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高中语文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

谈谈高中语文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

谈谈高中语文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群文阅读教学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理解
什么是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顾名思义,是阅读“一群”文章。

这种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主要有Kintsch(1988)提出的“建构——统整模式”,Rosenblatt的读者回应理论和阅读交易理论,文本互织(intertextuality)理论。

它是指根据议题选择一组呈结构性的文本,师生在单位时间的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换言之,就是围绕议题(焦点)进行有架构性的多文本阅读教学。

在主线引导下,阅读一组文章,在阅读中发现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在群文阅读中,教师不再是主体,学生是主体。

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相对多元、全面地拓展认识空间和发展思维。

比如作文的审题,大家熟悉的“由果溯因法”(追因法),当材料中给出了某种背景和条件产生的结果,那么由结果出发追溯原因往往就能分析出中心。

我们可以筛选大量典型的材料(内容可以包括古今中外的材料)以合理的时间周期有规律地进行探讨。

这里“追因法”就成了焦点,当然其他方法亦然。

所以,“群文阅读”的“焦点”是多种多样的,不受时间、空间、作者本身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可以涉及语文教育内容的各个角度和维度。

二、群文阅读教学对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

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

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等。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

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

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

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
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

时代的飞速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必须随之同步甚至超前变革。

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效率,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习效率,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呢?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除了在参加高考时拿到高分,更重要的是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

但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常表现为:应试思想深厚,投入时间、精力多,但是效果不显著;教师对高中语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力度不够,为了考试而阅读,没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不恰当,学生碎片化阅读习惯破坏了阅读材料的整体性和阅读性。

文本材料的阅读,应该是整体阅读。

整体通读文章,才会对文本材料有基本的认识,对进一步理解文章大有裨益。

现在碎片化阅读的习惯越来越流行,学生没有耐心去读完整篇文章,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对文本材料没有整体理解、没有深入探究,停留在回答问题的表面。

鉴于第一点谈到的群体阅读的概念和特点,它无疑是针对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最有利的途径。

同时,由于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探究、合作更加客观、理性,更能得到落实。

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也会有显著的提升。

三、“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操作的尝试性探究:
1.形式层面与内容层面:是指以文本形式或文本内容的共通性或差异性为焦点构建的文本集群;形式层面关涉文本的文体特征与表现手法类型,内容层面关涉文本的思想主题、情感内涵、价值观等层面。

如:高中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是现代新诗单元,共有4首诗词,运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同时,可挑选语文读本1《你的微笑》中的《死水》、穆旦的《赞美》和《沁园春·长沙》进行补充,对比阅读。

《死水》也写于1925年,但诗人的情感明显和《沁园春·长沙》迥异。

全诗把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对其
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 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赞美》写于1941年,也是爱国之情,但穆旦是通过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进行了深思,并对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赞美。

此例以文体特征为线,利用“情感”把文章串联成群。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诗歌的生命在于“情感”,“情”是诗的内核。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不同的情感。

通过对意象的感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表现手法等把握情感、体味情感,进而学会赏析诗歌。

2.方法层面与知识层面:是指以读法或写法,以知识点为议题而构建的文本集群。

方法层面关涉阅读方法、写作方法等方法论层面的程序性知识;知识层面关涉阅读、鉴赏、写作等层面的相关条件性、陈述性知识。

如:诗词中的“意象(蕴含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往往表达相对稳定的意义和情感,但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又有区别。

我们可以把“以同一意象为写作对象”的作品放到一起来阅读,品味其思想和情感。

诗词中的“意象”品类繁多,花鸟虫鱼,梅兰竹菊,飞禽走兽,金珠玉璧,日月星辰,风水云霓,可谓不胜枚举。

比如我们熟悉的“梅花”这个意象,有代表性的诗词如:王安石《梅花》,王冕《白梅》《墨梅》,卢梅坡《雪梅》,齐己《早梅》,冯子振《西湖梅》,林逋《山园小梅》,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开展古典诗词的群文阅读,通过对比同一意象在不同诗词中运用的模式,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进而学会由这一意象的不同组合分析意境。

3.文本与作者层面:与该文本关联的同一作者撰写的一系列互文本,包括同一文本的不同稿本,或同一文本原作者的后记、序言、评述等类型的关联文本。

例如教读鲁迅《<呐喊>自序》一文,取鲁迅《<呐喊>捷克译本序言》、《<阿Q正传>的成因》为互文本构成文本集群,以助学生深入了解《呐喊》的创作动机。

四、课堂操作、落实的几个建议:
(1)首先,教师应做好文本集群的编选规划。

以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为例,教师可以循其单元阅读主题及其单元内课文属性的格局来选辑合宜的文本建构新的文本集群,作为教材的补充与延伸,通过群文阅读来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一议题。

(2)阅读文本注意文章比较。

为什么要把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是为了在统一主题的指引下,通过对不同文本的比较来加深认识,对同一主题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预设精简的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问题,而不是那种肤浅的判断“对与错、好与不好”的问题。

“群文阅读”要探究的内容不能贪多求全,一次阅读课能够解决一两个核心问题就足够了。

为了使理解更加直观、系统,可以适时适度运用表格(图表)类形式进行比较阅读。

(4)教师应做好群文阅读的过程监控。

教师监控的具体工作是明确阅读目标、把握群文呈现时机、及时反馈矫正。

明确阅读目标这一环节,教师可用阅读任务清单的形式提高给学生,即完成一组群文阅读,要求解决哪些问题,完成哪些练习,用问答题、书面写作题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把握群文呈现时机,从单元整体阅读教学角度考虑,应采用先整组文章通读,后按问题导引或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单篇导读或多文比较阅读等形式。

及时反馈矫正,则要求教师用阅读问答、对话、交流等多种方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所得。

从学生的答问、讨论、演讲与评点、批注、摘抄、札记、随笔、评论等口语表达或书面作业的反馈中发现学生阅读的得失,并对学生群文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难,或存在的误读,予以必要的点拨、纠正。

我以为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亦可概括为两点:一是维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不要僵化、瓦解和破坏学生的想象力;二是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爱。

“群文阅读”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这两方面任务的完成,同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群文阅读”之所以强调“群文”二字,是因为“群文”所构成的相对宽阔、全面、开放的参照系统和比较系统更加有利于学生联想、发散、整合、比较、归纳、创生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自然,学生的知识面、文化视野和阅读思维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拓展。

我相信,未
来的语文阅读教育和语文教育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群文阅读还会有更高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