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词:教师的主导作用——激情引领帮扶放手 ]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如何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学会学习, 让课堂飘溢着“问题”和“思想”, 浸润着“智慧”和“理性”, 呈现出“和谐”与“快乐”,更好地提高 40分钟课堂的教学效益呢 ?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下面,我从课堂教学中的“激情”、“引领”、“帮扶”、“放手”四个方面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激情”一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内驱力, 让学生想学。
(一激情引趣,让学生想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适时宜地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如:趣味问题导入,实用事例导入,实验猜想导入,直观教具演示,设置悬念等。
2、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和巧妙设计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平移”一课时,我作了如下的设计:同学们,在刚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创造了 32枚金牌的骄人成绩。
当我们听到国歌 32次奏响、国旗 32次升起的时候, 我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同学们, 当你目睹国旗冉冉升起时, 用数学的眼光思考这是什么现象呢?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国旗升起那一激动人心的瞬间, 学生在再次为祖国骄傲自豪的同时, 运用数学的方法对国旗的升起过程进行了再分析。
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将国旗抽象成为一个矩形, 让学生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平移操作, 从而经过分析、归纳和讨论得出了图形平移的一般规律。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学生都能尝试,都有收获, 体验到成功。
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如:小组竞赛,交流讨论,互评互批,互作评价等,把练习巧妙地安插在游戏竞赛中。
例如:学生动手折纸, 体验并画出图形, 激发学生主动探知的兴趣, 然后交流讨论, 通过生生互动, 促进学生新的发现。
4、课堂小结,以“味”促探,让学生有“回味无穷”之感。
教师可继续设置问题, 设置悬念, 使学生有兴趣地去探求知识 , 养成复习、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寓心理激励于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激发发展到稳定 , 形成内在动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应把握心理激励的契机,熟练运用心理激励的原则,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 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 可以是一句口头表扬, 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 也可以是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 使学生常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愉悦,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 从而树立信心, 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
课堂上教师可实行“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
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 把握分寸, 可先肯定其合理部分, 给予鼓励,再给该生一个回答的机会,让他感到压力和鞭策。
实践证明:适当的表扬和批评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调动积极的学习情绪,形成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引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活学。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 而是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主动地建构对学习材料认识的过程。
(一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 让课堂生动起来。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指出:“改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由于执教者的“灌、填、送”造成了学生的“吞而不化, 化而不解”的消化不良现象, “填鸭式”教学已显然不合时代的要求, 教师应改进教学, 做到讲解精当, 停得到位, 讲解中略有停顿, 让学生参与观察、比较、分析、猜想、抽象;设问思考,沉得住气,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思考, 否则, 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思维无法正常展开。
课堂教学要变一言堂为多言堂,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回答讨论, 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 形成“学——讲——练”和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教学思路,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 切不可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 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 缺少消化, 感悟的过程,做题生搬硬套,擅长模仿,不能“活”用知识,若学生没有“生疑—解疑一省悟”的一波三折, 即会造成知识的假性理解。
新的教学模式应是“发现一释疑一练习”, 教者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学, 学生会学有所思, 思有所悟, 悟则明理的思维经历,从而有效掌握知识,真正达到“活学”。
(二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积极的探索者,让学生“动”起来。
无论是数学概念, 定理, 例题教学和解题过程, 教师都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鼓励学生动眼, 动耳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满足和愉悦。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徘不发”。
教师作为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应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内容巧妙设计问题, 使学生产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积极进取状态,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去尝试,去猜测,去发现, 主动地探索, 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探索,如: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即学生先通过尝试练习,探索思考, 合作交流, 然后教师点拨引导获得新知识; 或先猜后证, 即学生先通过大胆猜想发现结论, 然后教师引导进行证明;亦或学生先动手实验, 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规律, 然后教师引导寻求结论。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改进课堂提问行为,让学生活起来。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 高密度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课堂提问是引导和促进课堂上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掌握一定的技巧。
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1提问应适度,根据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使大多数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2提问要精练扼要,言简意明,不能模棱两可。
(3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问题有层次, 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特别是后进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 运用夸张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扬,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积极回答问题的欲望。
另外,教师在授课时善问,巧问, 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 精心设计提问方法, 启疑开窍, 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提问可采用以下形式:(1曲问, 即变换提问角度, 让思维拐个弯, 问在此意在彼, 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思索才能回答。
(2悬问,即通过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引出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迫切心理。
(3逆问,即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了假设,以制造矛盾, 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梯问,即围绕主题设计一个有层次,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使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
三、“帮扶”——适时点拨,训练思维,指导学法,让学生会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一适时点拨在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的适时帮助是必要的, 以为学生自主探索就不需要教师的引导, 或是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而放弃帮助是不合适的。
通常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正确地思维, 但有时由于问题的难度导致学生思维受阻, 或迷失了思维方向, 这时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鼓励, 并进行合理的思维引导, 引导学生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有几种做法, 不能做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回过头来看看条件的利用等, 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障碍,使他们有信心朝着目标继续探索。
另外,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思维受阻进行启发时,应把握好“度”,启发过之,则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启发不及, 则又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和效果。
(二尝试“学生思维”常常听学生反映听课能听懂, 就是遇到题不会做, 或易做错, 这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思考能力, 并非完全接受了教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一定的脱节。
对此,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展示数学思维过程, 充分暴露, 即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有的想法为什么不对?问题的解决联系了那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只有充分暴露, 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抓住问题的本质, 思维向纵深发展。
当然, 课堂上学生思考问题表面化, 对知识似懂非懂,记忆不求其活,理解不求其深,辨析不求其详,对知识形成假性理解, 也会造成学生遇题不会或做错, 因此, 教师应提供学生机会让其暴露思维过程, 错误思维当堂暴露, 当堂就能得到纠正, 给学生以较深印象, 就可有效避免学生犯同类错误。
(三指导学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学习方法是否科学, 思维方法是否合理、正确,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 指导学生如何学习, 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中,抓住机会适时渗透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是思维方法的发生过程,思考过程。
因此,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分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只有注意思想方法的分析,教师才能把课讲活、讲懂、讲深。
“讲活” 就是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来龙去脉、形成过程,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讲懂”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讲深”就是指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能感受、领会、形成、运用内在的思想方法。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数学方法,可合理渗透于教学过程,或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四、“放手”——释放时空给学生做数学,在“做”中学,在“悟”中学,让学生乐学。
教师常这样问学生:“听懂了吗?”学生回答:“听懂了。
”但殊不知,听懂并不等于真正理解,真正学会了分析解决问题。
有学生这样说:“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学习需要的是理解、领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觉动脑思考,动手做,去分析解决问题,会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因此,课堂上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转变观念,大胆实行权利“下放”,放手让学生做,即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究,去解决问题,并学会反思。
为使学生在自我解决问题时有一定动力,教师给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若是高不可攀,学生必然会望而生畏,缺乏信心,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