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九章 犯罪主观方面)【圣才出品】

曲新久《刑法学》(第4版)(复习笔记 第九章 犯罪主观方面)【圣才出品】

第九章犯罪主观方面
一、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1.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犯罪的主观方面,指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主观要素。

(1)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是犯罪的意识即罪过心理。

罪过心理主要表现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此外,有的犯罪还要求主观上具有特定的犯罪目的或者动机。

(2)犯罪主观要件是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时的罪过心理,罪过的心理(故意或者过失等)与犯罪行为必须具有同时性。

(3)犯罪主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

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者过失以及具有分则对犯罪心理的特定要求,是成立犯罪的要件。

2.罪过责任原则
(1)没有罪过就没有犯罪和刑事责任,是刑法的重要原则。

大陆法系学说称其为“责任主义”或者“主观责任原则”。

“主观责任原则”是在否定“客观归罪”、“结果责任”基础上确立的。

近现代刑法主张主客观统一,反对客观归罪。

我国《刑法》第16条规定,由于不可抗力或者不可预见的原因而造成损害结果的,不是犯罪。

在立法上确立了罪责原则。

(2)关于责任,大陆法系传统学说认为,人出于故意、过失的心理意思而实施行为侵害法益,就应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承担责任。

(3)按照规范说,罪责的评价重心略有变化:
①偏重“结果”的观念被改变,认为刑法对犯罪的否定不单集中在结果上也应体现在行
为上(“行为无价说”),转向重视行为自身的反规范性;
②故意、过失心理是责任根据的说法被改变,强调人拒不服从规范的态度是归责根据,故意、过失心理事实只是认定人不服从规范态度的根据;
③与传统观念相比较,在“人·意思·行为·结果”的要素中,规范说对罪责的评价重心略微前移,违法评价推及行为、责任评价推及人的(拒绝服从规范的)态度,甚至推及人格(人格责任)。

重视评价人的不合规矩的“行为”和人的不守规矩的“态度”。

这既动摇了“事后问责”的传统观念,也为刑法干预人的活动往前推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故意
1.故意的概念
《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根据这个规定可知,犯罪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犯罪故意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心理要素组成:
(1)认识因素
认识因素,就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明知”(认识)的范围包括:
①对行为、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的客观事实的明确认识,具体而言是对犯罪构成事实所属情况的认识。

②对行为及其结果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认识,这是对犯罪故意进行否定评价的根据。

(2)意志因素
意志因素,就是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2.故意的种类
(1)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根据行为人的意志因素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还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①概念
直接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则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②区别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在于:
a.从认识因素来说,虽然都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行为人对行为趋势的认识有所不同。

在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必然性;而在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只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b.从意志因素上说,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则是放任这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

c.直接故意犯罪是故意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或者典型的形式。

间接故意犯罪是故意犯罪的特殊表现形式。

虽然分则条文中规定的故意犯罪,一般都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但是实际发生的故意犯罪大多数是直接故意犯罪,间接故意犯罪为数不多。

间接故意通常发生在为实现某个意图或目的,而放任另一犯罪结果发生的特定场合,以及在突发的情绪冲动之下,不计后果实施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形。

(2)其他划分方法
关于故意的种类,在刑法理论上还可以有其他的划分方法。

例如:
①根据故意形成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临时(或者突发)故意与预谋故意;
②根据故意是否附加条件,可以划分有条件故意和无条件故意等。

这些分类有助于深化对犯罪故意的认识。

3.故意的认定和推定
(1)《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走私主观故意中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从事的行为是走私行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明知”,但有证据证明确属被蒙骗的除外:
①逃避海关监管,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进出境的货物、物品的;
②用特制的设备或者运输工具走私货物、物品的;
③未经海关同意,在非设关的码头、海(河)岸、陆路边境等地点,运输(驳载)、收购或者贩卖非法进出境货物、物品的;
④提供虚假的合同、发票、证明等商业单证委托他人办理通关手续的;
⑤以明显低于货物正常进(出)口的应缴税额委托他人代理进(出)口业务的;
⑥曾因同一种走私行为受过刑事处罚的;
⑦其他有证据证明的情形。

(2)关于行为人对其走私的具体对象不明确的案件的处理问题。

走私犯罪嫌疑人主观上具有走私犯罪故意,但对其走私的具体对象不明确的,不影响走私犯罪的构成,应当根据实际的走私对象定罪处罚。

但是,确有证据证明行为人因受蒙骗而对走私对象发生认识错误的,可以从轻处罚。

(3)根据《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属于《刑法》第214条(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规定的“明知”:
①知道自己销售的商品上的注册商标被涂改、调换或者覆盖的;
②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受到过行政处罚或者承担过民事责任、又销售同一种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
③伪造、涂改商标注册人授权文件或者知道该文件被伪造、涂改的;
④其他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情形。

其他司法解释如:
①窝藏收购赃物的犯罪“明知是赃物”;
②收购、运输盗伐滥伐林木罪中的“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
③窝藏、包庇罪中的“明知是犯罪分子”;
④强奸罪、嫖宿幼女罪、引诱幼女卖淫罪中的“明知是幼女”;
⑤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等,也采取这样的推定方法。

(4)推定与“严格责任”(或绝对责任)、“客观归罪”
①推定与“严格责任”(或绝对责任)、“客观归罪”的效果可能相同,但法理不同。

这种推定,在实体上还承认构成强奸(奸淫幼女)、嫖宿幼女、窝赃、销赃等犯罪需要明知,即需要有罪过。

只是在认定上,根据行为人实施了法律禁止的犯罪行为,就认为具有该罪的故意。

如果有相反的事实证据是以证明其无辜,则可推翻这种推定。

②客观归罪则在实体上就排除了对特定犯罪考虑主观罪过问题,认为主观罪过原则存在例外。

只要发生了违法事实(与幼女发生性行为等)就予以定罪,对犯罪人主观是否有故意过失在所不问。

4.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1)概念和分类
①概念
a.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

b.问题的由来:认定故意须认定行为人具有故意的认识要素,即构成要件事实认识和行为价值(是非善恶)的认识。

行为人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自然可根据实际情况确认具有犯罪故意。

但有时会偶然地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即行为人主观认识与法律或事实不一致的情况,使犯罪故意认定复杂化,需要特别研究。

②分类
犯罪故意包含两项认识内容:
a.对自己行为及其结果的明知,具体说就是对自己实施的该当构成要件行为及其结果的事实有明知;b.对自己行为及其结果具有危害性或被法律所禁止有认识,也就是有“犯法”的意识。

与故意的上述两项认识内容相对应,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分为:
a.事实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在故意的第一项认识内容上发生异常情况;b.法律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在故意的第二项认识内容上发生异常情况。

(2)事实认识错误
①概念
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犯罪时预想的情况与实际发生的情况不一致。

②“法定符合说”
a.对事实认识错误通说采取“法定符合说”认定行为人的罪责。

b.按照“法定符合说”,行为人预想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属于同一法定犯罪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