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初期的书法只是作为一种记事手段,但古代许多信札、碑文、书稿等,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好的书法作品。
我们今天考察茶的起源、发展等情况,除了从茶的物种、历史和社会学等角度出发外,历史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也可作为难得的一手资料。
一般认为,唐代之前均以“荼”字表示茶,所以对“荼”字,茶文化研究者总是抱着浓厚的兴趣去探讨、研究。
目前看来,“荼”字字形的较早遗迹,是在古玺印中。
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
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苦笋帖》。
这是一幅信札,上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
”全帖虽只十四字,但通篇章法气韵生动,从中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
茶文化的杰出贡献者“茶圣”陆羽所作的《僧怀素传》,有几段是记述怀素、颜真卿等讨论书法艺术的言语。
其中颜真卿与怀素所言“屋漏痕”“壁折之路”等比喻,启迪了后来书家对运笔妙法的领悟,至今为书法家津津乐道,对书法创作和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陆羽在另一篇《论徐颜二家书》,认为学书应重神似,而不应为外表形态所囿,持论颇有见地。
纵观陆羽一生的成就当推《茶经》为首,我们也可认为陆羽还是一位有造诣的书论家。
在中国茶文化和书法史上,宋代都是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
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
不少茶叶专家也是书法名家,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
他一生好茶,作书必以茶为伴,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改进了制茶工艺,采用更为细嫩的原料,制成精美细巧、价值黄金的小龙团。
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说:“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
”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有独到之处,而且有一部影响甚大的理论著作《茶录》。
《茶录》是对《茶经》的发展,且是一幅有名的书迹佳作,历代书家多有妙赞。
此外,蔡襄还有《北苑十咏》《精茶贴》等有关茶的书迹传世。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关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
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等。
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近代的佳品则更多了。
(节选自《生活百科》岚韵的《茶与书法》,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历代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可作为我们考察茶的起源、发展等情况的一手资料。
B.唐、宋是书法艺术盛行与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茶叶文化的发展与关键时期。
C.茶文化研究者对书法名家品茶之际创作书法作品,有浓厚的探讨、研究兴趣。
D.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茶叶专家同时是书法名家的日益增多。
7.根据文章,下列不属于中国“茶文化”体现的一项是()A.唐画《调琴啜茗图卷》中画有主人端坐倾听琴音、仆人送茶茗的内容,整个画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
B.陆游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中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茶与书法美的欣赏。
C.明朝禁止茶叶私自出关,用中原地区的茶叶来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匹,驸马欧阳伦因“数遣私人贩茶出境”牟利而被赐死。
D.清朝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人们边喝茶边听戏,其乐融融。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苦笋帖》章法气韵生动,表达了怀素对茶的渴望,是书法中有茶记载的代表作品。
B.《僧怀素传》中颜真卿与怀素所言“屋漏痕”等比喻,对书法创作和理论影响重大。
C.蔡襄在著作《茶录》中表达了“茶叶饮用从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的主张。
D.《一夜帖》《苕溪诗》《竹枝词》等有茶叶内容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佳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礼学与理学刘晓东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理念。
礼是外部对人言行的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礼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对人起到了教化的作用,从而能够使人产生君子意识,不只是求做良民,更要做君子。
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去观察自己,即化而不制。
它只是教化,没有一些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
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理学使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这是我们对礼学与理学的大致划分。
礼是由外到内的,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复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用习惯来逐渐改变自己的人格。
礼,第一步是从外开始的,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可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并且这种“人格面具”不是只有一套,而是有若干套。
跟不同的人接触,虽然都是礼,却是有差别的,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决定的。
既然礼是人格面具。
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如果都能做到符合自己的角色,做到上不僭越,也不自我贬低。
恰如其分地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才叫作礼。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
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是以往礼制中没有的。
到了唐代,这样的问题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不仅是礼的制度应当有变化,礼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人们进一步来思考。
这就产生了理学。
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以礼决事,孰著以札制心。
”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制心的,这是一种转变。
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中,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
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
理学都有一个原始基本点,我们可以模仿着“天赋人权”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天赋良知”。
由此,理学就有了很大的突破。
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比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别。
而就理学来说,天赋良知,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
这样就淡化了人在社会中有不同等级的观念,在理的面前,等级性无效。
理学对礼学是有发展的。
首先,将应然变为自然,礼学是应当这样做,到了理学,是你自愿地很自然地来这样做。
其次,变治世为治心,把礼学的治世变成了个人精神的修养。
第三,变外铄为内拓,把外部对人的影响变成自己内心向外的拓展。
这些就是理学对礼学的改变。
两千多年的札学与理学的传统,对我们的民族性产生了一些深层次的影响。
尤其是礼学,让我们知道应当怎么做,而不是让我们必须怎么做。
我们不能认为礼学与理学和现实社会没有什么关系。
它对我们整个民族性的深层次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礼学与理学建立的是中国传统式的美德,但是我们缺乏的是一种公共道德,中国是把私德夸大作为公德,这是咱们中国化的。
我们中国传统只是把自己私人道德无限扩大,当成一种公德,这固然很好,但是这个路走起来相当漫长,我们应当有一个公共道德的标准。
(选自2016年1月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有关“礼”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礼从外部对人的言行进行制约和限定,使人不断学习、不断重复自己的行为,最终用完善的人格来改变自己原先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B.礼是我国古代社会所倡导的行为准则,它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
C.礼作为“人格而具”有多种形式,意在使人们在面对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时,恰当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上不僭越,也不自我贬低。
D.礼通过对人进行教化,使人不仅要做良民,更要做君子,但礼有局限性,它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也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和精神依归。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理学是从礼学转化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不断出现以往礼学不能解决的问题,礼的制度就当有所变化,理学也就应时而生了。
B.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礼学没有提供的原始的核心性东西,类似“天赋良知”的观点提出以后,人在社会中的等级差别也就随之消除了。
C.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凭借人的“自省”精神,向内去观察自己,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
D.理学对礼学是有发展的,它把硬性要求变为自愿,把巩固社会秩序变为提升个人修养,把外部对自己施加影响变为自己内心向外部拓展。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在《祝福》中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时,提到两本理学著作——《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意在点明他的身份和思想:捍卫封建道统,崇尚孔孟之道。
B.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就是说要约束限定自己,按照礼的规范行事,他希望以此来改变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秩序混乱的社会局面,重建社会秩序。
C.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代表着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这意味着礼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理学从此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D.礼学与理学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式美德,把私德无限扩大当成一种公德,固然很好,但我们仍然有建立一个公共道德标准的必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法令行则国治①“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出自东汉王符《潜夫论》的《述赦》篇。
王符是东汉后期有名的政论家,有《潜夫论》36篇存世,多为抨击时政之作。
《述赦》篇为了论证“法令行则国治”的道理,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
东汉孝明帝时,荆州举茂才,明帝召对,问荆州有何异闻,茂才回答说,有剧贼九人,刺史太守屡屡捉拿不果。
明帝追问得知,剧贼猖獗之处正是该茂才治下之郡,大为震怒:“贼发部中而不能擒,然材何以为茂?”于是将该茂才杖捶数百,免其官并严厉追责刺史太守。
十天之内,剧贼伏诛。
王符在最后说道:“擒灭盗贼,在于明法,不在数赦。
”②中国有深远的法治历史与传统。
崇尚以法治国的法家自不必说,即便是高扬仁义的儒家也不例外。
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这是希望有适合的人把文王武王留下的良法善政予以执行和落实。
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这是强调要把善政良法通过适合的制度与人员,执行出来,落实下去。
荀子也说“有治人,无治法”,指出要获得适合的人员来实施法律。
③同一时代,在地球的另一端,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更明确地说:“所谓法治,首先意味着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执行和遵守,其次则意味着法律本身应当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要把超越性的法治理念落实于具体的社会生活,首先,已经制定的法律要被执行,即“行法令”;其次,要努力获得更好的法律,即“定良法”。
这是中西先哲的基本共识。
④法律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甚至在很多先哲看来,法律实施的重要性甚至排在制定良法之先。
这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议,然而究其实却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