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课题研究

历史课题研究

历史课题研究历史课题研究商鞅变法1,背景:①、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

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这样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

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

③、各国争霸的需要。

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各国竞相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④、为了增强秦国实力,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于是商鞅被重用。

困难: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还教唆太子驷公开出来反对。

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强思想统治,新法得到推行。

可是,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王。

公子虔等乘机发动反攻,诬陷商鞅以“谋反”的罪名,将他逮捕并车裂。

商鞅虽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问题: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

当时存在的奴隶制影响生产的发展。

徙木为信: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

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

”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

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

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

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主要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④、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⑤、实行什伍户籍连坐法。

⑥、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⑦、推行县制。

⑧、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⑨、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

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

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

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

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

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

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

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4.商鞅变法对社会的影响①、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②、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经济上:北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民族矛盾尖锐。

租调徭役极为繁重。

政治上: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黑暗。

北魏官吏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

文化上:民族融合趋势出现。

2.困难:大部分鲜卑贵族的反对3.事迹:迁都洛阳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

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

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

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

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

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

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

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

”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

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

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

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

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

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

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4.内容: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

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

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

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王安石变法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冗兵,政府为稳定社会秩序招收流民入军,军队数量增加,军费增加。

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军队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导致北宋在与辽国和西夏的斗争中常常失败。

北宋政府为了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频繁调动武将,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并设立不同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

削弱军队战斗力。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北宋政府荒年募兵,招募流民当兵,军队战斗力下降。

北宋以步兵为主,根本就打不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武器生产管理混乱,影响军队战斗力。

a.来自民间老百姓的抱怨日益高涨。

王安石变法在实际中的操作和效果而言,其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有着很大的差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法逐渐演变,向着王安石意料不到的方向转化。

善法在实施中被严重扭曲,新法实施的结果则出人意料地恶劣。

新法推行的结果在经济上导致了农民大量破产,工商业急剧萎缩;在政治上导致了统治阶层的分化。

特别是元丰年间,新法对内激化了阶级矛盾,对外劳而无功,王安石本人是没有能力挽回这个逆转的。

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变法所产生的弊病越来越深,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变法。

b.而宋神宗出于权力均衡等原因,对王安石进行牵制,使王安石对变法障碍的清除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让反变法派能够处在明处或暗处,不断攻击阻挠变法的开展,使推行新法举步维艰。

c.由于种种因素,导致王安石变法没有解决当时紧迫需要解决的是冗官、冗费、冗兵三大灾害,反而在客观或主观上加剧了与农民的对立和冲突,激化了阶级矛盾,这正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因此,新法衰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反对派的反对,而在于没有解决盘剥压榨人民和缓解阶级这一矛盾。

所以,元祐更化并不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而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从根本上否定了王安石变法,元祐更化的出现只是一个契机,更是一个必然的结果.3.事迹:宋神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起这个职务。

”皇帝说:“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唐介答:“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

”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石王安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数术,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经学数术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世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