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基础知识培训
一、培训目的 结合我厂夏季生产情况,为加强我厂安全管理,提
高全厂员 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防范雷电对我厂生产造成影响,
特制定防雷防静电基础知识教育的培训:
二、防雷基础知识培训
1、雷电是一种大气自然现象,直到 17 世纪中叶,美国 科学家
富兰克林通过实验证实了天电(雷电)与地电的同一 性,并发明和使
用了“避雷针”,人们才逐步对雷电有了理性和 科学的认识。地球
上,任何时刻都会有约 2000 个地点出现 雷暴,平均每天要发生 800
万次闪电,每次闪电在微秒级瞬 间可释放出55KW h以上能量。
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 超过 10
亿美元,死亡人数在 3 千人以上,这个数据的统计 还不包括我国。我
国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约有 3000 人至 4000 人,财产损失在
50 亿到 100 亿元人民币。
2、当雷云形成后,在两种带不同电荷的雷云中间的电 场达到一
定强度后便会被击穿,形成云间放电。当带负电荷 的云层向下靠近地
面时,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 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
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 面的物体形成向上闪流,二者相遇即
形成云对地放电 。
2.1 雷击的三种形式 :
一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
现象,叫做“直击雷”。
二是带电云层由于静电感应作用,使地面某一范围带上 异种电
荷。当直击雷发生以后,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 线或金属物产生
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以致发生闪击的现象, 叫做“二次雷”或称“感
应雷。”
三是“球形雷,”在雷电频繁的雷雨天,偶然会发现紫色、 殷红
色、灰红色、蓝色的“火球”。
这些火球有时从天空降落,然后又在空中或沿地面水平 方向移
动,有时平移有时滚动。这些“火球”一般直径为十到 几十厘米, 也
有直径超过一米的。 “火球”存在的时间从几秒到 几分钟,一般为几
秒到十几秒居多。 这种“火球”能通过烟囱、 开着的窗户、门和其他
缝隙进入室内,或者无声地消失,或 者发出丝丝的声音,或者发生剧
烈的爆炸。这种“火球”虽然 发生的几率很小,但发生的次数也相当
多。人们常把它叫做 “球形雷。”
2.2 雷电危害方式:
( 1 )直击雷危害 雷电直接击在建(构)筑物、人、和其它物
体上,雷电 产生的高电压、 大电流、产生的电效应、 热效应和机械
效应, 使建(构)筑物燃烧、 爆炸、倒塌、 崩毁,人体烧伤、 死
亡。 物体烧毁、解体、爆炸。
(2) 雷电的二次危害作用
雷电的二次危害作用就是雷电流产生的电磁感应、静 电感
应、雷电波等,感应产生的电压、电流所造成的危害。 虽然该幅值不
如直击雷大,但也能造成很大危害。
当空间有带电的雷云时,雷云下的地面及建筑物等,都 由于静电
感应的作用而带上相反的电荷。这种电荷受带电雷 云所产生的电场所
束缚。当雷云对地放电或对云间放电时, 云层中的电荷在一瞬间消失
了,那么感应出的这些被束缚的 电荷也就在一瞬间失去了束缚,在电
势能的作用下,这些电 荷将会产生大电流冲击,从而造成雷电危害。
雷电电流在闪电通道周围空间产生磁场,随时间变化的 磁场就在
附近的各类金属导体上激发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 流。这种作用随距落
雷点距离的增大而减少较快,与距离的 平方成反比。
3、现代防雷技术的特点: 现代防雷技术的理论基础在于:闪电
是电流源, 防雷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提供一条雷电流(包括雷电电磁脉冲
辐射)对地泄放的合理的阻抗路径,而不能让其随机性选择 放电通道,
简言之就是要控制雷电能量的泄放与转换。现代 防雷保护的三道防
线:
外部保护 --- 将绝大部分雷电流直接引入地下泄
散;
内部保护 -- 阻塞沿电源线或数据线、 信号线引入的
侵入波危害设备;
过电压保护 -- 限制被保护设备上雷电过电压幅值。 这
三道防线相互配合,各尽其职,缺一不可。
常规防雷电可分为防直击雷电、防感应雷电和综合性防 雷电。防
直击雷电的避雷装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即接闪器、 引下线和接地
体;接闪器又分为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 避雷网。防感应雷电的
避雷装置主要是避雷器。对同一保护 对象同时采用多种避雷装置,称
为综合性防雷电。避雷装置 要定期进行检测,防止因导线的导电性差
或接地不良起不到 保护作用。
保护原理:当雷云放电接近地面时,它使地面电场发生 畸变。在
避雷针(线)顶部,形成局部电场强度畸变,以影 响雷电先导放电的
发展方向, 引导雷电向避雷针 (线)放电, 再通过接地引下线,接
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使被 保护物免受雷击。这是人们长期
实践证明的有效防直击雷的 方法。然而,以往一般认为用避雷针越高
越好,这个观点是 错误的,避雷针越高, 一是容易引雷, 二是会出
现绕击现象。 避雷针的高度应按滚球法进行计算。建筑物的所有外露
金属 构件(管道) ,都应与防雷网(带,线)等电位连接。外部 防
雷系统由接闪器(避雷针) 、引下线、接地地网等有机组 成。缺一不
可。
4、雷电袭击人体的形式
从雷电流进入人体的路径区分,主要有直击雷击、
接触雷击、旁侧闪络和跨步电压四种。雷电袭击人体部位不 同,窜入
人体的电流强度不同,受害程度也就不同。
(1)直接雷击,雷闪直接击中受害者。
(2)接触雷击,雷击某一物体,然后人体某部分接触 到被雷击的
物体。
(3) 旁侧闪络,雷击受害人附近的物体,该物体向它附 近的人闪
击放电。
(4) 跨步电压,雷电流流入大地时,人体前后两脚产
生的电位差。 雷电人身安全防护
5、雷电天气时不应在下列地方停留:
1、小型无保护的建筑物、车库或车棚。
2、非金属顶或敞开式的各种车辆及船舶。
3、山顶、山脊或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顶部。
4、开旷的田野、各种停车场、运动场。
5、游泳池、湖泊、海滨或孤立的树下。
6、铁栅栏、金属晒衣绳、架空线、 铁路轨道附近。 雷 电人身
安全防护
雷击时,如果作业人员孤立地处于雷区并感到头发
竖起时应立即蹲下,向前弯曲,双手抱膝。雷击时,应寻找
有防雷保护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大型金属框架的建筑物及构 筑物、有
金属顶的各种车辆及有金属壳体的船舶等地方掩 蔽。
三、避雷针的检测
(1)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应按滚球 法进行确
定。
(2)接地电阻:避雷针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Q。
( 3)断接卡:避雷针引下线必须设置断接卡,断接卡 距地面
0.3m 至 1.8m 之间。断接卡的接触电阻不应大于 0.03 Q。断接卡必
须用2个以上的M10螺栓连接。断接卡应设于 明处,不得出现埋入水
泥之中等现象。
( 4)引下线:引下线宜采用圆钢或扁钢 ,圆钢直径不应 小于
8mm ,扁钢截面不应小于 48mm2 ,其厚度不应小于 4mm 。
( 5)独立避雷针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独立避雷针和 架空避雷
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 其有联系的管道、电
缆等金属物之间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 式的要求,但不得小于 3m 。
培 训
人 员
签 名
备
注
谢谢观看!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