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余映潮散步教学实录余映潮《散步》教学实录师:我们开始上课生齐:起立,敬礼,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学习莫怀戚的美文《散步》。
现在一起来进入课文。
这节课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赏析,教你怎么分析课文。
第二,在这里面进行我们阅读能力的训练。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
这里,有——,该怎么说呢,有什么呢?生1:这里有一家人。
师:有散步的三代人。
生2:这里有美丽的田园风景。
师: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
生3:这里有浓浓的亲情。
师:你告诉了我情感。
生4:这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还有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那样美好,那样光明啊!这样,一起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读。
生齐读: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更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
这里有——生齐读:——春意,亲情,孝敬,关爱,呵护,温馨瞬间,还有中年人的责任感??师:读得好!下面,我们就开始课文赏析。
品情,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
怎么做呢,老师告诉你。
(品析能力训练之一)话题,深情渗透在这一句。
拿起笔,根据全文的内容,欣赏文中的一个句子。
好,开始各自的认真思考。
生在书中勾画,思考。
师:刚才我观察到了两个聪明的动作:第一个动作,划下来;第二个动作,写旁批。
好,现在谁来说说。
好,你是第一个举手的,谢谢你。
生1:我找到的是第六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和倒数第一句:“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我说‘走大路’。
这句话的情感是:我对母亲的孝敬。
师:申请渗透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之上。
好!生2:我觉得深情渗透在第七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上。
我觉得这里不仅写出了儿子觉得这里的环境很有意思,还写出了散步时祥和的气氛以及浓浓的情义,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亲情。
师:作者带着欣赏的眼光观察景物,写得那样得美好啊!生3:请同学们看到第五自然段。
深情渗透在这句话:“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我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了家庭的温馨,幸福还有和睦感。
师:好像让我们听见了那个小家伙的可爱的,快乐的,幼稚的叫喊声。
生4:我从第三自然段的“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一句话体会到了深深的真情。
我从“熬”这个字体会到,作者对于母亲在冬天这么寒冷的天气里作者十分担心母亲的身体,我体会到作者对于母亲的担忧,但同时又庆幸母亲熬过了这个严冬。
师:“熬”字用得好啊!妈妈在过严冬,而我们的心,也在伴着妈妈的健康而跳动。
这个“熬”字为什么用得好啊?这要联系到我们的南方。
南方冬天又没有什么取暖的设备,所以“熬”字用得恰当。
生5:我从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说:‘还是走小路吧’”,我从这句体会到,母亲疼爱孙儿,虽然自己不愿意走小路,但还是依着孩子,说明亲情的力量是无限的。
可以看出母亲对孙儿的疼爱。
师:还要说的细一点。
“摸摸”这个词用得好啊,多么温柔,多么疼爱的样子!生6:我觉得是第二自然段“正因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里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关爱和母亲对儿子的信任。
还有小时候我很听母亲的话就写出了他对母亲深深的爱。
师:这句话容量很大。
“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写了漫长的年代里的母子之情。
生7:我认为第八自然段的“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写出了母亲和儿子对我们的重要性,好像世间万物一样。
这里写出了他们的亲情比任何的事物都要重要。
师:“背着”,背的是世界,背的是整个世界,多重要啊,多么的有责任啊!生8:请大家看到第八自然段的第二句“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的无穷意味。
师:要细一点。
这个“蹲”字用得好啊,蹲得稳稳当当的。
这个味道出来了没?好,谢谢大家!有个非常美丽的句子,我们没有看出来的——“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作者没有说“我们三代人散步”。
就这样富有诗意的表达,显得意味深长。
大家看到了它的奥妙没有啊?从孝敬的角度讲,他应该说“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但是作者把我放在了前面。
你觉得为什么啊?生1:我觉得他是因为我的责任最大,我的母亲已经老了。
我的妻子对儿子的责任也很大。
所以就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我,上有老,下有小,我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
我要呵护老的还要照顾小的,所以把我放在前头。
下面的内容,就请同学们读一读——生齐读:“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命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情意浓浓。
师:“相映成趣”,好,把它写在旁边。
好了,继续读。
生齐读:“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这句话充满了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师:又是四个字“生活情趣”,请大家把它记在旁边。
好,再念出来,“母亲——”生齐读:“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摸摸,多么慈爱的动作,变了主意,多么无私的做法,‘还是走小路吧’,写出了‘我的母亲’对孙儿的深深疼爱。
”师:这句话可以看出“深深的疼爱”,深深疼爱之情,渗透在这一句。
还有一句话,读起来——生齐读:“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写出了呵护,写出来温馨,写出来责任感。
师:五个字——呵护与温馨。
这就是一副画面,温馨之情荡漾在画面之外。
给大家一个奖励的词,你们,能干!继续。
继续我们的学习。
赏景。
哪一位同学知道我们要赏的内容呢?对,“南方初春的田野”,就是我们要欣赏的内容。
(品析能力训练之二)话题,景物描写的作用真美好。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念一下这一段景物描写。
生齐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语速慢一点,语调轻快一点。
(教师范读了两小句)。
这南方——起。
学生按指导又读了一遍。
师:现在考大家一下。
这边这一组读第一层,这边这一组读第二层。
观察一下。
心里有底了吗?敢不敢?同起读。
你们读完第一层最后一个字,你们就马上接着读。
“这”——读。
生齐读至分号。
师:啊,非常遗憾!再思考一下。
好,再来一次。
生齐读至“水泡”。
啊,这一遍对了。
你们观察这标点符号:“有的浓,有的淡”,分号,“树上的嫩芽也密了”,分号,一句话都没有说完,怎么能分开呢?现在弄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好,“这”——读。
生分层朗读。
师:这一遍就对了。
为什么这样读呢?第一层是??生:写景。
师:第二层是??生:抒情。
师:第一层写景,第二层抒情,或者第一层写景,第二层议论。
很多很多的文章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
请你用竖线把它的层次划开,这样你就能明显地看出它的层次。
各位现在的任务是,把这一段背下来吧。
(生准备)好了,新绿,嫩芽,冬水,分号,把这句话的层次写得清清楚楚,然后一句抒情的话。
好背起来,“这南方——”(生背诵)。
好了,下面就要开始写你的欣赏文字。
景物描写的作用真美好。
美好在哪里呢?写上一两个句子吧。
生准备。
我刚刚观察了一下,每位同学都在用心地作旁批,咱们现在交流。
好,从这一组开始。
生1:我认为景物描写写出来春天的美好,生命的美好。
一切都刚开始就生机勃勃的,生命刚开始的样子。
师:生命的美好,在这里是不是也能表现心情的美好和快乐呢。
生2:这句话我觉得有两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衬托,它衬托了散步时气氛的祥和,第二个是暗示,它暗示了母亲熬过了严冬,获得了生命的美好。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有一个很重要的词——作用,扣住了作用来谈。
两个层次的作用,说得多好啊。
那么是不是说,这一个新春,暗示着妈妈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呢?也许有那么一点意味,但更重要的是向我们表现生命力的美好和可贵啊!生3:我觉得通过这一段写出了生命的美好,更能衬托我们一家浓浓的亲情,和那种温馨。
师:“衬托”这个词语用得好!我觉得这更是一个散步的背景,这绿色,充满生命力的背景,衬托着我们走在田野上的一家人。
生4:我觉得这段话既写出了春天的到来,也写出了冬天的离去。
并且我也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并且嗅到了生命的气息。
师:优雅的表达。
冬天终于过去了,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呼应着前面的一句话,春天终于来到了。
生5:这里体现出了初春生命的跳动,而且走在田野上,我觉得很幸福。
师:生命力的律动。
一家人走在这样的充满绿色的田野上,亲情也是明朗的。
生6:我觉得中间也有个过程的。
终于熬过了一个严冬,迎来了春天,在春天到来之后春意盎然的感觉。
师: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这个画面没有人,但是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画面后的人,他们的温馨,他们的安详。
生7:这里面写的新绿,嫩芽,冬水也咕咕地冒着水泡,预示着冬天已经结束了,和第三段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里的“严冬”形成了对比,说明现在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到来,同时这样一幅很美的画面也同我们一家人,祖宗三代去散步的心情一样温馨。
师:“祖孙三代”,我很敏锐地听出了你的一个字。
哈哈!注意,一定要注意她所说的一个对比:冬天是那样的严酷,春天是那样的温馨,这里就是散步啊!我们走出了我们的家,来到了美丽的田野,这个画面,写的不就是散步吗?还有吗?大家往后面看看。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什么呀?生齐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好了,没有这一段春意的描写,后面这一段出来是不是很突然啊?这就叫“铺垫”和“照应”。
没有前面的描写,哪里有后面眼随小路望去这样重要的照应呢?啊,景物描写的作用真美好啊!好,老师给大家小结一下,作课堂笔记,把这些内容全部批在这段旁边。
这一段描写洋溢着春的气息,它是散步的美妙的背景,它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师增加文章美感,讴歌生命力,表现一家人欢愉的心情。
最有味道的是,这里暗扣“散步”作者没有写“我们走在田野上,我们看见了??”,直接地抒写,直接地抒发感受,这里真巧妙啊!还有我们刚才所说的,和前后文的照应啊,这里照应着前后文,实在是美妙的一笔。
读《散步》一文不好好地品味这一段,那真是太可惜了。
好,继续我们的学习。
析意——品味揣摩一个段落的意味,(品析能力训练之三)话题:这一段文字意味深长。
这是对大家的第三次训练,这一段文字意味深长,大家看出了那段文字吗?一起读起来——生齐读: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