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凡·伊里奇之死》有感-----黄少颖0904504009 常言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后一句我不敢苟同,但前一句我却视为真理。
因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生和死都不是不受控制的;生死轮回,乃为定数。
然人们常常为新生命鼓舞欢呼,对死亡却讳口不提。
人们谈“死”色变,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
在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中便淋漓尽致的阐述了人们对死亡的看法,文章鞭辟入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伊凡·伊里奇之死》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伊凡·伊里奇这样一个高官显要从生病到死去这一段时间里的所做所思,重点描述了他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折磨下的挣扎和反思,以及与他相关的旁人——伊凡·伊里奇的家人和朋友对死亡的掩盖与漠视。
小说采用了倒叙手法,开门见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因为任何人对死亡都是相当敏感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伊凡·伊里奇是何许人也产生了好奇。
文章语言也非常朴实,生动的描绘了人们在面临死亡时的内心活动。
小说共十二章,采用倒叙手法,布局很精密严谨。
首先由伊凡·伊里奇的同事兼好友彼得·伊凡内奇引出伊凡·伊里奇的死讯,随后描写了他的同事们对其死亡的看法。
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伊凡·伊里奇死后的人事变动以及随之变动的薪水涨幅,可以说各怀心事,钩心斗角,令我想到职场险恶,大家都盘算着如何升迁,怎么赚到更多的钱,这种市侩情节结,可见自古至今都根深蒂固于人心中。
伊凡·伊里奇的死讯没有激起大家对他的同情,反而使得认识他的人都庆幸:“还好,死的是他,不是我”;“嘿,他死了,可我没死”。
人人都这样想,也包括他的知交彼得·伊凡内奇。
这些同僚们在参加丧礼时,也都是怀着一种敷衍应对的心态,表面装作同情惋叹,实际心里却在盘算晚上的娱乐活动---到哪里和谁去打牌。
这让我想到陶渊明的那句“亲戚余可悲,他人亦已歌”。
那么作为伊凡·伊里奇亲人的妻子普拉斯柯菲雅·费多罗夫娜·高洛文娜总该会为丈夫之死伤心不已吧,然读下去令人咋舌,这个女人表面哭哭啼啼,对着彼得·伊凡内奇痛诉丈夫死前的痛苦,表现自己爱莫能助的痛心与悲伤,背地里把彼得·伊凡内奇叫到一旁旁敲侧击打听关于丈夫死后能否多要抚恤金的事情。
试想,丈夫尸骨未寒,她就对抚恤金的事情了解甚详,可见在丈夫生病期间,她就已经开始为自己谋算了,这不禁让我内心一颤:妻子尚且如此,同事们的表现便也在预料之中了。
还有伊凡·伊凡内奇的女儿及未来女婿,他们在丧礼上的神态是“面带愠色,仿佛他有什么过错似的”。
从这些人种种的心理及神色,托尔斯泰把日常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欺骗与伪善展现在我们面前,尽显人情之冷漠,世态之炎凉,以及人处于死亡之外时的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木,冷漠,逃避。
二,三两章用精练的笔触描写了伊凡·伊里奇的人生哲学和生活经历。
伊凡·伊里奇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官二代和富二代,有着殷实的家境和位居高位的老爸。
虽然是家里的老二,但他却比两个兄弟要优秀的多。
他聪明,活泼,乐观,文雅,深受父母,老师喜爱。
在法学院读书时就尽显了后来终身具备的特点:能干,乐观,厚道,随和,但又能严格履行自认为应尽的责任,而他心目中的责任就是达官贵人所公认的责任。
这也是他仕途平步青云的根本原因。
他由最初的省长特派员到最终声名显赫的检察官便是佐证。
他从小不会巴结拍马,成年后还是不善于拍马奉承,但从青年时代便像飞蛾扑火般追随上层人士,与其结交。
但他的本性又是他保持一定的分寸,不至于过分逾越常规。
他的生活哲学就是一切要维持“权贵的尊严”,即我们常讲的体面,哪怕仅仅是表面层次的体面。
这也是他一直追求事业上的晋升,薪水的增加以及家庭表面的和睦的根本原因。
他和妻子的结合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爱,根据描述,他觉得妻子是他所出入的圈子里最迷人,最伶俐,最出色的姑娘。
他和妻子的结合出于双重考虑:娶这样一位妻子是幸福的,而达官贵人们又都赞成这门亲事。
但他们的婚姻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失去了激情,妻子性情变得越来越坏,动辄火冒三丈,吵闹成了家常便饭。
而伊凡·伊里奇没有过多反应,寻找自己的方法来释放自己,他借口公使繁忙躲开暴戾的妻子,大量时间用在批公文,打牌,宴会上,借消遣来维系表面的和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伊凡·伊里奇不是个坏官,他身居高位,手中掌握大权,虽然他很享受对下属颐指气使,对犯人具有生杀大权的优越感,但却从未滥用职权,以公谋私等腐败行为,他在其位,谋其政,一切都在分寸以内,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他过于沉迷于自己的权贵身份,追求和维护虚假的权贵尊严。
要知道当一个人越是醉心于自己的临时角色,便越会忽视死亡,会觉得死亡那么遥远,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所以说,他的这种处事哲学——醉心于权贵的尊严和体面,也是他后来面对死亡时那种痛苦的根源所在。
小说接下来的篇幅全是在描写伊凡伊里奇生病后对疾病和他人心理的体验和分析。
正常人都渴望活着,享受生活。
伊凡·伊里奇也不例外。
在面临疾病时,他始终不能正视死亡的存在,他在逃避,逃避的根源在于害怕,他奋斗了大半辈子拥有了现在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甘心撒手人寰的。
所以他无法理解他怎么可能会死呢?他总想撇开“自己要死了的念头”,努力把它当做假的,不公平的,不健康的,力图召唤别的念头来代替它。
他现在“大部分时间消磨在试图恢复能把死置之脑后的感觉上”,有时候他对自己说:“我将再去办公室,那一定能是我活下去。
”于是他真的去办公了。
但终究无法摆脱疼痛,死亡还是在他面前张牙舞爪,频频示威。
在我们的生活中,死亡甚至作为字眼儿都很少在我们的脑子里闪现,停留过。
因此,当它通过疼痛证明自己的存在时,伊凡·伊里奇感到莫名其妙,不安,恐惧。
生活那么精彩有趣,突然有人告诉你,你还剩多少时间来享受,仿佛背判了死刑一样,试问有多少人会一下子能够坦然接受呢?人常会想,不会是搞错了吧?伊凡·伊里奇也是如此,死亡对他来讲,是假的,虚幻的,甚至是可以通过上班,打牌等来消除和解决的。
对死亡的这种逃避不仅侵蚀了他的生活,而且也使他在临死前精神备受折磨。
他变得令人厌恶,女儿控诉他“为什么这般折磨我们”,医生从不告诉他实情,只是一味的开药给他,妻子也是虚伪的问候几句,其实内心早就恨透了他,唯有家里的仆人盖拉西姆(一个淳朴的庄稼人)对他真诚,为他端盆送水,也不避讳他的老爷是将死之人,所以伊凡·伊里奇打心底喜欢他,还有他那年幼的还在念中学的儿子,成了伊凡伊里奇在世上唯一的眷恋。
其余人在他看来都是伪善,骗子,令他作恶的坏人。
不治之症实际上已经把伊凡从他长期扮演的角色---法官,同事,丈夫等中揪了出来。
但伊凡无法适应这样的境地。
一方面他渴望同情,一方面又在自我欺骗,所以当同事来看他时,他竭力摆出一副严肃庄重的面孔,并打起精神对同事大讲自己最裁决的意见。
结果,他当然得不到任何同情。
他感觉自己就像“掉进了一个黑袋,可是又下不去”。
“黑袋”便是“死亡”,“下不去”是指他对死亡的排斥,怕死。
排斥死亡的理由就是悔恨自己的一生没有按照应有的方式生活下去。
他固执的认为自己的一生是有滋有味,官运亨通,工作上他也恪尽职守,而社会也给了他应有的回馈,这一切都令他舒心。
所以,一切应该继续下去,他才45岁,不应该就这样匆匆结束。
他认为,即使有人死了,也不该是我伊凡·伊里奇呀,我不是个普通人啊,我历来都是个幸运儿呀,而现在又处于这样一个令人羡慕的位子,更没理由剥夺我存活的权利啊!诸类心理都是伊凡·伊里奇对死亡的逃避与恐惧的一个反映。
一如他的同事在他死后的反应“还好,死的不是我。
”然而,伊凡伊里奇最终在心灵上还是破除了执迷,随着对自己一生的检讨,在某一天他看到仆人盖拉西姆因服侍病人而略显疲倦的脸庞时,他突然想到:“实际上我那有意思的一生是否都是错了呢”。
就像不久前他认为是不可能的死亡,现在离他如此之近,那么真实,那么明显。
他的一生,他的家庭,他花费毕生心血求来的一切,维系的一切尊严在死亡面前都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这一切就是个谎言,隐瞒着生死。
他还从妻子,医生,朋友的言行中领悟到:“错了,你知道现在所过的生活都是虚假的,是欺骗,连生死都不让你看清楚。
”。
到最后一刻,他坦然面对了死亡,两腿一伸,死了。
余秋雨说:死亡是生命的终极归宿。
每个人都会死,但每个人活着不是为了死。
人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想体验各种精彩难忘的际遇,想实现父辈未能实现的梦想,想看遍世界各地的风景。
而当死亡逼近,尤其是正处于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时,人是不愿意说到死的,是躲之不及的。
现实生活中有人戏谑的把自己患绝症称之为中头等大奖,这种轻松的看待死亡或许也是一种无赖的自嘲吧。
的确,死也是具有几率性的,没有人知道死合适来临,死是什么样的感觉,死后会到哪里去,直到死亡真的降临到自己身上。
怕死并不可耻,它源于我们内心对生活的难以舍弃,或是对亲朋,或是对梦想。
这令我想到不久前复旦女博士于娟的故事,我访问了她的微博,这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子,30出头,被诊断出得了癌症,在与病魔挣扎了一段时间后,离开人世,生病期间她回顾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也悟出了很多人生难得的感悟。
她说,她一生都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她攒钱买房,出国深造,却失去了享受天伦,陪伴孩子,孝敬父母的机会,她警戒我们,珍惜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我想,到最后一刻,她是安然的,因为她已经看透了生命,尽管世间还有她难以割舍的牵挂,但这是命数,她把教训留给了终日为名利奔波的人们,放慢自己奔前程的脚步,在你健康的岁月里,所花一点世间陪伴父母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
生和死是无法挽回的,唯有享受其间的一段时光。
死亡的黑暗背景对托出生命的光彩。
所以说,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珍惜自己健康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