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职工超过时效申请工伤认定,劳动部门也应当受理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十七条的规定,工伤职工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否则劳动部门将会驳回工伤职工的申请。
在工伤认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工伤认定部门将工伤认定时效理解为不可变期限,只要申请时间超过了事故发生之日起一年的,就不予受理,从而使得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法得以维护。
然而,2008年山西、上海等地的法官大胆灵活地运用法规对一起超过时效申请的特殊案件做出一审判决,撤销劳动部门不予受理行政行为,判令其履行工伤认定法定职责。
本案的判决,纠正了一直以来关于工伤认定时效的错误认识,使其恢复了本来的面貌,无论是对工伤职工而言,还是对劳动保障部门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法理分析:
“申请时效制度”设立的目的:一是:为了监督劳动者尽快行使权利,如遇到单位破产,关闭等情况,很可能使劳动者丧失获取工伤待遇的权利;二是避免工伤认定争议,如因时间流逝造成证据灭失就很难认定工伤。
《工伤保险条例》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能够获得医疗救治与经济补偿,使劳动者的权利得到更充分的保护,这也是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要求。
条使虽未规定认定时效的延长、中断、中止,但若简单机械地理解此条定,尚未理性领悟此条例的精神,很容易造成在特定的情况下伤亡职工丧失申请工伤认定的权利。
这也立法目的相互违悖。
法律规定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法院认为:劳动部门不能简单机械地以申请之日与事故发生之时这段时间间隔为依据,主张工伤认定申请超过时效而不予受理。
工伤认定部门应审查逾期申请理由是否正当,然后决定是否同意延长申请时限,以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如果工伤职工能够证明其自事故发生之日起即向单位主张工伤赔偿而且一直处于持继的状态的事实,那么劳动部门就应当负有举证的责任:证明工伤职工确实因故意或过失大意错过申请。
否则即使超过时效,劳动部门仍要受理。
享受工伤待遇不以行政程序工作认定为必然前提摘要
传统司法实践:享受工伤待遇以行政程序工作认定为必然前提,即:如果用人单位未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未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向劳动部门申请工伤认定,而直接向法院提出享受工伤待遇诉请,法院就会做出不予受理裁定。
此时,工伤职工享受工伤待遇的权利就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现今:享受工伤待遇不再以行政程序工作认定为必然前提,即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均未在法定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法院不再做出不予受理裁定,而是有权审查确认工伤。
案例:
肖合正系河南万向系统制动器有限公司(下称万向公司)职工。
2005年3月2日,肖合正在万向公司铸造车间拆除退火窑时,退火窑突然倒塌,被砸中右腿,遂被送往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先后三次在住院共177天。
住院期间,万向公司支付了全部医疗费用。
2007年3月16日,经河南省新乡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肖合正为劳动功能障碍九级。
肖合正提出一次性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万向公司以资金紧张为由让其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肖合正向原阳县劳动争议仲裁,该会裁决,以万向公司和肖合正均未依法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均丧失了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寻求救的权利为由,驳回了肖合正要求万向公司支付工伤待遇的申诉请求。
肖合正对仲裁裁不服,于7月5日向原阳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解除与万向公司的劳动合同,判令万向公司支付其工伤待遇款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住院伙食补助共计29427元及仲裁费620元。
另查明,2006年度新乡市岗位职工年平均为11887元。
万向公司辩称,发生事故后,肖合正未在法定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其要求支付工伤待遇的请求于法无据。
裁判:原阳县法院经审理认为,肖合正作为万向公司职工,在工作期间发生事故,导致腿部骨折。
虽然两方均未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但肖合正在2007年3月16日已经新乡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劳动功能障碍九级,万向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给付肖合正相关工伤待遇。
依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四十六条,
《工伤保险待遇》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五条,《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七条之规定,判决:万向公司支付肖合正工伤待遇29427元及仲裁费620元。
万向公司不服,向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状称,法院无权直接作出工伤认定,更无权在未经工伤认定的情况下确认肖合正享受工伤待遇。
新乡中院二审认为,肖合正应当认定工伤,万向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应承担相应责任。
现已超过工伤认定的期限,如果不按工伤保险相关规定计算赔偿,肖合正将失去获得救济的权利和机会。
原判由万向公司支付肖合正相应待遇并无不当,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一、享受工作保险待遇是工伤职工的法定利益
《工伤保险条例》: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定本条例。
第六十条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二、享受工伤待遇不以行政程序工伤认定为必然前提
《工伤保险条例》:
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分析:【申请工伤认定,对于受伤职工来说是权利;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权利,更是义务。
如果用人单位在其职工受伤后不积极履行这项义务,最终导致申请工伤认定超过时限,那么由此引发的后果与责任只能由用人单位承担(尽管用人单位有参保)】
《劳动法》
第七十条国家发展社会保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分析【劳动者享受劳动保护和因工受伤享受工伤待遇是宪法及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权利,是受法律绝对保护的,因些并不意味着未经行政程序认定工伤,劳动者就绝对丧失应有的工伤待遇权益。
】
三、法院在司法程序上具有工伤确认的基本权限。
【以后的司法审判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