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生态学重点

土壤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1、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

2、土壤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土壤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包括大气层、植被层、土壤层、岩石风化层。

2、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系统有哪些影响?(l)直接损坏或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包括:对无机和生物环境的影响,对能量和物质循环的影响。

(2)通过水分与能量平衡交替,对全球气候及C、N、S元素循环产生影响;(3)加速大气、水体污染及温室气体向大气逸散积极的影响:水土保持措施,平衡施肥,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 合理灌溉,种植绿肥等。

负面影响:各种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加剧土壤恶化,土壤压实,毒害物质的大量输入,单一种植,作物告杆的收获焚烧等。

第三章土壤原生动物: 泛指生活在土壤中或土壤表面覆盖的凋落物中的原生动物。

是动物界最低等的一类真核单细胞动物,个体由单个细胞组成。

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土壤动物: 指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菌根:真菌的菌丝侵入植物根部后,和植物根组织生活在一起,形成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称为菌根外生菌根:菌丝侵入根部后,只在表皮细胞间隙扩展,并不侵入根细胞内部,这种菌根称为外生菌根。

1、土壤生物的生态功能是什么?①分解有机物质,直接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生物循环。

②参与腐殖质的合成和分解作用。

③固定空气中氮,溶解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等的能力,从而改善植物营养状况。

④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物如生长刺激素和维生素等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⑤参与土壤中的氧化还原过程1、土壤微生物的类别与作用。

一)原核微生物:主要是能分解各种有机物质的种类。

•(二)真核微生物:真菌在土壤中的作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降解者;某些真菌和植物的根系产生菌根;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菌丝的穿插对于促进土壤的凝聚有重要的作用。

(三)非细胞型生物:病毒在控制杂草及有害昆虫的生物防治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1.绝大多数微生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附着或缠绕在土壤颗粒上,形成无机一有机一生物复合体或无机一有机一生物团聚体。

2.根系周围的土壤(根际土壤)比根外土壤更有利于微生物的旺盛生长。

3.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一般要比底层高4.土壤微生物在分布上也有地域特点,在不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都有很大不同。

5.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随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多。

6.土壤能同时为要求不同的多种微生物类群提供生存条件。

3、菌根的作用。

1、扩大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范围2、防御植物根部病害3、增强植物抗性4、促进植物共生固氮和联合固氮4、藻类对土壤形成和熟化起怎样的作用?土壤生物先行者,有机物最初制造者;肥沃土壤中藻类生长旺盛。

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有机质、植被和人类活动有何关系?6、土壤中细菌按其来源分为哪两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A、土著性细菌:长期生活于土壤中,对于土壤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当土壤环境变劣时,它们一般能呈休眠状态存活下来;B、外来性细菌:是随污水、淤泥、动植物残体和人畜粪便等进入土壤的,它们可在土壤中持续一定时间,并作短期的生长繁殖,但由于适应性差,一般不能持续发展。

7、土壤原生动物的群落特征有哪些?8、蚯吲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蚯蚓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改善土壤结构;;活化土壤养分; 形成大量有机质1、地衣是确良真菌和藻类形成的不可分离的共生体。

2、菌根分为两类:外生菌根和内生菌。

7、土壤中的细菌按其来源分为土著性和外来的两种类型。

10、放线菌一般以孢子和菌丝片段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1、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3、土壤微型动物主要有线虫和原生动物4、土壤原生动物主要有:变形虫、纤毛虫和鞭毛虫5、一般认为,土壤原生动物起源于水体6、在土壤原生动物中,以食细菌者和杂食者占优势。

7、原生动物通过选择性的取食某些微生物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

8、按习性,蚯吲可分为3种生态类群,即:。

表居型;土居型和上食下居型第四章1、什么是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请举一典型例子说明。

互惠共生关系:两种生物紧密生活在一起,形成共生体后互换生命活动产物,形成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

生理上的共生:共生菌从基质中吸收水分和无机养料;共生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使地衣能在十分贫瘠的环境中生存。

结构上的共生:形成有固定形态的叶状结构;真菌无规则地缠绕藻类细胞,或二者组成一定的层次排列。

2、什么是微生物间协作关系?请举例说明。

指两个微生物群体生活在一起,互相获利,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专一性,分开时能单独生活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

关系不紧密,其中一个群体可被其它群体取代。

纤维分解细菌,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提供给自生固氮菌作为碳源;自生固氮菌,固定N2为NH3,提供给纤维素分解菌作为氮源。

2、什么是微生物间中立关系?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中立关系?两个群体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1代谢能力差别极大的两个群体(互不影响);2群体密度很小的两个群体(贫营养环境中的不同微生物群体) ;3、一个微生物群体处在休眠状态,与其他微生物群体的关系(其他群体产生某些酶来破坏休眠状态,重新相互作用);4、不利于微生物旺盛生长的环境条件(冰块中受冻结的微生物群体)。

4、请分析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就是二者互相影响的过程,即土壤动物通过取食、迁移、代谢分泌等活动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活性及群落结构。

而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组成和功能的改变有助于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矿化以及养分的释放,结果又有利于土壤动物的活动。

土壤动物通过取食真菌和细菌直接地破碎有机质,传播或扩散微生物繁殖体,或改变营养有效性而间接影响微生物种群。

被取食的微生物如细菌由于受到间接的刺激作用,在生长繁殖率方面活性高于未被取食的细菌,大大地增加营养的有效性。

5、食细菌线虫对细菌活性会产生哪些影响?⏹1)线虫取食过程中分泌或排泄出微生物能够利用的养分和其它物质:⏹2)线虫能够改变微生物生理特性,取食的细菌经过线虫肠道后大部分保持活性,并有可能在肠道内获得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及养分而增加活性;⏹3)线虫可以将细菌控制在相对较低但己足够的水平,减少基质的限制作用,使细菌保持高活性水平;⏹4)线虫的移动能力较强,可将微生物携带、传播到营养物质丰富的区域。

6、化感物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具有选择性和专一性;如黑胡桃产生的胡桃醌抑制苹果树,但不抑制梨、桃、李树生长。

⏹2、不同植物对同种化感物质敏感度不同;如柠檬桉水抽提物对萝卜等6种受体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程度不同,抑制敏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萝卜>玉米>水稻>柱花草>黄瓜>豆角。

3、同种植物对不同浓度的化感物质反应不同;高浓度时产生抑制作用,浓度低时产生促进作用。

⏹4、构成化感物质的名种成分间具有复合效应。

混合物分离提纯后,各个成分的活性反而不如混合物强。

⏹5、除对植物产生作用外,还具有多种其它功能;如冬麦产生的异羟肟酸、酚类化合物和吲哚生物碱等具有抗蚜虫作用。

7、化感物质的产生有哪些途径?分泌;植物通过根系分泌,将化感物质释放到根际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影响周围其他植物生长;腐释:森林植物凋落物花、果、枝和叶等腐烂后,其中复合物或聚合物被微生物分解而释放出某些化合物对周围植物起化感作用。

挥发:植物活体的地上部分或枯落物通过分解释放乙烯、萜类等挥发性物质的形式释放化感物质,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生物生长。

对周围植物起化感作用。

淋溶:水溶性的化感物质经雾、降水或露水等淋洗或从植物表面淋溶转移、扩散到土壤中,对其他植物生长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化感作用:一种植物或微生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而对该种植物或周围植物(包括微生物)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化感物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化感物质几乎都是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质,分子量较小,结构简单.主要分为水溶性有机物、直链醇、脂肪族醛和酮。

第五章1、蚯蚓在土壤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有哪些?1、蚯蚓通过直接作用(微粒重排、粘液沉积)和间接作用(微生物刺激作用,尤其是真菌活动)影响团聚体的稳定性。

2、个体较大的蚯蚓专以小土壤团聚体为食,蚯蚓不重新取食自己的粪便,小型蚯蚓的活动维持了团聚体的合适尺寸,而那些破碎大团聚体的无脊椎动物以及非生物进程,则为小团聚体提供了库资源。

3、团聚体的稳定性取决于初级结合强度。

新鲜的蚯蚓粪不如土壤团聚体稳定,沉积作用发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抗机械破碎能力增强。

4、土壤团聚体靠被摄取的植物残体维管素细丝得到机械加强;或取食分解状态的有机质,形成腐殖酸钙而将肠道中的土壤微粒黏合在一起。

2、请论述土壤生物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土壤生物作用包括根系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如下一、植物根系根可以产生根际分泌物,促进根际微生物的发展,密集根系具有穿插、切割、挤压作用,有利于大块结构的分离和团聚。

二土壤动物直接作用来自掘穴、残体再分配以及含有未消化残体和矿质土壤的粪便的沉积作用。

间接作用土壤动物的行为改变了地表或地下水的运动、颗粒的形成以及水体重力运输的溶解物,影响了物质运输。

三藻类许多藻类在其代谢过程中分泌出大量黏液,从而改良土壤结构。

3土壤生物在团粒结构的形成中起什么作用?一、植物根系a 将周围土壤挤压到大约1cm的距离,当根吸收水分时,引起周围土壤收缩,同时将团聚体机械的黏合在一起。

b 产生根际分泌物,促进或抑制团聚体的形成。

二、土壤动物对团聚体的影响土壤动物通过机械运动和肠道混合,促进团聚体的初级结合。

合适条件下,动物粪粒和粪便形成了稳定的,含有排泄副产物、破碎植物和微生物碎片的团聚体。

三、微生物对团聚体的影响1、真菌和放线菌的菌丝对土壤颗粒的机械缠绕;2、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所产生的腐殖质酸类物质对土壤颗粒的粘结;※3、微生物细胞也可依靠自身带有的负电荷借助静电引力使土壤颗粒彼此连接。

4、土壤生态工程师的主要功能群及特点。

5、试述生态系统工程师在土壤过程中的作用。

第六章1、土壤生物与土壤碳、氮循环的关系;2、试述土壤分解的一般过程;3、请描述土壤呼吸过程中不同组分的碳库来源;4、土壤中碳的流动有哪些途径?第七章•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概况。

第八章●1、施用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有什么影响?●2、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的影响?●3、试述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的影响;第九章•1、兽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杀虫(菌)剂、除草剂对土壤动物的影响;•3、什么是转基因作物?它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如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