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本论文的题目是《我与我们:从豆瓣网看网络交往中的身份建构》,作为本研究的理论视角,网络交往中的身份建构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本研究的典型例证,对“豆瓣网”等研究的文献梳理也不容忽视。
一.身份的概念阐释身份是在某一语境下,回答一个人或一群人究竟是谁的问题。
“身份”一词来源于西方文化,译自“Identity”,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
Identity最早用于代数和逻辑学,意为同一或相同;后来与哲学中的认识主体问题发生关联,指物质、实体存在上的同一性质或状态;埃里克森(E.H. Erikson)最早将其引入心理学,作为社会心理分析的技术术语来使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角度对身份进行了多维分析。
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身份具有可塑性,借助外来因素能完成自身身份的建构。
1社会心理学家Tajfel和Turner区分了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认为社会身份的取得来自群体成员资格。
2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认为,为了建立我们的身份,必须寻找对立面,即建构“敌人”,从对“敌人”的想象中寻求我们自身的形象。
3综合对身份概念的阐述,它有两个相互对立的意思:一方面是“本身、个性”,即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实体的个人所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是“相同性、同一性”,即自我归类,强调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状况。
简要地说,身份既揭示了“我们”是谁的问题,又区分了“他们”是谁。
总之,身份是建立在对我和他、我的社会和他的社会区分的基础上,是一个求同存异的建构过程,因而对身份建构的研究也就是对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关系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媒介角度的身份建构研究数量少、发展慢身份建构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关于“我是谁”的身份建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总体说来,从不同学科出发,身份建构的研究可归为以下几类:社会学领域关于性别、种族、阶级、亚文化等群体身份的建构;文学领域从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角度的文化身份建构;哲学领域关于主体和身份的探讨;人类学领域关于族裔的身份研究;教育学领域关于身份建构的教育研究。
虽然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且数量颇多,但比较而言,从媒介角度切入进行有关身份的构造性研究1张旭鹏文:“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认同建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
2 Taj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Psychology of Inr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 Hall, 1986:16-17.却不多。
近几年,随着身份建构研究从其他学科扩展到新闻传播学,媒介角度的身份建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然经常在社会学等研究中游走,本身发展较慢。
2.网络中的身份建构成为研究热点随着网络技术日益深入我们的生活,媒介角度身份建构研究的成果主要汇集在网络中的身份建构上。
必须指出的是,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网络中的身份建构,是一个自我呈现和自我归类的过程,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扮演角色和建构形象。
在国外,美国社会学者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是网络时代身份建构研究的主要学者,她用社会学、人类学与心理学的知识,采用田野调查和访谈方法探讨了电脑如何深度塑造我们思考与感觉的方式,以及电脑时代的人们如何自我认知、自我界定、以及探索自我身份的过程。
4学者K.Subrahmanyam和D.Šmahel认为,青少年使用数字化工具,以昵称、简介、照片、视频等不同的方式建构自己的身份,而且大部分的网络身份建构会引起身份探究、身份表达和自我呈现:首先在同龄人/同行的社区中呈现和测试自己的身份,然后从他们的反馈中修改和检验部分自我,最后创造自我的叙述并且寻找合作伙伴或朋友。
5在国内,邓维佳在《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中以“伊甸园美剧论坛”的个案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他们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从个人和群体两方面建构身份。
6刘燕在其博士论文中,以后现代的媒体与社会语境的改变为研究背景,从哲学意义上人的主体身份的变化出发,探讨传播科技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个体/群体多元的身份所起的塑造与建构作用。
7三.研究方向及进展情况从媒介角度对身份建构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可分为以下三个研究方向:传媒参与受众的身份建构、媒介自身及从业者的身份建构、受众主动使用媒体建构身份的研究。
1.传媒参与受众身份建构的研究(1)传媒通过多种途径建构受众的身份当代社会对媒介的依赖远胜于以往任何时代,传媒作为身份的主要建构者担负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在传媒参与受众身份建构方面,研究成果最为丰富。
温雪姣通过分析厦门PX项目事件中媒体报道的部分个案,得出大众媒介通过相对集中、清晰的内容和社会互动等报道方式建构受众的身份并影响公民社会角色的获得,从而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群4谭天、吴佳真译,雪莉·特克著:《虚拟化身:网络时代的身份认同》,台湾:台湾远流出版社,1998年版。
5 Subrahmanyam, K. & Smahel, D. (2011). Digital Youth. Identity, 59-80. New York, NY: Springer New York. doi:10.1007/978-1-4419-6278-2.6邓维佳著:《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刘燕文:“后现代语境下的认同建构——大众传媒的作用及其影响分析”,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论文,导师邵体行为方式。
8除了新闻报道,由于影像传播以真实存在的现实为原型,又借助科学的透视和记录手段,人们会有意无意将影像的虚构当做现实,为身份建构提供想象性资源。
9在电视方面,包鹏程、严三九提出电视文本中的“消费话语”概念,观众在消费电视话语的同时,也建构了作为消费者个体和群体的归属感,正是在这样的建构与互动过程中强化了观众应有的身份。
10刘泓分析了消费者“私人”身份的缺陷,呼唤对广告消费者的公众身份的建构,使其在商品消费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11(2)网络对受众身份建构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的普及,网络传播/科技与身份建构成为中外研究热点。
先从国外谈起,钱德勒(D. Chandler)主要研究媒介技术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以及网络时代的虚拟产物(如网页、博客)与个人或社群身份建构的关系,“个人首页有助于确定我是谁。
在我注视/书写关于某事之前,我经常无法确定我的感受为何……发表我的感受有助于证明他们对我而言的确为真。
”12网络中虚拟社会的性质瓦解了人们传统的身份,旧有的文化形式不断被打破,新的文化逐渐形成,就如英国学者霍尔(Stuart Hall)所言:“主体在不同时间获得不同身份,再也不以统一自我为中心了。
我们包涵相互矛盾的身份,力量指向四面八方,因此身份建构总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
”13在国内,网络在身份建构中的强大力量也是屡被提及。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公众表达文化诉求的公共空间大大拓展,对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公民的身份建构起到推动作用。
14新媒体的出现,使散居者的媒介消费行为出现新特征,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匿名性有助于散居者的身份想象地方化。
15“数字化信息技术的独特性在于,它与人类脑力和精神交往密切相关”,黄锫坚借鉴现象学和媒介理论的研究思路,把技术与使用者的身份视作是相互塑造和影响的。
16刘娜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为例,通过论坛自身的身份建构、论坛对网友的身份建构以及网友间的身份建构,发现网络论坛为公民提供了身份建构的多重可能性与现实空间。
178温雪姣文:“大众传媒的身份认同感构建分析——对厦门PX项目事件媒介报道的部分个案研究”,《东南传播》,2008年第7期。
9谢莹文:“论传媒影像与身份重构”,《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6期。
10包鹏程、严三九文:“电视消费话语与大众的身份认同”,《现代传播》,2009年第6期。
11刘泓文:“广告传播对受众身份的建构”,《东南学术》,2009年第4期。
12 Daniel Chandler. Personal homepages and the constroution of identity on the web./media/Documents/short/webident.html.13 Stuart Hall, Paul du Gay.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6. p277.14钟雅琴文:“网络社会的崛起与文化公民身份建构”,《江苏行政学院院报》,2010年第3期。
15雷蔚真、王天娇文:“新媒体与散居者的身份建构”,《当代传播》,2009年第6期。
16黄锫坚文:“电脑、网络技术与主体、自我和身份认同”,清华大学科技哲学硕士论文,导师李正风,2001年。
17刘娜文:“论网络论坛对网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为例”,《东南传播》,2011年第2.媒介自身及从业者身份建构的研究(1)媒介自身身份的建构在媒介自身身份建构的研究中,很多研究成果没有明确使用身份的概念作为研究的理论关照,而在客观上体现这样的特点。
金霖萍以《新闻联播》为例,从节目表现、内部环境、社会态度等方面研究央视的身份表现和行为特征,总结其对自身身份的认知状态和存在的媒体身份困惑。
18杨旦修通过探求电视媒介在当代社会阶层变迁背景下的内容生产与趋势变化的轨迹,展示阶层变迁对电视传播影响的现象,说明我国电视内容再现的特征满足了中国中产阶层的收视需求和身份建构。
19在Web2.020时代,媒介身份的价值是基于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在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的矛盾交锋与融合而生成的。
21传媒在自身身份界定上不断探索和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2)媒体从业者身份的建构在媒体从业者身份的建构上,研究集中在对新闻人职业角色和职业观念变化的探讨。
从鼓吹者到旁观者以及参与者的身份变化,从名士到报人身份折变22,以及“士”“侠”文化精英主义的不断挣扎,传媒从业者不断建构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角色带来的社会责任和权利。
社会进入转型期以来,记者的角色身份复杂而多样,周涛根据角色认同理论与实际调查,将当前记者身份分为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等五个类型。
23为了探求真正意义上“记者”或“报人”的成长历程,樊亚平引入“职业认同”概念,通过对中国新闻从业者身份演变过程的研究,寻找真正意义上“记者”或“报人”的成长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