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及传染病管理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及传染病管理




被含有 HIV的针头刺伤后,平均感染率 0.3%; 被含有HIV的血液溅到眼睛、鼻腔平均感染率0.1%;


含有HIV的血接触到皮肤上的感染机率估计小于 0.1%;
少量的血液接触到皮肤可能不会引起感染。

消毒剂
甲醛、煤酚皂、戊二醛都是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对 皮肤和粘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且甲醛还有致敏诱变 致癌作用。 长期暴露于这些多种微量的有害气体之下,会出现有害气 体的相加现象,这种慢性的远期效应,往往不易被人们注 意。
对于非危重病人(肺结核除外)首先转到感染科治疗;危重病 人先就地隔离、抢救和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感染科进 一步治疗;特殊病人转诊定点医院治疗 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拒诊患有传染病或疑似 传染病的伤病员,违者将按规定严肃处理
传染病监测、职业暴露
传染病传报时注意事项
1.填卡字迹工整 2. 带“*”项目务必按要求填写完整
手部皮肤发生 破损,在进行 操作时必须戴 双层手套
注意防止被针 头、缝合针、 刀片等锐器刺 伤或者划伤
禁止用手直 接接触使用 后的针头、 刀片等锐器
特别警示
(1)防护用品和设备 (2)遵守接触抗癌药物操作规程 (3)抗癌药物外溅的处理 (4)污染废弃物的处理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性用药
3.按传染病传报时限要求填报,做到不迟报、不漏报
4.新增的传染病应填在“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项
5.性病报告卡“备注”项需填写婚姻、学历、接触史情况。
6.除急性传染病需在入院和出院时需填写两张传报卡,其余传 染病在诊断时填写一张即可 7.同一病人多次住院,同一传染病仅填报一次
8.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务必填写三联转诊单,安排病人 转诊
工作中增加感染危险性的因素
受损的伤口较深 接触污染血液的量多 空心针头刺伤比实心针头的危险性大 造成伤口的器械上有可以见到的血液 器械曾置于患者的动、静脉血管内 体液离开身体的时间越短,危险性越大 无保护接触患者血液时间较长 晚期患者或患者病毒载量较高
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的注意事项
勿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勿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 勿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损玻璃物品应使用垃圾铲和夹子处 理,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他废物混在一起,就近将用过的针头、 刀片及其他锐器丢弃在利器盒里。

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法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规范性文件
卫生部文件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年版)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的通知(卫办
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
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
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

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由责任报告人负责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 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卡),由责任报告单位负责组织录入报告卡 信息,由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审核。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 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 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 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 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 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丙类: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 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 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疾控函〔2009〕391号)----对常规工作的一次梳理
国家CDC文件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

工作规定
◦ 属地管理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 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是医疗机构、疾病预
职业暴露原因 我院职业防护现状 职业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针刺伤、锐器伤、X射线、放射性
物理因素
同位素等
化学因素 消毒剂、麻醉废气、化疗药物等
生物因素
肝炎病毒、HIV、布鲁氏杆菌等
分离输液器时
整理污物 在患者或其他人员 突然移动时注射
抽血
将血标本放入试管内
双手盖上针帽
手术中传递剪刀及刀片
医务人员在操作前要评估被体液污染的危险程度,根据 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具;
急诊科、外科等处理大出血患者时要考虑戴防水围裙, 气管插管和吸痰时则应戴护目镜和面罩; 妇产科护理人员辅助接生时应穿防水围裙,避免羊水喷 溅造成的污染; 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时应配戴铅衣、铅帽等。
遵照标准预防原则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高危环境下的自我防护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 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所有操作 后应由操作者自己处理残局,避免意外刺伤的发生。源自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的注意事项
紫外线照射消毒时不得将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室内不 宜留人,开紫外线灯时避免双眼直视灯管,应戴防护镜和穿 防护服以防结膜炎和皮肤红斑的发生。
戴 手 套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 上; 一副手套只能使用一次,一副手套也不能用于不同的患者, 操作中如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
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血液、处理污物等操作时应戴手套。
其他防护工具的使用
高危环境下的自我防护
1、对病区空气污染的自身防护:戴好口罩,须注意的是 正确使用口罩。 2、对接触性细菌传染的防护:了解洗手指征,掌握洗手 的规范方法。 3、对血液、体液传染的防护:切记,只需 0.004毫升带 乙肝病毒的血液就足以致感染。因此在操作中应牢固树主 自我保护意识。 4、长时间在紫外线照射的环境下工作,更需要注意保护 眼睛。 5、注意饮食结构,保持乐观情绪,加强锻炼,增强自身 抵抗力,并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各种疫苗。
手术过程中传递刀、缝针时放慢速度,或将手术刀放在变盘 中传递,避免手-手直接接触。不可直接用手装卸刀片、弯 曲或折断针头。 清洗、消毒器械时,锐利器械单独放置,打包时器械尖锐端 使用安全套,避免刺伤。
长期站立会引起静脉曲张,可穿大隐静脉弹力袜,适当的 压迫下肢血运以减少发生率。也可在休息时抬高下肢,促进 血液循环。
长期的三班倒造成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加重,角色及 生物钟紊乱。

1978年9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颁布实施,
本条例规定管理的急性传染病分为甲乙两类25种传染病。 1989年2月2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 会议对该法完成修订。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十七号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 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
麻醉废气
长期接触微量的麻醉废气后,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 组织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健康的浓度,并可 能产生慢性的氧化物中毒和遗传学影响,同时对手术 室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等也产生影响。
化疗药物
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容易受到抗肿瘤药物毒性潜在的职业 危害 一些研究己发现抗癌药物的低浓度接触,可以引起流产 和一些潜在危害 有些资料表明使用抗癌药的护士常出现眩晕、头痛、咳 嗽、恶心、脱发等现象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及 传染病管理制度
柏涌海 主任
长征医院预防保健科
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过程中被其服务 对象的感染性体液、血液、排泄物和飞沫等感染的机率很 大,其职业风险与职业防护问题必须加以充分重视。 为了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 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确保医务人员与患 者的身心健康,注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教育,提高医务人 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 的措施与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因 此,加强职业防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敏反应
生殖系统毒性
骨髓抑制
二、我院职业暴露现状(2010年至今)
感染性职业暴露
放射性职业暴露 化学性职业暴露 其他职业暴露
暴露的种类
例数
肝炎暴露 梅毒暴露 未知暴露 正常暴露
96 6 24 16
其中针刺伤114例,锐器伤10例,血源性暴露18例
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职业暴露以及其他职业暴露未发生
重视程度不够
违规操作 注意力不集中
工作经验不足
医生误伤 有防护用品但不用 „„

常用的防护用品





口罩 帽子 面罩 手套 鞋套 护目镜 N95口罩 隔离衣 铅衣、铅帽 防护服
口罩的正确戴法
1、将口罩戴上,金属软条应该向上; 2、将金属软条向内按压至该部分压成鼻梁形状; 3、完成时,口罩必须覆盖鼻至下巴,紧贴面部。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病人使用的一种预防,将病人 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均视为具有
传染性,在接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或伤口必须 戴上手套 若有可能会溅出血液、体液必须戴上口罩、眼罩及穿 上防护衣 小心处理废弃的针头及利器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或伤口,或 除下手套 后应立即洗手 正确穿脱隔离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