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只我见
【摘要】新课程改革全方位展开,各级学校尤其是高中改革步伐很大,这既是基于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高中学段自身定位的必须。
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还学生以自主、时间、主动。
改革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大家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我们的争鸣才更有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效课堂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
高效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认真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低效的原因,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下面我就本学科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
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
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语文缺乏兴趣所致。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语文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
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问题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重视语文课的性质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
新课程标准不仅给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贡献这个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
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一个成员一天也离不开的。
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言语作品”充当文化传播的工具,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从远古先人传留到子孙后代,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反而越来越大。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给语文学科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
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较难。
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也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三、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
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
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
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
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
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四、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学好语文的应用价值
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工业化要求不断改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工作岗位也将较少体力劳动而更多脑力劳动,较少机械化更多电子化,较少例行公事更多随机应变,较少的稳定性和更多的易变性,这些都要求每个人为了生存而更多地思考,而且需要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
语文是思维的体操,学习语文可以培养、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
按新课标的精神,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将来谋生打下一定的基础。
这足以说明,语文并非真像有些学生说的那样无用。
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语文的魅力和趣味,加强学好语文结果的诱惑力。
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并讲深讲透,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平时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盲点。
关键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着,李秋零等译,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毛信.当代中国词库“价值取向”条目[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
3、愧文锦,语文考试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