物与物的关系之后,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支配着人的意识,控制和奴役人,其表现是资本的异化导致人的异化,马克思集中批判资本的异化。

卢卡奇则把物化和异化等同看待,忽视了物化的积极意义。

再次,卢卡奇和马克思都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但是两位哲学家得出相似的结论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有所差异的。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过程考察了异化劳动的根源,揭示出异化现象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产生异化的直接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即商品生产所决定的。

最后,异化作为一种扭曲的现象必须加以彻底消除。

我们已经提到,卢卡奇把对物化的消除完全归结于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

这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是唯心主义的片面的解决方式。

马克思认为,要真正的消灭异化,首先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使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支配自己的产品。

马克思把私有制的消灭与异化劳动的消灭看作同一过程。

异化的消灭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来实现,异化的彻底消灭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克服和消除异化的根本途径是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卢卡奇在物化消除论上的唯心主义倾向也是其物化学说最大的理论缺陷。

五、卢卡奇物化思想意义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阐述了物化现象形成的根源、在社会各领域的具体表现并提出了消除物化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