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化常识精练2(带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精练2(带答案)

文化常识精练(二)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振贷,即赈贷,指官府借贷钱物给百姓。

是古代传统的救荒方式之一。

西汉时赈贷开始较为广泛的实施。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古时指丈夫的父亲或妻子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宫调,音乐术语。

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

D.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

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族”,是从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九代。

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祖孙。

B.罢市,指集市上停止买卖以表示悼念,它既可以因皇帝驾崩而由朝廷要求进行,也可以因百姓所爱戴的官员之死而自发进行。

C.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朝时候出现,直到清代。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太傅”,辅弼天子的官职,周代设置。

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但各朝代称呼不同,为三公之一。

C.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D.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有“三坟五典”之说。

也可指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中”是尚书省中分掌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等,属员外级。

B.古时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

C.“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代表流派有儒、道等,也可用来代指百家著作。

D.精舍,又称精庐,汉代的私立学校。

后泛指私家书斋、学舍,即集生徒讲学之所。

又,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也称精舍。

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伶是封建时代对歌舞或戏曲演员的称谓,又叫伶人、伶官、优伶。

马伶就是一个姓马的伶人。

B.金陵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别称。

除金陵外,南京还有“建康”“建邺”“江宁”“石头城”等别称。

C.肆,即市肆、店铺。

瓦肆是随着宋代农业和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D..西京,历史上多个朝代实行两京制,西安曾长期被称作西京,但北宋的西京指洛阳。

7.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住着出售货物谓之贾。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紫袍,唐制,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三品至五品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至七品绿袍,无鱼袋。

宋代沿用唐制。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8.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

B.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礼仪等。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9.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

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B.“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

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C.“武库”,古代官名。

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

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

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D.墨刑,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

战国时秦称为黥刑(在脸上刺字),广泛适用,并与其他刑罚相结合。

10.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第,即登科。

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

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的一甲三名称进士及第。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也指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C.嘉祐,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汉武帝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

就是古代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用来褒贬善恶。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雉“指的是城墙,”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也是《诗经》的简称。

D.“尚书省”是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跬”相当于现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脚,“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即跨出两脚。

B.古代计时器有圭表、漏刻等,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

”这里的“一寸”是用漏刻计时的。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

就是“尽力于王事”。

1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

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

“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伏诏、密诏、手诏、口诏等。

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

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1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中的“乘”是指车辆。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为一乘。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肉袒”,是指去衣露身,表示愿意接受责罚,这是古时请罪或向人道歉的行为;而“乞归养”,是指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的说法。

1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

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夏历,也叫农历或阴历、旧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

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月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

1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是重量单位,铢、两、斤、钧、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单位。

B.“参乘”亦作“骖乘”,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斥侯”是古代军队中的侦察兵。

C.“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D.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旦、净、丑四种角色行当扮演。

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18.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

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B.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解职”,指解除职务,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用横线“—”代表阳,用中间断开的横线“--”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作八卦。

19.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校尉,官名。

校,军事编制单位。

尉,军官。

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西汉,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

B.游徼,乡官之一。

原为泛称,意为有秩禄的官吏中最低级人员。

秦末始为官名。

汉沿设。

掌巡察缉捕之事。

魏、晋、南北朝多沿设。

C.世券,又称铁券。

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

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

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D.爵,指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20.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中三元,科举考试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B.配飨即陪祭,指古代帝王为了嘉奖功臣,特允许功臣进入太庙参与祭祀大典。

C.“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