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总说明第一章总论1.1、前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既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江油市新农村建设最急需、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油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以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的“五水共治”决策为契机,逐步解决农村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更好地优化农村水环境,推进转型升级,改善农民生活品质。
通过领导重视、政策扶持、机制创新、督查推进等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激发工作热情,深入开展村庄污水整治,不断夯实农村污水治理基础建设。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治水攻坚的决策部署和《关于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意见》(省委办发[2014]2号)文件精神,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保护饮用水源、“五水共治”改善水环境相结合,统筹城乡资源,一体化改善全市水环境,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1.2、规划目标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生态市和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率,实现天尊寺水库地段引用水源质量的基本改善,有效恢复农村河网的自净能力,改善该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本工程设计污水收集率达到8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达到85%以上,满足规划目标要求。
1.3、工程概况江油市新安镇天岭村共有村民62户,约208人。
该村处于场镇附近山区,常住人口较多,本次污水收集处理从天岭村至新安中学段DN400双臂波纹管2300污水井检查井58座采用砖砌检查井。
收集污水经检查井过滤后直接排放至新安镇污水处理厂。
根据该村情况及要求,该村处理水排放标准需达到一级B标准。
第二章设计标准2.1、设计依据及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修正)1(3)《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0年5月)(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1987年11月29日)(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3月)(6)《污水处理设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1988年5月)(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版)(8)《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9)《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10)《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1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1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5-2010)2.2、设计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保护饮用水源、“五水共治”改善水环境相结合,统筹城乡资源,一体化改善全市水环境,建设农村生态文明;(2)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3)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以保障饮水安全为重点,以生活污染治理为抓手,改善农村生活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4)以“五水共治”水环境治理为引领,借鉴国内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及治理模式,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运行管理机制;(5)结合永康市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结构与空间布局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并满足将来建设与管理的需要;2.3、设计原则(1)符合设计年限。
本工程管网设计使用年限不低于30年,终端处理设施设计使用年限不低于20年。
2(2)符合建设规划。
管线布置要与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近期建设与远期规划相结合,使管网布置与敷设在满足近期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同事考虑远期规划。
(3)符合地形、地貌。
污水管网布置宜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尽可能采用重力流,避免或减少提升。
在整个排水区域较低的地方敷设污水主管道及干管,便于直接连接农户的支管污水靠重力自流。
另外根据污水管道现状及敷设条件,合理控制污水截污管的埋深。
(4)降低施工难度。
管道定线尽量减少与河道、山谷、铁路及各种地下构筑物交叉,并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影响。
(5)减少工程量。
减少工程量是降低工程投资的有效途径。
管线管理尽量简洁顺直,避免绕弯,减少大管道的长度。
(6)经济安全。
污水管道设计结合污水处理站的地理位置,以就近接入、减少投资为原则。
2.4、项目范围本工程污水治理项目包括农村居住地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包括农户化粪池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和公厕化粪池污水的汇集和科学治理。
2.5、设计水量设计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用水量定额计算,用水定额取决于居民住宅内给排水设施、卫生设备及生活习惯等因素。
农民生活用水量受生活条件和日常习惯的影响,在具体确定用水量时,参照农村生活污水实用技术指南(2008年试行版),选取34 /天。
2.6、设计进水水质由于未提供排水点原污水水质,现参考张自杰主编的《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典型的生活污水水质,本项目的处理前污水水质,见下表:2.7、设计出水水质2.8、工艺设计2.8.1水质特点分析生活污水:包括厨房洗涤、淋浴、洗衣等废水以及冲洗厕所等污水,其成分及其变化,取决于居民生活的状况、水平和习惯,污染物浓度与用水量密切相关。
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其水质特征是水质稳定但浑浊、色深且具有恶臭,呈微碱性,一般不含有毒物质,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
在生活污水中,所含固体物质约占总质量的0.1%~0.2%,其中溶解性固体(主要是各种无机盐和可溶性的有机物质)约占3/5~2/3,悬浮固体(其中有机成分占4/5)占1/3~2/5,此外,生活污水中还有氮、磷等物质。
第三章土建设计3.1、设计依据3.1.1、自然条件基本风压:0.35KN/m2;基本雪压:0.55KN/m2;抗震设防烈度:<6度;53.1.2设计主要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2、结构设计该污水处理构筑物均为蓄水构筑物,本设计采用整体砖砌形式,并按自身墙体抗渗考虑,并作防渗透处理。
本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不低于100KPa,地下水位低于1.00m,达不到设计要求时,须按施工规程要求做地基加固处理。
费用另计。
3.3、建筑材料和施工条件当地的砖、水泥、沙均可按要求标号供应,满足一般要求。
具有三级施工资质且熟悉水池施工的建筑、市政施工公司可承担一般结构施工,根据当地地质情况,切实执行现行施工规范。
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汽车运输。
第四章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4.1工程施工要求4.1.1、污水管道应从下游往上游施工,施工完毕后按照《给水排水工程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有关规定,重力管道回填前应做闭水试验。
压力管道应做试压试验。
4.1.2、管道交叉时,当两管间距离在0~500mm时,见设计附图。
4.1.3、基坑施工前,须事先对沿线两侧已建的建筑物基础及管线作以详细调查,然后根据基坑深度及地质情况采取必要的加固保护措施。
如管线拖拉深度大于建(构)筑物基础,管线应绕行建(构)筑物边线外3米,如管线拖拉深度小于建(构)筑物基础,管线应绕行建(构)筑物边线外2.5米。
接入现状管道,需在施工之前复测已建管道位置、管径及标高,若有出入,报设计院,以便施工前调整。
4.1.4、考虑到施工安全问题,若检查井深度大于2.0米建议采用合适边坡进行开挖或采取有效坑壁支护措施,检查井位于公路路肩上应采取有效的坑壁支护措施,以免破坏道路基础而造成路基坍塌及施工人员伤亡。
4.1.5、铺设管道时注意保护沿线绿化及行道树,施工完毕后需考虑绿化恢复费用。
4.1.6、检查井基础若埋置在软弱层第3(局部为3-夹层土)层土中,如需开挖施工,其承载力低、后期附加沉降较明显,6应对基础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并应进行沉降计算和变形验算。
4.2质量验收标准4.2、按《给水排水工程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进行验收。
第五章运行维护管理5.1运行维护内容5.1.1.按照HJ/T91要求,定期进行水水质监测。
5.1.2.由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相应的运行管理、维护保养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且业主单位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
5.1.3.运行管理人员上岗前应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紧急处理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熟悉处理工艺和设施和设备的运行要求与技术指标。
5.1.4.设备应该按要求进行定期维护检修,发现以下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及时上报:a)污水处理池无进水或无出水;b)进、出水主要污染物COD浓度不合格;c)池体存在堵塞现象;d)人工湿地植物稀疏、枯死、冻死;e)有污水应纳管而未纳管;f)管网破损、堵塞、裸露等。
5.1.5污泥处置宜资源化利用。
请掏作业产生的少量浮油、固体废物、污泥等不得任意抛弃,可以在当地环保部门知情的情况下,纳入到当地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中合情处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