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1.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海洋可以给予大气热量与水汽,影响气候特征;大气运动可以带动海水运动,产生风海流等,当海水结冰时,风与洋流的关系会被切断。
资料表明,2010-2019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下图所示海域对此反应明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全球气候变暖,反映到甲海域有( )A.海水盐度降低,洋流加速B.海水盐度降低,洋流减速C.海水盐度升高,洋流加速D.海水盐度升高,洋流减速(2)专家预测,全球气候再持续变暖,可能会使图示海区海水积累过多,进而可能异变而流出到北大西洋。
一旦该入海洋永冻界假设出现,欧洲西部能( )A.气温升高,降水增加B.气温降低.降水减少C.气温升高,降水减少D.气温降低.降水增加2.冈底斯山脉横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大致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为内陆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
冈底斯山现代冰川规模较小,主要分布于高山地区。
下图是2015—2016年冈底斯山不同面积等级冰川数量与面积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冈底斯山冰川以小冰川为主的主要原因是( )A.雪线海拔低B.山体整体坡度小C.宽广山谷多D.山体破碎陡峭(2)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冈底斯山冰川数量、面积及冰储量的变化( )A.与气温相比,降水量变化影响更大B.海拔越高,冰川退缩面积越大C.冰湖溃决使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加剧D.直接影响太平洋流域的水量平衡3.天山山区不同海拔地带积雪覆盖率季节变化差异显著。
下图示意天山山区不同海拔地带多年平均积雪覆盖率季节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天山不同海拔积雪变化规律为( )A.海拔越高,夏季积雪覆盖率越高B.海拔越高,积雪的面积越大C.海拔越高,积雪覆盖率变化越大D.积雪覆盖率年际变化大(2)影响天山海拔>5000米地区积雪覆盖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植被D.地形(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天山山区( )A.不同海拔地带积雪覆盖率均减小B.低海拔处积雪面积减小C.积雪覆盖率季节变化变大D.高海拔处积雪面积增大4.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是指某时段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正平衡说明冰川增加,负平衡说明冰川退缩)。
斯瓦尔巴地区位于北欧北大西洋暖流的最北端。
下图为该地区某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题。
(1)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 )A.冬季平衡波动较大B.总体呈负平衡趋势C.年际平衡变化较小D.年内季节变化不大(2)导致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冬、夏平衡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地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B.冬季受暖流影响,降水量较少C.夏季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量大D.冬季降水少,冰川积累波动变化小(3)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会导致当地( )A.生物多样性减少B.气候变暖加速C.农业生长期延长D.岛屿数量增加5.研究发现,南极洲封冻是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今)以来全球“冰室效应”的缩影。
中生代时期(距今2.52亿年—0.66亿年),二氧化碳浓度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全球气候普遍温暖。
当新生代造山运动发生时,山体岩石中的硅酸盐与降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固定到沉积物中,引发“冰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冷。
此外,西风漂流的出现、加强,使得南极进一步变冷。
2019年11月7日,中国“雪龙2”号科考船从霍巴特港附近海域出发,于2019年11月23日抵达中山站附近海域。
下图为南极大陆及部分海域洋流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题。
(1)南极洲封冻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全球海平面下降B.板块运动更剧烈C.南极地区上升气流加强D.南极冰川更新周期变短(2)“冰室效应”的产生( )A.是因为西风漂流促进水热交换B.是由于造山运动消耗地球内能C.导致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增大D.使南极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多(3)“雪龙2号”从霍巴特港到中山站附近海域的航程中( )A.跨越东西半球B.船上国旗常常飘向东北C.横穿了大西洋D.船上日出的地方时渐早6.2018年2月26日,全球种子库迎来启用10周年庆典。
该种子库位于斯匹次卑尔根岛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高于海平面约130米。
其储存的种子样本已超过100万份,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
下图示意斯匹次卑尔根岛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该种子库远离“天灾人祸”。
“独特的地理位置”是指( )①地理位置偏僻②寒流流经③纬度高④北极熊的故乡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全球变暖对该种子库的威胁主要是( )A.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B.地震频发,破坏种子库C.降水增加,湿度增加D.冻土融化,融水渗入(3)在全球种子库的建设工作中,有多个国家参与。
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合作性原则7.按照我国集中供暖有关设计规范,当每年的连续5天平均气温≤5℃时,第一天作为供暖开始日期,称作供暖初日。
下图示意1961-2015年我国三个地区平均集中供暖初日日序(年内第n日)变化。
根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1)甲乙丙三个区域最有可能是( )A.东北、西北、华北B.西北、华北、东北C.华北、东北、西北D.东北、华北、西北(2)甲乙两地年际间供暖初日变化高度相关,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地形B.植被C.大气环流D.海陆位置(3)从图中可以看出( )A.冬季气温年际间的变幅较小B.集中供暖时间呈现下降趋势C.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D.集中供暖用能呈现增长趋势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温湿指数与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关,反映了人体与环境的热量交换,是评价人类舒适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实验表明:高温高湿影响人体汗液蒸发.使机体热平衡受到破坏,人体感到闷热不适;天气阴冷潮湿时,空气相对湿度高,机体散热加速,使人体感到寒冷不适;当温湿指数在55〜75时,人体舒适度表现为舒适或非常舒适,过高或过低均表现为不舒适。
第一个图为辽宁省1984〜2013年夏季温湿指数年际变化图,第二个图为辽宁省8月平均温湿数空间分布图。
(1)指出第一个图中1984〜2013年夏季温湿指数的变化特点。
(2)结合第二个图说明辽宁省8月温湿指数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3)有人推断,全球变暖促使辽宁省全年人体舒适度增加。
请表明你对此说法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A; (2)B解析:(1)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
读图分析,图示地区为北冰洋海域,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冰融化,该海域海水盐度下降,同时受到极地东风带的影响,由于海面结冰面积和时间的缩短,导致极地东风可直接作用于海水,使得洋流加速。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和洋流的相关知识。
读题分析,北冰洋海水温度低,异变而流出到北大西洋会导致大西洋部分水域温度降低,因此会导致北大西洋暖流减弱,对沿岸增温增湿的作用减弱,导致欧洲西部温度降低、降水减少。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答案:(1)D;(2)C解析:(1)冈底斯山的冰川以小冰川为主,并不能推断出冈底斯山的雪线高度;山体整体坡度小、宽广山谷多等有利于大型冰川发育,不利于小冰川发育;山地破碎陡峭有利于小冰川发育。
(2)水(降水)热(气温)及其组合是影响冰川发育的主要因素,降水决定冰川的积累,气温则决定冰川的消融。
试题要求的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所以应该是冰川的进退受气温影响较显著,A错;气温是决定冰川消融的主要因素,所以海拔越高,冰川退缩面积越小,B错;冰川消融,增加了冰湖溃决引起的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C对;冈底斯山是内陆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不可能影响到太平洋流域的水量平衡。
3.答案:(1)A;(2)B;(3)B解析:(1)由图可知,海拔越高,夏季积雪覆盖率越高;从图中仅能看出天山不同海拔带年内积雪覆盖率的变化,并不能看出不同海拔带积雪面积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并不是海拔越高,积雪覆盖率变化越大;图示为积雪覆盖率的多年平均变化情况,并不能据此判断积雪覆盖率的年际变化。
(2)在天山海拔>5000米的地区,气温常年在0℃以下,因此气温对积雪的影响较小;天山海拔>5000米的地区夏季降水量多,形成的积雪较多;海拔>5000米的地区以冰雪景观为主,植被稀少;地形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3)即使全球气候变暖,但高海拔地带气温仍可能在0℃以下,因此并不会导致不同海拔地带积雪覆盖率均减小;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低海拔处积雪融化量会增加,积雪面积会减小;气温升高,低海拔处冬季积雪量减少,积雪覆盖率季节变化变小,高海拔处积雪量变化不大,积雪覆盖率季节变化与气候变暖前相差不大;高海拔处积雪面积取决于降水量。
4.答案:(1)B; (2)C; (3)A解析:(1)由图可知,该气象站从1995-2010年间,总体上夏季冰川物质平衡的数值变化大于冬季,每年冬季冰川物质平衡为正值,且波动小,A错;而夏季冰川物质平衡为负值,且波动大,所以总体来看,从1995-2010年,该气象站的年际冰川物质平衡和季节波动较大且呈负平衡趋势,C、D错,故选项B正确。
(2)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夏季气温升高使得冰川消融量大,使得夏季呈负平衡,C对;如果夏季降水多,冰川物质平衡应该为正平衡,B错;该气象站冬季和夏季均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B 错;冬季降水多,其冰川物质平衡才能是正平衡,D错。
故选项C正确。
(3)读图,全年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为负平衡,说明该地冰川在退缩,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北极熊等极地生物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A对;气候变暖加速是冰川物质平衡呈负平衡的原因,B错;该地区位于极地附近,以冰川为主,无法发展种植业,C错;冰川融化会加剧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部分岛屿,岛屿数量会减少,D错,故选项A正确。
5.答案:(1)A; (2)C; (3)D解析:(1)本题考查南极地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
A项,结合材料中“南极洲封冻是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今)以来全球‘冰室效应’的缩影”可知,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南极洲海水大量结冰、全球气候变冷,最终导致全球海平面下降。
故A项正确;B项,南极洲封冻、全球气候变冷对于板块运动的影响能力较小。
故B项错误;C项,南极洲封冻会导致气温降低,下沉气流增强,近地面形成冷高压。
故C项错误;D项,南极洲封冻会导致气温降低、降水减少,由于冰川的封冻,冰川更新周期会变长。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
C项,结合材料可知,“冰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冷、海区封冻,全球海洋面积减少、陆地面积增大,气候的大陆性会越来越明显,进而导致昼夜温差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