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几点感悟论文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几点感悟论文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摘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互助、合作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心与学生沟通,用爱去和学生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热爱,真正地、心对心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感悟
新的课程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是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搞好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

为使数学教学顺利高效地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这需要教师改革现行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应注重如下几方面内容:
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根本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此,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不再单纯以解题能力为目的,以数学分数的高低
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改变单纯注重教师的“教”为“教和学”双向互动的关注,使数学课堂教学在学生不同水平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础,各有所需、各有所取,从而达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标。

二、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有效地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

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应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

同时教师应该依据“有效教学”理论对教师备课进行改革。

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把握三维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程序性目标(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逐步形成素质。

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只有自觉地、全身心地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地研究学生;不断创造创新的教法备好每一节课;下功夫求真、求实、求新;教
学反思深刻、及时、真实;实践沉淀“真经”,过程积淀“智慧”;才能探索出新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的新路径。

三、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因材施教、鼓励辅导启发引导,加深理解初中阶段的学生,数学水平和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确定教学进度,设计教学梯度。

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布置难度各异的作业和练习,让每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关心、多鼓励、多辅导,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诱导者和协作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根据知识的背景、学生生活环境、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观察、猜测、思考、推算等活动中自主探究、实现自我价值。

四、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在快乐的课堂中体验“做”数学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局限在概念、定理、公式和试题的解答中,认为数学活动是高度抽象的。

因此,在传统的课程里,对知识的“再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严格的智力活动,在课堂上听课,在作业本上做题,这种单一数学活动
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学生的参与只是单一的感觉器官,被动地接受知识,最终只会导致其思维的僵化和个性的呆板,而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地获得知识。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鲜明个性的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从教师手中获得知识的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一步步获得的。

因此,在新课程的中学数学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互助互补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共同探讨研究的空间与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中体验数学。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提高数形结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抽象的教材形象化,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感染力强。

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而且,各种不同的音响效果、形象画面,比仅是教师口讲、板书要有趣得多、生动得多,因而易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切实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但能否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还要看运用得是否合理、适度。

六、要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

而数学能力应具备数学特点。

数学能力是指通过思考,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联想,把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技能进行组合再组合,从而主动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的核心。

因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过程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

诸如,教会学生用联想培养其思维灵活性、运用同类题型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用分类讨论思想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利用选择题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采用归纳猜想方法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在现阶段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只有改革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转变目前在教学课程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谈雅琴.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设计[j].数学通报,2006
(7).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广西浦北县浦北中学
邮政编码:5353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