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药膳,心得体会
篇一:浅谈中医药膳学学习体会
浅谈中医药膳学学习体会
姓名:许明贺学号:20XX0132030班级:11中西医结合B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理念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由病后求治转向未病先防,这种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相关行为,尤其反应在饮食文化上。这所谓“药补不如食补”,虽颇有
偏激但亦说明一定的问题。王永炎教授曾经说过,21世纪的医学不
应该是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作为
主要的研究方向。“治未病”、“民以食为天”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积
淀有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膳学。所谓中
医药膳,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药食同源的原理,
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相配伍,运用各种烹调技术
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的食品。既有食品作用又
有药品作用的美味佳肴,它比普通食品更有营养、保健、治疗作用。
据文献记载,我国药膳食疗保健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时代。相传仪狄
曾作酒献给夏禹品尝以健体。《诗经·风·七月》所谓“为此春酒,以介寿
眉”,是说酒有延缓衰老、益寿强身的作用。至商代,伊尹制汤液,著《汤
液经》,以烹调之法疗疾。《吕氏春秋·本味篇》载有:“阳朴之姜,招摇.
之桂”,姜和桂都是辛温之品,有抵御风寒的作用,又是烹调中常用的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味品。以此烹调成汤液,既是食品,又可是汤药,说明商代已有朴素的饮
食疗法,这已经具有食疗药膳的雏型。周朝时,《周礼·天官》所载的四
种医中,食医居于疾医、疮医、兽医之首。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
号汉墓出土的古医学帛
书,相传是战国前的医学著作,书中谈到了饮料保健的方法,特别强调
了酒和韭的延年益寿和滋补强身的作用,其中云:“酒者,五谷之精气也,
其人中散流,其人理也,彻而周”,韭“春三月食之,病疾不昌”(《十问》)。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中医学典籍,书中提出了系统的食
疗学理论,对我国的食养、食疗和药膳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
中认为,饮食的五味必须调和,不能偏胜,偏胜则会引起疾病。“味过于
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
沮弛,精神乃殃”、“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腆理以密,如实则
筋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在该书中还强调药治与食治相结合
的重要,《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
腑皆以受气,”《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
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
五味人胃,各归所喜,故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人脾,辛先人肺,咸先人
肾”等论述。《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共收载药
物365种,其中载药用食物50种左右,如酸枣、橘袖、葡萄、大枣、海
蛤、干姜、赤小豆、粟米、龙眼、蟹、杏仁、桃仁等,包括米谷、菜
蔬、虫鱼、禽、肉等“食药物”,并记载了这些药物有“轻身延年”的功
效。说明当时对于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已经给予重视和肯定。东汉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名大医学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不乏有食疗药膳的有关内容,《金
匾要略》著有“食禁”专篇,列举了治少阴咽痛的猪肤汤和治产后腹痛的
当归生姜羊
()肉汤,以及桂枝汤、百合鸡子黄汤等,这些食疗方至今还被临床所常
用。至于之后的发展与繁荣更是不计其数,总之中国古代对于药膳的
研究可谓百花争鸣。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药膳学也随着中
医药事业的不断提高而进人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现在,随着
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在不断转变,老龄
社会的到来,使得传统药膳对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更加显示出其特有
的优势。运用其防病治病的疗效优势,已广泛被国内外医学界和家庭
所重视。
说到此,就应该谈谈药膳的应用以及原则了。首先我们要明了药膳的
养正御邪的目的。药膳可养护正气、抵御外邪、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合理安排药膳、饮食可保证机体脏腑功能的旺盛,正如《灵枢·五味》
所言:“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
日则气少矣。”只有“正气存内”,才能“邪不可干”。而药膳发挥了食
物的特异性作用,可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如葱白、生姜、芫荽可预
防感冒,绿豆汤防暑,山楂降脂预防动脉硬化,大蒜杀菌防治呼吸道
和胃肠感染等。其次药膳的治则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针对食物的四气五味等特性对脏腑、气血、阴阳的选择作用来调整脏
腑的偏盛偏衰、气血失调及阴阳失衡,使得未病脏腑机能提高、抵御
外邪的能力增强。如,枸杞猪肝汤预防夜盲症,海带鲫鱼汤预防甲状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腺肿大,,番薯玉米羹预防脚气病。《黄帝内经》认为,口渴时服兰草
汤,以阻截消渴病的发生。疾病的发展都有其规律可循,药膳作为重
要的辅助治疗,根据其传变规律,辨证施膳可防止其传变。药膳
食疗可使已病脏腑机能增加,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患者在感受温
热病邪时,服用养阴生津之品,防止进一步耗伤阴液,发生肺肾阴虚
或肝肾阴虚之变。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的比例不断增加,
复发率亦随之增高。如瘥后再加以药膳调养,对巩固疗效及防止复发
有显著疗效。如丹参粥、首乌大枣汤、桑椹茶等可以防止诸如高血压
病、心绞痛、脑中风的复发。当归生姜羊肉汤可防止产后恶露不净、
腹中绞痛等。再次,必须要强调三因治宜(即因地、因人、因时),
科学健康膳食。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气候条件、生活习惯,使人的
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不同,因此药膳亦应有差异。“南甜北咸,
东辣西酸”就是不同地区的居民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生存需求而
形成的饮食习惯。南方湿多热甚,宜食甘凉、甘寒、辛凉等降火清化
之品,忌辛辣、助阳、助火食物;北方地高气寒之地,饮食多热而滋
腻,宜辛温、补阳、助火食物。“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寿天,皆
自人为”。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选择不同的药膳,达到与
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协调而延年益寿。小儿脏腑娇嫩,不宜大寒大热;
青年体壮,荤素搭配;壮年以后清淡为主,避免油腻、烈酒、辛辣,
以免损伤脾胃;老人多肝肾不足,不宜温燥,更不可过食肥甘咸味,
宜温、熟、软的食物;孕妇恐动胎气,不宜活血滑利之品。。《饮膳正
要》载:“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通过对中医药膳学的学习以及全面的了解,在老师的频频善诱下,我
们学会了很多东西,更增加了对药膳的了解与认知。学着烹饪,
学着做菜、做饭,尝试才能出真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运
用自己的想象和合乎规范的材料做出属于自己的药膳。让大家的生活
更加幸福健康。
篇二: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的心得体会
尊敬的李恩庆老师:
您好!!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是同学推荐
选读的。她说,老师是一个很幽默的人,又能够学到东西,而且不点
名(嘻嘻)。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才发现原来食疗是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背
景的。《黄帝内经》强调“饮食有节”、“五味调和”的养生方法,以补
精益气,防止早衰。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方〃食治篇》中明确指出:
“为医者当洞查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食
能排邪而安脏腑,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由此可
见,中医食疗的确是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的。
食疗,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从西周到明清历代都有大量的药
膳食疗著作,论述十分精辟,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构成了我
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在中医药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放在
药疗、针灸等疗法之首。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药膳食疗在治疗中的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用。
与我而言,从一个不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药膳,它把中药跟食物(甚
至有些材料既是中药又是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调,“寓医于食”,既将
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
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比较喜欢每次课第二部分,也就是视频教学的部
分。在这个部分,每次都介绍很多家常药膳的做法,让我们有机会去
试试。这应该是对我最大的吸引力了,我是一个很喜欢吃东西的人。
而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视频的演示,极大地勾起了我的动手欲
望。平常在宿舍会自己煮简单的“药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上次端午回家,我做了一道“泥鳅炖豆腐”,就是根据老师上课演示的
视频做法来做的。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老妈买回来的泥鳅,是在摊子
上已经宰杀好的,因此可能会影响口感和新鲜度吧。
当我炖好端给老爹老妈的时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中医食疗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来的,单单只以一个学期的学习是不够
的。虽然我现在所接触到的只是一点儿皮毛,但足以引起了我极大的
兴趣,尤其我是一个很喜欢吃东西的人,中医食疗让我对“食”这个观
念又有了一个新的转变。”
我真的很感谢中医食疗学这门课,感谢李恩庆老师,激发我产生了这
个想法。根据我自己上课的上些感受,我想给李恩庆老师提几点建议,
希望能对李恩庆老师以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希望李恩庆老师以后能多讲一些跟男生日常有关的一些知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