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

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制品)、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象和物质用途;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这些典型代表物,基本涵盖了基础有机化学的各类物质,以期使学生能从中了解有机化学的概貌。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本章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如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

为了学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只简单介绍了烷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有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等。

教材特别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材增加了章图、结构模型、实验实录图、实物图片等,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

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

同时特别注意,动手做模型,写结构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不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总之,本章教学中应该主要把握以下三点:1. 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2. 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以下内容暂不宜拓展:3. 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

三、本章学业评价标准第一节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

3.知道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能与常见的强氧化演示反应中断键和成键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

6.通过拼接乙烷、丙烷、丁烷的球棍模型,了解烷烃的、结构特点及性质异同,建立同系物、4个碳原子的相互结合方式,感受同分异构现象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1.通过观察模型,书写乙烯的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知道乙烯的结构特点。

2.知道乙烯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

3.知道乙烯与甲烷一样是由碳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以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4.建立乙烯加成反应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通过观察和分析“石蜡油分解实验”的现象感受乙烯与烷烃性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拼接模型了解乙烯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断键成键位置,根据模型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初步学习从断键成键位置理解典型有机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方法。

5.通过观察模型,会写苯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知道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知道苯能够发生氧化反8.通过苯的结构与性质的学习,初步学习研究有机物的基本思路: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预测苯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收集实验事实判断预测是否正确,并尝试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分析预测与事实的差异。

感受有机化合物性质研究的一般思路。

能够根据球棍模型写出苯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9.通过图片展示、视频介绍、课外调查等方式,认识乙烯、苯在化工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价值。

分析推理乙醇结构的特点,通过拼接球棍模型了解乙醇的分2. 知道官能团的概念,知道乙醇的官能团是—酸的官能团是—COOH 。

3.知道乙醇是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低于100℃,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知道乙酸是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为16.6℃,当温度低于熔点时凝结成类似冰一样的晶体,又称为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4. 能够根据乙酸的结构模型写出其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知道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够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单质、碱、碱性氧化物和某些盐反应;知道通过实验比较不同酸的酸性强弱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知道乙酸能够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通过拼接球棍模型了解反应过程中断键成键位置,能够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通过观察生成乙酸乙酯的实验,理解装置原理、操作原理。

6.通过对比乙醇与乙酸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异同,感受有机物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影响。

7.知道乙醇可以被氧化为乙醛,乙醛可以被氧化为乙酸,通过拼接球棍模型了解反应过程中断键成键位置,并能够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8.通过学习乙醇、乙酸的用途,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假酒、乙醇汽油等),感受化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1.知道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和结构特点。

知道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而淀粉与纤维素不能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2.通过实验知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3.通过实验知道蔗糖在酸催条件下可以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知道淀粉在催化剂条件下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知道油脂在酸或碱催化条件下可以水解,并知道相应的水解产物;知道蛋白质在酶等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氨基酸。

4.知道糖类、油脂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知道蛋白质人体内具有重要作用。

四、课时安排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2课时(甲烷1课时;烷烃1课时)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2课时(乙烯1课时;苯1课时)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2课时(乙醇1课时;乙酸1课时)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2课时(糖类和蛋白质1课时;油脂1课时)单元复习 2课时测验与讲评 2课时总共 12课时五、教学建议本章的结构主线很明确:“结构(组成)-性质-用途”,它既是有机教学主线,也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方法。

本章学习的是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选取的典型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制品)、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以这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物质为切入点,从实验出发组织教学内容。

贯穿“结构、性质与用途”的有机教学主线。

从而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章课本上的2个【实践活动】、3个【科学探究】、4个【学与问】、2个【思考与交流】、6个【实验】、2个【科学视野】、1个【科学史话】等等栏目。

合理运用课本上的不同栏目,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结构模型进行教学,体现有机化学学习的特点化学科学对微观粒子结构的研究离不开模型方法,模型方法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

“建立和利用模型”的方法是本节课要落实的另一个主要方法。

充分利用烷烃的分子球棍模型,结合[实践活动]、[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栏目,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同时理解以碳为骨架的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最后把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落实到各种典型代表物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的书写上,是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和性质的重要环节。

广州市学业评价标准非常重视利用结构模型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1.知道甲烷的元素组成及分子式,通过拼接制作甲烷的分子模型了解甲烷分子中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学习根据分子模型书写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5.建立甲烷取代反应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观察和分析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实验现象,用球棍模型演示反应中断键和成键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

6.通过拼接乙烷、丙烷、丁烷的球棍模型,了解烷烃的组成特点(包括通式)、结构特点及性质异同,建立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能根据结构式或结构简式判断简单的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

8.通过用球棍模型拼接4个碳原子的相互结合方式,感受同分异构现象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1.通过观察模型,书写乙烯的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知道乙烯的结构特点。

4.建立乙烯取代反应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通过观察和分析“石蜡油分解实验”的现象感受乙烯与烷烃性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拼接模型了解乙烯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断键成键位置,根据模型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初步学习从断键成键位置理解典型有机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方法。

5.通过观察模型,会写苯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知道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8.通过苯的结构与性质的学习,初步学习研究有机物的基本思路: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预测苯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收集实验事实判断预测是否正确,并尝试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分析预测与事实的差异。

感受有机化合物性质研究的一般思路。

能够根据球棍模型写出苯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1.通过对比金属钠投入煤油、乙醇、水中的不同现象,分析推理乙醇结构的特点,通过拼接球棍模型了解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能够根据乙酸的结构模型写出其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知道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够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单质、碱、碱性氧化物和某些盐反应;知道通过实验比较不同酸的酸性强弱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知道乙酸能够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通过拼接球棍模型理解反应过程中断键成键位置,能够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通过观察生成乙酸乙酯的实验,理解装置原理、操作原理。

7.知道乙醇可以被氧化为乙醛,乙醛可以被氧化为乙酸,通过拼接球棍模型理解反应过程中断键成键位置,并能够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充分利用烷烃的分子球棍模型,结合[实践活动]、[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栏目,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具体案例如下:案例1甲烷的第一课时,课本60页[实践活动]甲烷的模型制作,先让学生自己用橡皮泥、木棒等代用品制作简易模型,结合立体几何的知识,感受甲烷的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初步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

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简单方法。

案例2在甲烷分子模型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可以结合课本62页[学与问]继续制作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的分子模型,应强调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如键的长度、夹角等),通过模型感受碳架的空间结构,引导学生思考,是否为直线结构?键是否可以旋转?C原子有没有其他连接方式?归纳出烷烃分子的结构特点是:不是直线而是锯齿形的链状;不是平面而是多个四面体的结合;碳原子剩余的价键都与氢原子结合;单键之间可以旋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