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课文

解读课文

2.细致选定教学内容。第一阶段中挖掘出的可
用于教学的资源不一定都要教。知道哪些该教要做
到两点:第一,要依据已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筛选,
设定出教学内容。筛选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从广义上
正确设定出该教的所有知识点,从深度上பைடு நூலகம்确设定
出该教到什么程度,最后用恰当的词予以表述。如
“学习、领悟、了解、知道、认识、学会”等等。第二,对
一、理解:读懂课文,挖掘教学资源
1.以“文学研究者”的身份去读。拿到一篇课
文,首先就是要从纯文学的角度进行全面审视。如浙
教版第二册《狼来了》中前后两次出现“狼来了!狼来
了!”这句话,怎样从这简简单单的句子里挖掘出可
用于教学的资源呢?可主要从四方面考虑:(1)从“词
句意思”方面考虑,句中前后两个“狼来了”的意思是
如背景久远、词句生涩、内涵深邃等。二是学生情况
造成的。有些是整体学情造成的,有些是个体差异造
成的。三是“大纲”、教材方面产生的。如目标达成的
跨度,教材意图的侧重等。教学重、难点最后都必须
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出来,并依此指导教学内容的选
择。
“处理”阶段对备课、上课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
作用,是钻研教材的中心环节。这一阶段的三个步骤
(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或编者编进教材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写这篇《珍贵的教科书》,是因为“多少年来,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把它选作教材,一方面让小学生学到一些记事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了解战争年代儿童学习条件的艰苦,更加珍惜今天的学习环境,从思想上得到教育。弄清了上述四个问题,对这篇课文就有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从而为上好这篇课文奠定了基础。
地获取学生的校外情况。第四,语文学科方面的情况
与其他学科方面的情况是否相符。(3)全面、明确、合
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全面”是指制定各项各类、各个
层面上的教学目标。“明确”是指各目标要传授什么
知识,进行哪些训练,达到什么程度,要表述清楚和
具体。“合理”是指目标的内容要符合“大纲”、教材、
学情的要求,形式、顺序上要有条理。
“理解”阶段的三个步骤是钻研好一篇课文的出
发点,对后两个阶段钻研教材的正确、准确、全面、深
入将产生直接影响。为了确保教师(尤其是初登讲台
的青年教师)能循序有效地“理解”到位,笔者在修订
版“大纲”有关“阅读”方面的要求的提示下设计了下
面的表格:
二、处理:读懂教材,制定目标
1.准确制定教学目标。读懂课文不等于读懂教
这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统一在课文之中。透彻钻研课文,就比较容易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虽然要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但必须在钻研课文的基础上提练出来。
三、钻研课文的一般方法
(一)通读。把课文通读几遍。在这个过程中,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要弄清楚,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钻研一篇课文,必须从课文整体出发,弄清与课文有关的四个问题,即:(一)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二)怎样写?(三)为什么这样写?(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或编者编入教材的目的是什么?下面以《珍贵的教科书》(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一文为例来谈。
(一)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这是问课文内容。看了标题并读一遍课文,就会了解到:这篇课文是
教材编写意图、学情来确定,也要从“教材”、“文学作
品”的角度来确定。如《桂林山水》一课,从“文学作
品”的角度看,“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这两段的重
要程度是一样的,但从“教材”的角度看,两段描写形
式基本一致,重点是学好“漓江的水”这一段,然后迁
移学法,让学生自学“桂林的山”这一段。教学难点的
确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作品本身造成的。
备的知识能力与实际具备的是否相符。第二,智力的
与非智力的。“智力的”是指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思
想道德水平、智力发展水平(观察力、想像力、记忆
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非智力的”指学习品质、学习
态度、兴趣习惯等。第三,校内的与校外的。现在许多
学生校内学习及生活的表现与校外和家庭中的表现
差异较大,所以需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尽可能多
科研主题等。不同的指导思想决定教材的怎样使用
(如:教学内容的选择及重、难点的确定等)。在教学
设计中,教师应该在指导思想的主导下,始终以教材
为主要凭借,把握教材的弹性空间,制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把教材用“活”。
2.规划好教学的渠道。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特
别是网络信息冲击着书本信息。所以教师要先把教
面深入阅读(包括插图、课后思考题、对应的课外选
读课文、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等),掌握时代背景、写
作意图、教育价值等教学因素,把握本篇课文教学的
广度和深度。(2)熟悉学生。没有对学情的熟悉,教学
目标就会脱离实际,影响目标的达成度。熟悉学生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第一,应该具备的与实际具
备的。即根据教育体系的安排,某一阶段学生应该具
(四)钻研课文,要准确把握课文特点。
(五)吃透课文在训练组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
(六)认真钻研课文的“预习”、“思考·练习”。课文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考·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篇课文前都有预习提示,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激发阅读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课后的“思考、练习”设计,力求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引思路,提供凭借。思考练习分思考题和练习题两种类型。思考题侧重体现作者的思路和课文的重难点;注意突出重点训练项目;课后的练习题侧重于词、句、段的理解、运用,并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联系:一方面通过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段,一方面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推敲,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钻研课文时,要认真钻研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此设计好教学的程序和方法。(2)教学设计要尊重教
字、词、句、段、篇在教学水平层次及“螺旋上升”的关
系。主要任务是把握整册课本的教学逻辑体系,树立
整体教学观。第二,细读“纲”、“本”,看编排意图。即
详细解读“大纲”(或根据教参提示)对这一册和这一
单元的要求,明确这一单元及各篇课文在全册教材
中的位置和作用,把握训练重点及训练系列和梯度。
第三,精读“纲”、“本”,看主次轻重。即对本篇课文全
不同的。(2)从“文章内容”方面考虑,文中两次同样
的话讲述不同的内容。(3)从“思想感情”方面考虑,
前一次表现了骗人撒谎时的开心,后一次则表现了
狼真的来了时的恐慌心理。教育人们撒谎会害人害
己。(4)从“表达方式”方面考虑,文章按事情发展的
顺序,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语言生动有趣,语句
和感叹号的重复,体现出人物的心理,刻画出人物形
设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先对全部教学内容进行
有层次、有条理的归类。然后细致地分析各个教学内
容之间的关系,在整体上或某一方面、某一点上发觉
其存在的逻辑规律。最后按这个规律对教学内容进
行整合,使教学内容之间内在的关系显性化,透视出
承接各知识点的主线,为教学设计作好铺垫。
3.科学确定重、难点。教学重点要根据“大纲”、
(二)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理解中心思想。作者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和安排材料,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课文的结构,也是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既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教学重点,又有利于教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三)深入钻研词句,揣摩、领悟、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驾驭语言,这就要吃透字、词、句,准确理解语言。
(三)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四)找准课文的基础知识,联系学生实际,确定应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
(五)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弄清课文承担着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任务。
(六)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明确应渗透哪些思想教育。
(七)挖掘课文具有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因素。
(八)根据课的类型,弄清本课所蕴含的教学方法。
还较陌生。(3)文章的情节,语言的特色,编排和印刷
的形式等与学生的认知积累、生活体验存在哪些相
符与差异之处。
3.以“教育者”的身份去读。(1)考虑我国的社
会性质,教育目的及功能。(2)考虑时代特征。如《雷
锋日记二则》一课,不同时代应赋予雷锋精神不同的
内涵,不可死搬教条的使其定格不变。(3)考虑社会
需求。
材。语文教材是系统性、网络性很强的,主要由一连
串课文编排的,具有教育目的知识体系。读懂教材的
重心,就是结合学情理解这个体系,把握教学方向,
准确制定出课文的教学目标。(1)理解“大纲”、教材。
笔者总结出“三读‘纲’、‘本’”法:第一,通读“纲”、
“本”,看横纵关系。即从整个小学阶段或年段上通读
“大纲”、课本,弄清楚横向的听、说、读、写与纵向的
该学什么。在当今教改形势下,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
使用好教材,让学生在大教材观、大课堂观下发展成
长。
3.构思好教学的程序和方法。这一步是教学设
计最重要、复杂程度最高的一项任务。单从教材上
看,要注意以下几点思考:(1)从课文的整体上注重
教学内容的阶段划分和推进层次,找准内容的交汇
点、矛盾点、转折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突破点,由
(三)为什么这样写?这一问主要是探明作者的“匠心”,属于深层的理解。课文中有不少地方
是作者特别用心的,需要我们留意。例如:第二自然段写学习条件艰苦,用了排比句,显然是为了使“当时,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具体化。又如:课文里为什么写“最困难的是一直没有书,只能抄一课学一课”?为什么张指导员要告诉同学们,书“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是党中央从文件纸里节省出来的”?为什么要详细写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书的经过?显然是为了反映教科书来之不易,为了一步步地突出教科书的“珍贵”。又如课文中的许多重点词语,象“渴望”、“振奋人心”、“争先恐后”、“完整无缺”、“激励”等,无不表现教科书的“珍贵”。在隽,考“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问题时,应紧扣课文中心来考虑作者的用心。这一问在四问中最重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并能融会贯通地体现到课堂教学上,就能吸引学生,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