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战略行业结构分析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经营战略:行业结构分析一、行业结构决定一个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行业的吸引力。
竞争战略必须从对决定行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中产生。
竞争战略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这些规律,最理想的是将这些规律进行变换使其对企业有利。
在任何行业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生产一种产品还是提供一项服务,竞争规律都寓于如下五种竞争力量之中:①新竞争者的进入;②替代品的威胁;③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④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⑤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这五种竞争力量的集合力决定了企业在一个行业里取得超过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能力。
这五种竞争力量的强度因行业而异,并可随行业的发展而变化,其结果是各个行业从其内在的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并非都是一致的。
在那些五种力量都属有利的行业中,例如医药业、软饮料业和数据库出版业等等,很多竞争厂商都能赚取具有吸引力的收益,而在那些其中一种或多种力量的压力较为集中的行业,例如橡胶业、钢铁业等等,尽管管理人员竭尽其能却几乎没有哪家企业赢得具有吸引力的收益。
行业盈利能力不是由产品的外观或该产品所包含的技术高低来决定,而是由行业结构所决定的。
这五种力量决定了行业的盈利能力,其原因是它们影响了行业内的价格、成本和企业所需要的投资,即影响了投资收益率的诸要素。
例如,买方力量影响着企业能够索取的价格,替代品威胁的作用也是如此;买方的力量也可能影响到成本和投资,因为有力量的买方需要成本高昂的服务;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决定了原材料和其它各种投入的成本;竞争强度影响了产品价格,也影响了在诸如厂房设施、产品开发、广告宣传和推销队伍等各方面展开竞争的成本;新的竞争厂商进入市场的威胁限制了价格,并造成了防御进入所需的投资。
五种力量中的每一种力量的长处都是行业结构或作为行业基础的经济特征和技术特征的一个函数。
行业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又随行业发展的进程而变化。
结构变化改变了竞争力量总体和相对的强度,从而能够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影响行业的盈利能力。
对于战略最为重要的行业趋势就是那些影响行业结构的趋势。
如果五种竞争力量及其结构的决定因素只取决于行业内在的特征,那么竞争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选对行业,在对五种力量的认识上比竞争厂商略胜一筹。
然而,当这些对任何企业都无疑是重要的任务,而在某些行业里又是竞争战略的本质所在时,企业通常并不是其行业结构的奴隶。
企业通过其战略可以影响五种力量,企业如果能改造其行业结构,它就能从根本上改善或破坏行业吸引力。
很多成功的战略都以这种方式改变了竞争规律。
行业结构可能推动行业内竞争的所有因素。
在任何特定行业里,并非所有五种力量都同样重要,特别结构的重要因素会有所不同。
每个行业都是独此一家,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结构。
五种力量的框架使企业能在扑朔迷离之中冲破迷雾,准确地揭示在其所属行业里对竞争至关重要的那些因素,并确认那些最能提高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的策略创新。
五种力量的框架并不排除在行业里探索竞争的新方式时需要发挥创造性,与此相反,它将管理人员的创造力引向对长期盈利能力来说最为重要的那些行业结构方面。
在此过程中,框架的目的就是增强发现令人满意的策略创新的可能性。
改变行业结构的战略可能是有利也有弊的事情。
因为一个企业能改善行业结构和盈利能力,也同样能轻而易举地摧毁它们。
例如,一种能削减行业进入障碍或增加竞争局势动荡不定的新产品设计或许会破坏行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即使推出新设计的企业能一时获取高额利润。
此外,旷日持久的削价可能会有损别具一格的效果,不经注册的商品可能会增强客户对价格的敏感性,触发价格竞争,并削弱拒新来者于门外的广告宣传的高壁垒作用。
由于主要铝制品生产厂家为分散风险、降低资本成本而建立的合资企业同样可能对其行业结构起着潜移默化的破坏作用。
主要厂家邀请了一批有潜在危险的新竞争厂商进入该行业,并帮助他们排除了进入障碍。
合资企业还会因一家工厂在关闭之前必须得到合资各方的同意而加强退出障碍。
企业在作出战略抉择时往往对行业结构的长期后果置之不顾。
他们只看到如果一举成功可以增强他们的竞争地位,却未能预见到竞争厂商的反应会造成无穷的后患。
如果主要竞争厂商都步其后尘,结果摧毁了行业结构,那么大家的日子就都不好过了。
此类行业的“破坏者”通常是那些想方设法要克服其主要竞争劣势的二级厂商,是那些问题重重,为摆脱其困境而孤注一掷的厂商,或是那些不计代价或对前途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笨蛋”厂商。
企业改造行业结构的能力给予行业中居领先地位的厂商添加了一个特殊的负担。
居领先地位的厂商由于其规模以及对于买方、供方和其它竞争厂商的影响,所采取的行动可能对行业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居领先地位的厂商的高市场占有率保证任何改变整个行业结构的因素都将同样影响到他们自己。
因此,居领先地位的厂商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竞争地位,使其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保持平衡;他们往往采取措施改善或保护行业结构而不是为自己谋求更大的竞争市场,由此而改善自己的竞争地位。
可口可乐和坎贝尔汤料等领先公司看来是遵循这条原则的企业。
二、行业竞争强度的决定因素这五种竞争势力——新参加竞争的厂商、替代产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行业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反映了这一事实,即某行业的竞争完全超出了已在行业内立足的竞争者的范围。
客户、供应方、替代产品和潜在的参加竞争者是某一行业内厂商的全部“竞争对手”,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它们的重要性可能或多或少有些不一样。
在这种更广泛的意义上,竞争也许可以被称作“扩展的抗衡”。
所有这五种竞争势力共同地确定了行业竞争的强度和获利能力,并且从战略制定的观点来看,最强大的某个或某些势力是起着支配作用的,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例如,某家公司即使在潜在的新参加竞争者不具有什么威胁作用的行业内拥有非常强有力的市场地位,但如果它面临某个占优势的、成本较低的替代产品,那么它将获得较低的收益。
即使不存在替代产品且能阻止新竞争者的进入,现有的竞争者之间的剧烈抗衡也会限制潜在的收益。
竞争强度的极端情况发生在经济学家所谓的具有完全竞争力的行业内,即参加竞争是自由的,行业现有的厂商对供应者及客户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并且由于大批的厂商和产品的情况大体相同,所以抗衡会是激烈的。
某个行业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的许多重要特征,对每一种竞争势力的强度来说都是至关紧要的。
这些特征将依次加以讨论。
的健康发展保持平衡;他们往往采取措施改善或保护行业结构而不是为自己谋求更大的竞争市场,由此而改善自己的竞争地位。
可口可乐和坎贝尔汤料等领先公司看来是遵循这条原则的企业。
二、行业竞争强度的决定因素这五种竞争势力——新参加竞争的厂商、替代产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行业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反映了这一事实,即某行业的竞争完全超出了已在行业内立足的竞争者的范围。
客户、供应方、替代产品和潜在的参加竞争者是某一行业内厂商的全部“竞争对手”,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它们的重要性可能或多或少有些不一样。
在这种更广泛的意义上,竞争也许可以被称作“扩展的抗衡”。
所有这五种竞争势力共同地确定了行业竞争的强度和获利能力,并且从战略制定的观点来看,最强大的某个或某些势力是起着支配作用的,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例如,某家公司即使在潜在的新参加竞争者不具有什么威胁作用的行业内拥有非常强有力的市场地位,但如果它面临某个占优势的、成本较低的替代产品,那么它将获得较低的收益。
即使不存在替代产品且能阻止新竞争者的进入,现有的竞争者之间的剧烈抗衡也会限制潜在的收益。
竞争强度的极端情况发生在经济学家所谓的具有完全竞争力的行业内,即参加竞争是自由的,行业现有的厂商对供应者及客户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并且由于大批的厂商和产品的情况大体相同,所以抗衡会是激烈的。
某个行业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的许多重要特征,对每一种竞争势力的强度来说都是至关紧要的。
这些特征将依次加以讨论。
(一)进入的威胁新进入某个行业的竞争者会带来新的生产能力,促进获得市场占有率的愿望,并且往往带来可观的财源。
这种情况可能造成价格暴跌或行业内部企业费用飞涨,由此减少了获利能力。
从其他市场进入了该行业从事多样化经营的公司常常利用其财力造成某种剧变,如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对付米勒啤酒公司那样的做法。
因此,企图巩固其市场地位而进入了某个行业的现象可能被看作是某种参加竞争的意图,即使并未形成什么新的实体。
新厂商进入某个行业的威胁取决于目前的进入障碍,同时依赖于进入者所能预料的来自行业现有竞争对手的反应。
如果障碍是高的,或新厂商能预料到来自地位牢固的竞争对手的报复是严酷的,那么新厂商进入某行业所带来的威胁是低的。
1.进入障碍进入障碍有七个主要来源:(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某项产品的单位成本(或生产某项产品所花费的经营或职能方面的成本)随着每个时期的绝对产量的增长而下降。
规模经济通过迫使进入者采取大规模的进入方式并甘冒行业现有厂商会作出强烈反应的风险,或者采取小规模进入方式并面临成本劣势来阻止进入,这两种经营方式都是令人不快的。
某家企业的几乎每一个职能部门,其中包括制造、采购、研究与发展、市场营销、服务网点、销售能力利用和分配等方面都可能存在规模经济。
例如,施乐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遗憾地发现,在计算机主机行业中的生产、研究、市场营销和服务部门的规模经济可能是新厂商进入该行业的主要障碍。
规模经营可能与某个完整的职能领域有关,在销售能力方面的情况就是如此,或者它们也许产生于特定的经营或活动,这些经营活动是某个职能领域的组成部分。
例如,在电视机制造中,彩色显像管生产中的规模经济是大的,而在外壳细木工艺和整机组装工作中,其意义就不太重要了。
因此,鉴于其在单位成本与生产规模之间的特殊关系,分别研讨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很重要的。
(2)产品差异。
产品差异是指已立足的厂商拥有受到确认的厂牌和客户的忠实性,这些均产生于以往的广告宣传、客户服务、产品多样化等情况,或者仅由于首先进入该行业的种种活动所致。
产品差异迫使进入者耗费巨资去征服现有的客户忠实性,由此造成了某种进入障碍。
这种努力通常包含投产的损失,而且经历的时期也会延长。
闯出某种牌子的投资所冒的风险特别大,因为一旦进入失败,这种投资就没有什么残余价值。
在儿童保健用品、门市零售药品、化妆品、银行投资及公众会计方面,产品差异或许是最重要的进入障碍。
在酿酒业中,产品差异往往在生产、市场营销和分配方面与规模经济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很高的障碍。
(3)资本要求。
竞争所需要消耗的巨额投资会造成某种进入障碍,尤其是该资金需用于有风险的或未能补偿的、预支的广告宣传或研究与发展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