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三章,金融资产、存货讲义

第二、三章,金融资产、存货讲义

第二章金融资产
本章所讲金融资产分为四类:
⑴、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⑵、持有至到期投资;
⑶、贷款和应收款项;
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按计量属性分⑴、⑷按公允价值计量,⑵、⑶按摊余成本计量。

⑵、⑶的主要区别是⑵存在活跃市场,⑶没有活跃市场,除⑴因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外,其他三项均须进行减值测试。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知识点
1、该投资为企业有决心、有能力持有至到期(与时间长短无关),从取得当日起管理层即将其划入此类的债权投资。

企业违反了初衷或丧失了财务能力而中途处置或重分类达到10%以上的,剩余部分要立即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年不能再将任何投资归入此类,今后邻近的两个完整会计年度内也不允许将债权投资归入此类,“两不一难”的除外(不能控制、不能避免,难以预见的)。

2、持有至到期投资,无论取得时如何,到期收回的都是名义本利和。

实际利息本质上是溢折价(含债券费用)对名义利息调整的结果。

我们就此得出结论:其名义本利和等于实际本利和。

3、持有至到期投资存续期间,要按权责发生制计息,借方“应收利息”(分次付息期短于或等于一年的)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是按名义本金(面值)乘以名义利率(票面利率)计算的名义利息,贷方“投资收益”是按实际本金(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的实际利息。

根据借贷平衡的规则倒挤“利息调整”。

若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正常持有到期,则“利息调整”明细户无余额。

4、摊余成本为变动着的实际本金,期末摊余成本等于期初摊余成本±溢折价摊销-收回的本金-当期资产减值。

5、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大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按最初入账时的实际利率折现),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当减值因素消失、价值回升时,以计提金额为限转回。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知识点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对象与交易性金融资产重叠,即为企业持有的股票、债券和基金投资。

只不过前者为短线投资,后者为中线投资。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亦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其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主要是其价值波动时点与处置时点有较大时间跨度,只能作为未实现的账面损益而不宜计入当期损益。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投资对象可归类为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股权投资成本含交易税费,债权投资的初始入账和计息、摊销均可比照持有至到期投资。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价值正常波动均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但当公允价值发生非临时性下跌要确认减值损失,若先前因临时性下跌而计入资本公积借方的,要将资本公积转回,不足部分冲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以后价值回升的,只有债权投资可以冲减“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股权投资的,只按一般升值处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转回也只以是否回升到计提减值当日的公允价值为限确定是否全额转回。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不要忘了将(未实现的损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转入(已实现的损益)“投资收益”账户。

三、金融资产转移的知识点
1、金融资产转移按所有权上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彻底转移分为转移后了断的业务和转移后继续涉入的业务。

2、一般的金融资产转移主要以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为例,易于理解。

3、继续涉入转移,应视具体权利义务关系分别确认为资产和负债。

第三章存货的知识点
1、存货取得方式中,以提供劳务取得的存货,指的是活劳动成本,没有物质载体,此点很容易误解为提供劳务换入的实体存货,若是如此,则要归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且要按公允价值确认收入,而不能按成本计价。

2、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很多,企业宜根据具体情形选择,但除了个别计价法外,其成本流转顺序都建立在相应的实物流转假设前提之上。

(制造业实际成本)
⑴先进先出法易于把握,便于操作。

但当存货进价发生较大波动时,会使相邻两期同等数量的存货成本和费用不可比,故而要做出修订。

将波动的成本曲线拉平,月内极端的做法——
⑵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使得月内领用的存货采用相同的平均单位成本,使波动的成本曲线拉直,但由于其计算的滞后性而给企业管理带来不便,为修订为一缺陷,又要保持将成本波动拉平的特性,故而采用缩短加权平均的时间跨度来解决,由此生出——
⑶移动加权平均法,由如上的优点带来了新的缺点——计算工作量过大。

⑷个别计价法使存货的成本流转顺序与实物流转顺序相吻合,是唯一不用建立在实物流转假设前提上的成本流转方法,根据重要性原则筛选,单位成本较低的存货无资格享受此法。

3、存货的期末计量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计算
⑴商品存货(含直接用于出售的原材料、半成品)
①签订了供货合同的→合同价-预计销售税费
②没有签订合同或超出合同范围的→市场价-预计销售税费
⑵材料存货(含用于继续加工的半成品、在产品)
先用预计最终产品的合同价或市场价-预计最终产品的销售税费得出最终产品的可变现净值,再比较最终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与最终
产品的成本。


①最终产品可变现净值≥最终产品成本时,表明原材料未减
值,按账面成本计价;
②最终产品可变现净值<最终产品成本时,表明原材料可能
减值,再往前推算→最终产品可变现净价-由原材料到最终产
品的进一步加工成本=材料可变现净值→材料成本-材料可变
现净值>0则为存货累计跌价幅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已确认
的跌价损失,即为当期跌价损失。

⑵存货跌价的测试对象
①原则上按照单个存货项目(最小的类)作为测试对象。

这避免了存货内部价值涨跌的相互抵消,是最准确的测试方法。

②有条件地按存货类别(大类)来测试跌价与否(品种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
③极端条件下,按存货的总体作为跌价测试对象,条件为: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密切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跌价准备。

⑶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
当原来计提跌价准备的影响因素消失,存货可变现净值上升时,要在原来计提跌价准备的限额内转回。

例1:东方公司2010年3月31日库存甲商品6000件,单位成本为200元/件,其中4000件签订了供货合同,合同价每件250元,3月31日甲商品的市场价为220元/件,预计每件商品的销售税费为30元,当日甲商品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6000元。

要求:⑴、计算甲商品的可变现净值
⑵、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⑶、做会计分录。

合同范围内的可变现净值:
(250元-30元)×4000件=880000元
合同范围内的成本=200元×4000件=800000元
合同范围之外的存货可变现净值:
(220元-30元)×2000件=380000元
合同范围之外的成本=200元×2000件=400000元
前者升值80000元(880000-800000)
后者贬值20000元(400000-380000)
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14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14000
(不能互抵:用累计跌幅减除跌价准备余额20000-6000=14000,计算当期跌价)
例2:
北方公司2009年5月30日库存甲材料10000公斤,单位成本100元,用于生产乙产品1000件(每10公斤甲材料生产一件乙产品),每件乙产品尚需要1000元的加工费。

乙产品的预计售价为2200元/件,预计销售税费为300元/件,甲材料“存货跌价准备”账户余额30000元。

要求:
⑴、计算乙产品的可变现净值
⑵、计算甲材料的可变现净值
⑶、计提跌价准备并做会计分录
⑴乙产品的可变现净值:
(2200-300)×1000=1900000<成本200万【(100×10+1000)×1000】
⑵甲材料的可变现净值:
1900000-1000×1000=900000
甲材料的累计跌价=100×10000-900000=100000 当期应确认的跌价损失
100000-30000=70000
⑶、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 7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70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