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宪法》目录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 2第一节宪法的概念2第二节宪法的历史发展5第三节宪法的基本原则7第四节宪法的作用7第五节宪法的渊源和宪法典的结构9第六节宪法规范 10第七节宪法效力 11第二章国家的基本制度(上)13第一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13第二节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14第三节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15第三章国家的基本制度(下)17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7第二节选举制度 18第三节国家结构形式 22第四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4第五节特别行政区制度25第六节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26第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28第一节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28第二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31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33第五章国家机构 34第一节国家机构概述 34第二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5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39第四节国务院39第五节中央军事委员会40第六节地方国家机构 41第七节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43第六章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47第一节宪法实施概述 47第二节宪法的修改47第三节宪法解释 48第四节宪法的实施保障49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的含义(一) 中国古代1.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曾出现过“宪”、“宪法”、“宪令”、“宪章”等词语。
2. 它们的含义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指一般的法律、法度。
二是指优于刑法等一般法律的基本法律。
三是指颁布法律、实施法律。
3. 在中国,将“宪法”一词作为国家根本法始于19世纪80年代,邓观应在《盛世危言》中,首次使用了宪法一词。
(二) 古代西方1. 古希腊:一是指有关规定城邦组织与权限方面的法律。
2. 古罗马:二是指皇帝的诏书、谕旨,以区别于市民会议制定的普通法规。
3. 英国:三是指有关确认教会、封建主以及城市行会势力的特权,以及他们与国王等的相互关系的法律。
4. 宪法词义发生质的变化,始于17、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近现代意义的宪法才最终形成。
(三) 近代1. 都是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2. 都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3. 都是通过对社会关系参与者的权利义务的确认、保护和发展来形成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
4. 宪法规范的内容取决于相应社会的物质条件。
二、宪法的特征:(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1.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我国规定了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
2. 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1)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依据或立法基础。
(2)普通法律与宪法不相抵触的原则。
(3)宪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3. 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1)由于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制度、原则,是其它法律赖以建立的依据,为了保证宪法的尊严和相对稳定性,绝大多数国家在制宪和修宪程序上作了严格的要求。
(2)宪法在制定上的特点:宪法制定时往往要成立一个临时性的专门机构,如制宪委员会、制宪议会或宪法起草委员会等。
(3)在我国宪法方面涉及三个小知识点:①谁有权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
根据我国《宪法》第64条的规定,宪法的修改两个方面有权提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和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
②宪法修正案的通过。
宪法规定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而非出席代表)的2/3(包括2/3)以上多数通过。
(我国不成文的惯例,宪法修正案由大会的主席团来颁布,而不是由国家主席颁布)③普通法律的制定修改,其他普通法律通过只需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大于1/2)。
(二)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通过限制国家权利来保障人权1. 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2. 列宁说过: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3. 马克思认为:《独立宣言》是第一部人权保障书。
(三) 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与民主紧密相联:民主主体和民主事实的普遍化是宪法得以产生的前提。
而且基于宪法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根本法地位,以及宪法确认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可以说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三、宪法与法律的关系(一)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联系1. 宪法是法:宪法和普通法律一样具有法律规范的基本属性,具有规范性、普遍性、强制性、可诉性等特征。
2. 宪法是更高的法:宪法虽然是法,但它不规定公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规定政府和法律能做或不能做什么。
宪法是管法的法。
宪法是国家的基本组织法,规定政府的原则、职能、程序。
宪法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契约。
宪法是衡量普通法律的法律标准。
(二)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相同点1. 阶级本质相同。
二者都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
2. 指导思想相同。
二者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3. 任务和目标相同。
都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
(三)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1. 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律不同。
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的问题(国体、政体等)。
而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方面的问题。
2. 宪法的法律效力与普通法律不同。
因为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所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表现在:(1)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
(2)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抵触,否则要被撤消或宣布无效。
3.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
由于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以,必须保持宪法的相对稳定。
因而它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不同于普通法律。
★★★附:几个提案主体的总结:A. 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九个主体(5+4)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c) 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时候,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A. 向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的七个主体(3+4)a) 委员长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b)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
如果委员长会议认为法律案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可以建议提案人修改完善后再向常务委员会提出。
c)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
不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报告或者向提案人说明。
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时候,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B. 向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的六个主体(2+4)a)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
C. 向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审查要求的五个主体(1+4)a)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b)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四、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一) 宪政的概念和特征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制为基础,以限制与规范国家权利为手段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宪政有如下特征:1. 宪法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2. 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3. 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
(二) 宪法与宪政的关系1. 联系: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则是宪法的生命。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2. 区别:(1)从外在状态来看:宪法主要是静态的文书形式,宪政则是立宪政治的实际运行,(2)从内容范围来看:宪政的范围更为广,但宪法的内容决定宪政的内容。
(3)从价值取向来看:近代宪政的基本精神,是为了约束国家机关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目的,从而使人民主权思想得到贯彻落实。
五、宪法的分类(一) 资产阶级学者的宪法分类1. 从宪法是否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1884年英国学者蒲莱士2. 把宪法分为成文宪法(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NO.1)和不成文宪法。
3. 从宪法的法律效力以及其制定修改程序和机关的不同:4. 把宪法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英国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国家和柔性宪法国家)5. 从制定宪法的主体不同,将宪法分为钦定宪法(《钦定宪法大纲》)、民定宪法(1779年美国《联邦条例》、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协定宪法(英国的《自由大宪章》、《法国宪法》)。
(二) 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宪法分类1. 根据宪法的阶级本质的不同,把宪法分为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和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
2. 根据宪法的实施状态的不同,把宪法分为真实的宪法和虚伪的宪法。
3. 列宁认为:同现实脱节时宪法时虚假的,当其一致时宪法不是虚假的。
第二节宪法的历史发展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一) 近代宪法的产生的条件1. 经济:近代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普遍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和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的形成,为近代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3. 思想: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为近代宪法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