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下P3-4):开辟历史新纪元。
1、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2、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篇章。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八下P4)1、时间: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2、意义:至此,全国领土基本解放,大陆基本完成统一。
三、最可爱的人(八下P7-8)1、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①英雄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
)②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四、土地改革(八下P12-13)1、时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内容: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五、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八下P18)1、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具体如下: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六、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八下P20-21)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七、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八下P23-25)1、三大改造的内容与形式:对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对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把他们都改造成社会主义性质。
2、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八、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下P27-28)1、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的任务:(是正确的)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探索失误的原因:党中央缺少经验,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3、先进人物:石油工业——“铁人”王进喜,国防科技——“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九、文化大革命(八下P32-33-34)1、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非常错误、损失巨大。
2、时间:1966年-----1976年3、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民主法制被被践踏。
4、1971年9月粉碎林彪集团,1976年10月粉碎江青集团,文革结束十、十一届三中全会(八下P39)1、时间:1978年12月2、全会内容:①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的历史转折。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八下P42)1、内容: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2、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八下P43)1、设立特区:1980年建立第一批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引发了第一次沿海开放的高潮,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2、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和天津滨海新区。
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其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发积累了经验,它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走向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十三、国企改革(八下P45)共三个方面: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十四、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八下P48)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因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4、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即邓小平理论的提出)5、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6、中共十四大(八下P49):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时间:1992年内容: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7、中共十五大(八下P50)时间:1997年意义: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十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八下P56)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定义: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制度。
全国已建立新疆、西藏、宁夏、广西、内蒙古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十六、一国两制(八下P60)1、提出者:邓小平2、含义:“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作用:“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终于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十七、香港、澳门回归(八下P61-62)1、香港:1841年初,香港岛开始被英国割占,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所回归的香港包括、香港岛、新界、九龙。
)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去。
2、澳门:1553年(明朝),澳门被葡萄牙占领。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3、意义:港、澳的回归,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十九、对台基本方针(八下P65-66)1、对台基本方针:分为建国后(解放台湾)、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三个时期,最终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
2、海峡两岸的交流:1987年,两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绝状态;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个民间团体通过对话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的指导思想。
目前两岸已经实现“三通”。
二十、军队建设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空军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
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
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
目前,我国已经装备各种型号的飞机,并自己研制了“飞豹”、|“枭龙”、|“歼十”、预警机、空中加油机。
3、导弹部队:1957年开始组建,简称“二炮”部队。
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二十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八下P77)1、时间: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
2、提出者: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应经被世界公认是最好的原则。
二十二、万隆会议(八下P78)1、时间:1955年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4、内容: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意义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导”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二十三、中美建交(八下P80)1、背景:在冷战的背景下,七十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出于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