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调节初中生物教案【篇一:七年级生物《4-6-4激素调节》教案】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6-4 激素调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
(2)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3)举例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病症,归纳出相应激素的生理功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
(2)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获得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尝试设计对照实验。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团结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我国首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实例,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远离垃圾食品【教学重点】(1)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2)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获得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尝试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人体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及自制课件。
学生: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照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
搜集有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
【板书设计】教学设计1【课后反思】2【篇二:初中生物《激素调节》教学叙事】《激素调节》生物教学叙事我教过几年的生物,对于?激素的调节?这一节也上过多次,但在实施新课标之前,我们的教学一直都是按部就班,教师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整理,学生被动地吸收、记忆,满足于对知识的记忆,少了对知识的探索、拓延,也甚少去主动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培养现代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我们根据提出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中的要求,决定在初一级开展?中学生物互动教学的探索与评价研究?课题。
要完成这一课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
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七册(下)生物课本第四单元第四章第四节,课题是《激素调节》。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神经系统和青春期等相关的内容。
在技能方面,经过一个半多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设计和实施探究实验等技能,再加上较长时间的分组讨论实践,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这一节内容我用了两节课。
第一节课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本组的实验设计,大家评出最佳实验设计和最有创意实验设计。
最后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有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和根据本组的实验设计做好实验,仔细观察、记录、分析、讨论结果。
(这一节课应提前几周进行。
)第二节课是进行《激素调节》的正式教学。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这样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也少了拘束,学生可以放得开来表述。
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改动,我预感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过去,我们总是让学生一排一排端端正正地面向黑板坐着,老师成了权威,一言九鼎;学生被老师灌输知识,被动地接受,体现不了主动、互动。
现在,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同学之间有一种?我们是团结的集体,要共同奋斗?的心态,他们还可以互相监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而且,也为我接下来的小组讨论提供了方便。
在新课伊始,我就让同小组的同学互相观察成员的身体特征,回忆《青春期》的知识,引出激素调节的课题。
学生的反应不错,顺利引入课题。
我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有关腺体的资料,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找出内、外分泌腺的区别,特别是能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填写在黑板上我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内。
由于有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学生很快就可以讨论得出结论。
在讲到内分泌腺的实例时,我让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根据我的挂图和他获得的知识,在自己身体的大致位置指出各内分泌腺的位置。
我只是想增加一点学生的认同感。
因为,自己的同学做的演示,学生们一般都会比看老师的演示更感兴趣,有认同感。
但令我很惊喜的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他揣摸自己身体的相应位置。
我又让另一个学生站在自己的座位旁再演示一遍,没想到,他竟然不用看图片、文字,可以熟练地说出内分泌腺的名称,并指出相应的位置。
看来,只要提起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并不是一件艰难的事。
接下来要学习的是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主要讲三种重要的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要求学生知道它们的分泌部位、主要生理作用、分泌过多或过少时的病症。
为了引起学生对了解这些激素的生理作用的兴趣,我首先挂出了一组内分泌疾病的患者的外貌图。
这些异于常人的患者的外貌特征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它们想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这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分别分析、讨论这些病症的起因,从而得出各种激素的作用。
在这一个环节,学生讨论得更加热烈,很热切地拿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共享,基本上能够把我预先在黑板上画出的有关激素的表格填好。
特别是在讲到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时,由于每一个小组在前一段时间都做了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的对照实验,因此,小组讨论时,学生特别热烈。
在组与组之间的班内交流时,每一个组的发言都很精彩;同时,也拓展了许多有关激素的课外知识,这是最令我惊喜的。
一节课的时间就要过去了,当学生兴奋起来时,拓展的知识特别多,时间总是显得不够用。
我赶紧让同学做了这一堂课的?我学到了什么?的自我小结。
接下来的任务是让这节课学到的内分泌腺和激素的知识做一些相应的检查、巩固练习。
由于是自己主动、积极地获取到的知识,学生的当堂掌握很不错。
我正暗暗庆幸一节课顺利完成,准备下课时,突然有学生举手发问:?老师,糖尿病被称为‘富贵病’,为什么有些很穷的人也患这种病呢???糖尿病的特征不是‘三多一少’吗,为什么有的人得了这种病,看上去还是很胖呢???为什么有些人怀孕会得糖尿病??……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手一只一只地举了起来。
看来,这些孩子对于《激素调节》这一章充满了极大的兴趣,课本上的知识也根本就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心。
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我不可能一一为他们解答,而且,将来他们还会有更多想知道的东西,难道我都能一一帮他们解答吗?我们的新课标提倡的不正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吗?于是,我微笑地告诉孩子们:?知识的获得可以是多方面的,希望大家能相互合作,一起通过互联网、杂志、书籍等工具查找自己想获得的信息,然后大家交流、共享。
?正在这时,下课铃响了,我来不及过多地交代,就下课了。
不过,我相信,这一节课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流下很深的印象,不在于知识的记忆有多少,而在于他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和实践,多多少少掌握了一些自主探究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找到了满足和乐趣。
这一节课表现出了教师重视学生努力进行获取、形成、发现知识的过程,相信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关于教学计划与教学关系的论述:?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
?以《激素调节》一课为例,我们研究和实践的主题是: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也就是说,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一台阶,达到?多向互动?。
这里的多向,包括教师与全体、部分或个别学生之间的不同性质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个体间、个体与小组或全班、小组与小组间多边式和不同性质的互动。
这种互动的【篇三:初中生物《激素调节》教学叙事】《激素调节》生物教学叙事我教过几年的生物,对于“激素的调节”这一节也上过多次,但在实施新课标之前,我们的教学一直都是按部就班,教师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整理,学生被动地吸收、记忆,满足于对知识的记忆,少了对知识的探索、拓延,也甚少去主动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培养现代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我们根据提出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中的要求,决定在初一级开展“中学生物互动教学的探索与评价研究”课题。
要完成这一课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
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七册(下)生物课本第四单元第四章第四节,课题是《激素调节》。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神经系统和青春期等相关的内容。
在技能方面,经过一个半多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设计和实施探究实验等技能,再加上较长时间的分组讨论实践,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这一节内容我用了两节课。
第一节课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本组的实验设计,大家评出最佳实验设计和最有创意实验设计。
最后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有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和根据本组的实验设计做好实验,仔细观察、记录、分析、讨论结果。
(这一节课应提前几周进行。
)第二节课是进行《激素调节》的正式教学。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这样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也少了拘束,学生可以放得开来表述。
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改动,我预感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过去,我们总是让学生一排一排端端正正地面向黑板坐着,老师成了权威,一言九鼎;学生被老师灌输知识,被动地接受,体现不了主动、互动。
现在,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同学之间有一种“我们是团结的集体,要共同奋斗”的心态,他们还可以互相监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而且,也为我接下来的小组讨论提供了方便。
在新课伊始,我就让同小组的同学互相观察成员的身体特征,回忆《青春期》的知识,引出激素调节的课题。
学生的反应不错,顺利引入课题。
我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有关腺体的资料,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找出内、外分泌腺的区别,特别是能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填写在黑板上我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内。
由于有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学生很快就可以讨论得出结论。
在讲到内分泌腺的实例时,我让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根据我的挂图和他获得的知识,在自己身体的大致位置指出各内分泌腺的位置。
我只是想增加一点学生的认同感。
因为,自己的同学做的演示,学生们一般都会比看老师的演示更感兴趣,有认同感。
但令我很惊喜的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他揣摸自己身体的相应位置。
我又让另一个学生站在自己的座位旁再演示一遍,没想到,他竟然不用看图片、文字,可以熟练地说出内分泌腺的名称,并指出相应的位置。
看来,只要提起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并不是一件艰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