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意义

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意义

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意义
[摘要] 格奥尔格.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判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讨论了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物化理论成了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问题,他本人也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开创者之一。

[关建词] 卢卡奇物化理论
“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探讨的重要问题,是其进行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及基本思想的主要体现。

他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属性出发,指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物化的直接原因。

得出物化不仅是经济学的中心问题,而且是囊括一切方面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结构问题的结论。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根据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得出物化概念,包括两个方面: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自然现象,是在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他把物化和异化等同一个概念,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物反过来支配和主宰着人。

他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分工与专门化、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等理论以后指出:商品拜物教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有的问题。

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物化的直接原因是商品的交换。

他认为商品交换的世界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商品结构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

揭露了物化产生的实质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

“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这原本只是人们自己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②物化既是一个经济方面的问题,也是囊括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进一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别对物化理论进行了阐述。

卢卡奇说:“在主观方面­——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的被客体化,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异于人的客观性,它正如变为商品的任何消费品一样,必然不依赖于人而进行自己的运动,在客观方面是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与物之间关系构成的世界,规律虽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作为无法制服的、由自身发生作用的力量同人们相对立。

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在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都制约着在商品中对象化的人类劳动的抽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据了支配地位,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人的关系被物化了。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内容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普遍的物化,经济活动、政治和意识形态都处于物化状态,人也从外在到内在都被物化了。

人们只注重对商品的崇尚和追求,使人们的日光愈来愈短浅,这造成了人们只注重眼前的物和物的关系,忽视对未来前途的思考。

物化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僵硬化和机械化,内容可分为劳动物化、人的物化、经济物化、政治物化和意识物化。

劳动物化: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过程转化为狭隘、精细的分工,它使人们的社会生活被分割为一块块碎片,人们被局限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圈子里劳动和生活。

劳动的过程逐渐地分化为抽象的、合理的、专门的操作过程,以致工人失去了同最终产品的接触,工人的工作被归为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

人的物化: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使人屈从于这个分工的范围之内,这样就把整个社会生活分解成一个个微小的部分,一块块的联系不紧密地碎片,以至于工人同作为整体的产品的联系被切断。

其结果是使人们的目光停留在周围发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经济物化: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不仅要求一个社会应当根据商品交换来满足其一切需要、不仅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而且劳动者还要以自身劳动力的形式表现为商品,从而将自己降低到与劳动商品相当的水平。

商品拜物教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颠倒为物与物即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

政治物化: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一旦转化为社会生活的每一种表现形式,那么最突出的首先表现在国家形式和法律制度上。

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框衡于法律范围之内,都受到国家机器的强有力的干预和调治,在虚假的“客观性”面纱之上,又添加了一层“公正无私”、“合理合法”的更为虚假的人为掩盖。

国家机构分工越细,越合理,那么它的物化也就越严重。

尽管国家管理和生产领域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就其实质而言是一致的。

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不是在减弱物化的结构,而是在强化这种物化结构。

三、研究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意义
卢卡奇中论述了物化和物化意识产生的根源、表现及其造成的影响,为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在马克思影响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提出了物化理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在经济、政治、意识领域里的不同表现,并进一步提出了克服物化的总体性理论。

提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不断的斗争中树立“总体性意识”才能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总体性的辩证法为基本原则,以人本化的思维取向为
价值尺度,以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和成熟为扬弃物化的现实途径,这一理论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及辩证法思想至关重要,但也因最终倒向唯心史观而存在重大的理论失误。

由于卢卡奇的关于总体性方法的运用仅仅停留在被普遍物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表象,而没有找到导致物化的真正根源,连卢卡奇后来也意识到,它的总体性方法在分析经济现象时,不是以劳动,而只是以发达商品经济的复杂结构作为出发点。

卢卡奇是杰出的,也是多面的,物化理论固然存在种种偏颇和失误,但是能在比马克思在1932年出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面试早十年的时间提出已经很接近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理论,这本身就值得敬仰。

其直面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物化理论,无疑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并且其物化思想的阐述建构也具有独创性,他的理论失误、教训对理论思维的发展至今仍不失警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8.
[2] 张翼星:卢卡奇申辩—卢卡奇哲学思想若干问题辨析[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 李立培.透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4] 张卓,王俊卿.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2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