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7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小学数学专业 知识 真题
2017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小学数学专业 知识 真题
7
20.如图,在直角梯形 ABCD 中,AB//CD,∠BAD=90°且 AB=8,AD=3,CD=4,动 图 P、Q 分别以点 B 和点 A 为起点同时出发,点 P 沿 B→A 以每秒 1 个单位速度 运动,终点为 A,点 A 沿 A→D→C→B,以每秒 1.5 个单位速度运动,终点为 B。 设ΔPAQ 的面积为 y,运动时间为 x 秒。 (Ⅰ)求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 y=f(x) 。 (Ⅱ)画出函数 y=f(x)的图像。
4 6 2 3 2 3
12、已知向量 a =(1,1) , b =(0,1),若(λ a + b )⊥( a -λ b ) ,则 λ的值为 解析:考查向量的坐标运算与数量积运算、向量垂直的条件。
1 5 2
13、计算: 0 ( x 2 x 1)dx =
1
5 6
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在课程目标中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 程目标分为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其中总目标从知识技能、 ( 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A、数学思考 B、过程方法
2
A
) 、问题解决和
C、思想方法
D、活动经验
1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教学评价应当采取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 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下列是一位老师在某一教学单元学习结束时所采取的评 价方式,哪一个不符合上述评价理念。 ( C ) A、要求学生自我设计一个“学习小结” ,用合适的形式(表、图、卡片、电子文 档等)归纳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学习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等,教师通过学习小 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B、要求学生自我设计一个“学习小结” ,分小组在班级汇报交流,每一位同学总 结自己的进步,反思自己的不足,同学们相互评价。 C、进行单元书面测验,并张榜公布学习成绩,教师表扬先进,批评后进 D、进行单元书面测验,师生共同分析试卷,找出成绩与问题所在,改进教与学 二、填空题 11、掷一枚骰子,向上点数不大于 4 的概率为 解析:用好列举法,P=
3
14、计算: lim x 0
sin x 1 2x 2
解析:考查函数极限,两个重要极限之一。 1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学中应当处理好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主要是要求数学方案在形成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应 当 ①②⑤ (写出所有正确的编码) ①理解和钻研教材,以充分把握教材内容 ②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以准确体现教学基本理念和课程内容规定的要求 ③对教学要有预案,教学过程应完全按照预案实施 ④教学不需要预案,教学过程应当自由发挥与创造 ⑤教学要有预案,教学过程应当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整预案 三、解答题 16、 (8 分) 甲、乙两工程队合铺一条公路,原计划甲、乙两工程队合铺路长度 比为 5:3,乙队完成任务后,帮助甲队铺路 10 千米,甲乙两队实际铺路长度比为 9:7,求这条公路的长度?
解答:设原来甲乙分别铺 5 x,3x 千米,则可列
5 x 10 9 3 x 10 7
解得 x 20,8 x 160 答:这条公路的长度为 160 千米。
4
17、 (8 分) 如图,Rt△ABC 中,∠ ABC=90 º,AB=8cm,以 AB 为直径的半圆和 AC 相交, 图中阴影部分①的面积比②的面积少 28.28cm ², 求 BC 的长 ( 取 3.14) 。 解答:我们记空白部分为,则由 -=28.28 得 (+)-(+)=28.28 即
解析:利用椭圆的标准方程,了解 a, b, c 的意义即可。 7、 已知等差数列{ an }的前 n 项和为 S n , 若 a1 =1, S10 =100,则公差 d 的值为 ( B ) A、1 B、2 C、3 D、4
解析: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可得。 8、《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在课程性质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 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 D 9、A、创新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 D、发展性
6
(2) 在RtO1 AO2中, B为O1O2的中点, AB=O1B,AB=BO 2 . 又 O1 A O1 B AB O1B O1 A O1 AB 600 , BAO2 300. 又 AO2 CO2 , C 300. 于是在RtBO2C中, BO2 即BC 2 BO2 . 1 BC , 2
3 2 4 ( x 8 x), 0 x 2, 14 3 f ( x) x 12, 2 x , (Ⅰ) 3 2 9 2 14 ( x 8) , x 8. 20 3
(Ⅱ)图像大致如下:
8
21.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广角——搭配数学片段 出示问题, 用
S ABC S半圆 =28.28
设 BC=x,则 14x-3.14 142 =28.28 解得 x=24 答:BC 的长为 24cm.
18(8 分) 已知函数 f(x)=Asin(3x+ )+1 (1)求函数 f(x)的最小正周期; (2)若函数 f(x)的最大值为 3,求 A 的值。
4
2017 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数学专业知识真题卷 (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D ) A、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C、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它的倍数小 个 解析:2 是最小的质数,也是偶数;一个正整数是其本身的因数,也是其倍数。 B、最小的质数是 1 D、两个不同质数的公因数只有 1
11
请你依据教学素材,撰写一份符合课程基本理念的教学过程设计(只要求写出教 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活动激趣,引入新课
1、请大家在练习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 2、收集学生作品,展示各种情况。
12
二、交流讨论,构建新知 1、小组讨论把所画的两条直线的形状进行分类,并说一你为什么这样分, 理由是什么。 2、理解“相交”和“不相交”,探索特征 师: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两条直线“交叉在一起” ,用我们的数学语言来讲就是两条直线相交了, 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一种。 3、归纳平行线特征,揭示平行的概念 师:那剩下的这组直线相交了吗?(没有)画长点,相交了吗?(没有)再 长一点,相交了吗?(没有)无限长,会不会相交?(不会) (边提问边用课件 演示) 师:这种情况我们在数学上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互相平行) 4、引出“在同一平面内” 。 出示一个立方体纸盒,理解同一平面和不同平面,并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 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直线,如,这条直线可以叫直线 a,那这条 可以叫(直线 b) ,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直线 a 和直线 b——互相平行,可以说直线 a 平行直线 b 也可 以说直线 b 平行直线 a。 5、小结: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会出现几种情况?什么是平行?用自 己的话来说一说。
解答:
(1) AO1是 O2的切线, AO1 AO2 , 即O1 AO2 900. 在 O1中, O1 A O1 B, O1 AB ABO1. 同理在 O2中,有O2 AB C. 又 O2 BC ABO1 , 在O2 BC中, C OBC C ABO1 O2 AB O1 AB 900 , 从而BO2C 900 , 即O2C O1O2 .
解析: (1) T (2)
2 3
5
19、 (8 分) 如图,已知⊙Q ₁与⊙Q ₂都过点 AO ₁是⊙O ₂的切线,连结 O ₁O ₂交⊙ O ₁于点 B,连结 AB 并延长⊙O ₂于点 C,连结 O ₂C. (1)求证:O ₂C⊥O ₁O ₂; (2)当 B 为 O ₁O ₂中点时,求证:BC=2O ₂B.
9
师:老师写的数有什么规律吗? 生:老师先拿出两个卡片,摆出一个两位数,然后调换数字顺序又摆成一个两位 数。 师:回答很好,老师用调换数字法。 (板书:调换数字法) 接下来老师又板书:12、13、21、23、31、32。然后问:同学们再来观察这次老 师写的数又有什么规律? 生:一张卡片放在十位数上,另外两张卡片分别放在个位上,组成两个两位数。 师:对,这方法叫固定十位法。 (板书:固定十位法) 师:这两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生:学生茫然。 师: (总结)不重复,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师:一共摆成几个两位数? 生: (齐答)6 个。 (1)分析教学片段教学过程中师生哪些行为值得肯定。 (2)分析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并进行改进。 本节课《数学广角》重点是让二年级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排列与组合问题,是 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课。对于二年级 学生来说排列、组合问题是比较陌生有趣的,也是比较难的。如何有顺序、全面 地进行排列和组合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 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纵观整节课我有以下看法:
2、 广场上的大钟敲 6 下, 敲完需要 10 秒, 那么 12 时敲响 12 下, 敲完需要 ( B ) 秒 A、20 B、22 C、24 D、26
解析:敲 6 下,间隔 5,即每一个间隔需 2 秒,故 12 下需 11 个间隔,22 秒。
3、甲、乙、丙、丁四位选手各 10 次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如下表: 选手 平均数(环) 方差(环 2) 甲 8.9 0.235 乙 8.9 0.146 丙 8.9 0.315 丁 8.9 0.267
这四个发挥最稳定的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小越稳定。
1
4、 “x<1”是“x<2”的( A A、充分不必要条件 也不
) B、必要不充分 C、充要条件 D、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