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新课标答案
选择题:(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题1分,共18分)
1、暑假期间,小明全家到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他们观看了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模型、古人类用火遗迹、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复原模型等。
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A.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B.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C.他们会使用天然火D.他们过着群居生活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3、台湾各党派首脑如连战、宋楚喻等到大陆访问时都拜谒黄帝陵是因为
A. 黄帝是后人尊称的“人文初祖”
B.因为他的部落形成华夏族的基础
C .是因为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D.为他自己打败的蚩尤
4“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礼记》),我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
A、黄帝
B、禹
C、启
D、秦始皇
5、盘庚迁殷的原因有()
①水患严重②外族入侵③政治动乱④追求享受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在某一博物馆中,一讲解员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应是
A B C D
7、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
右图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
A.春秋争霸
B.战国纷争
C.秦朝统一
D.三国鼎立
8、某历史人物“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这位历史人物是()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9、下列选项中,可以称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的是()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
C、筒车的使用
D、耒耜的使用
10、古书赞扬某项水利工程时写道:“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大运河
C、灵渠
D、江南河
11、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A.小篆B.甲骨文C.隶书D.行书
12、生病了去医院看病,医生通常会看你的脸色、听听声音、问你的病情、按你的脉搏。
由此我们会联想到
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李时珍
13、民间节日“端午节”的划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
A.孔子
B.孙子
C.屈原
D.韩非子
14、“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互相转化的道理,这和我国古代一位
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
这位思想家所属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儒家学派B.法家学派
C.道家学派D.墨家学派
15、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许多思想家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民本”。
下列人物中不提倡这一思想主张的是()
A、孟子
B、黄宗羲
C、韩非子
D、荀子
16、战国末期,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强大攻势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17、( )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刘邦项羽起义
C. 李自成起义
D. 陈胜吴广起义
18、象棋的棋盘中间写有“楚河”“汉界”字样,作为红方和黑方的分界线。
这是以下棋比喻“楚汉之争”.这里的“楚”是指()
A、吴广
B、刘邦
C、韩信
D、项羽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1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7分)
材料一、孔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
获得世界人民的敬重。
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为9. 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
材料二、由分立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思想繁荣。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
(1)指出孔子创立的学派及其思想的核心。
(4分)古时候儿童入学堂都要先拜孔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1分)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不满为附庸,盖千八百国。
……周室既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转相吞灭,数百年间,列国耗尽。
至春秋时,尚有数十国,五伯迭兴,总其盟会陵夷。
至于战国,天下分而为七,合从连衡,经数十年。
秦遂并兼四海,以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孓遗者矣。
——《汉书•地理志》
根据材料:(1)指出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2)具体内容有哪些?(3分)
(3)有何作用?(2分)
21、回答商鞅变法的有关问题。
(9分)
(1)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中,对当时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措施?(2分)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什么?(2分)
(2)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中,最不受奴隶主旧贵族欢迎的是哪一条?(1分)请说明理由。
(2分)
(3)由于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后惨遭车裂而死,有人说变法因此失败了。
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2分)
22、认真观察下图,回答问题.(9分)
(1)图一人物是谁?他一生中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分)
(2)图二和图三反映的是他为巩固统治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采取的什么措施? (2分)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什么用? (1分)
(3)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进攻?(1分)
(4)为加强控制,秦朝在思想上实行了什么措施?(2分)谈谈你对这一措施的看法. (1分)
2012—2013初一历史期中答案
初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试卷答卷纸
一、选择题:(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题1分,共18分)
题号1 2 3 4 5 6 7 8 9
答案A C A C C C B B B
题号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A B A C C C D D D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19、⑴儒家,“仁”的思想,因为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奉为圣人和先师,教师的楷模。
⑵针对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看法,逐渐形成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各学派间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0、⑴分封制。
⑵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进贡。
平时镇守边疆,战时随从天子作战。
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21、⑴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建立县制。
⑵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因为这样旧贵族就不能世袭爵位,利益就受损了。
⑶我不同意,变法还是成功的,通过变法秦国经济发展,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
22、⑴秦始皇,统一全国。
⑵经济上:统一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⑶匈奴。
⑷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严重摧残了人才,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