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

中国某某某某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姓名: 0000000000班级、学号: 00000000系 (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经济信息管理指导教师: 00000000开题时间: 2009-06-20完成时间: 2008-11-122008 年 11 月 12 日目录课题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0000000000中文摘要: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以来我国关注的重点。

本文首先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开始分析,然后总结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

城乡差距何以形成?主要是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

农民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势必要分析解决差距的对策。

文中分别从教育、社会保障、户籍土地制度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等方面全面深入分析总结,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教育;二原经济0. 引言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趋势持续上涨,情况很不乐观。

因此势必要对此进行探讨分析,找出原因。

国家一直密切关注城乡发展问题,各个方面的政策都予以实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政策实施方面落实不到位,农民问题任然是国家密切关注的热点。

农村教育,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问题制约着农村的发展,是拉大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

本文试从这些方面深入分析,探讨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9529.9 亿元,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增长了81.5 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大幅提升,1978 年为381 元,2007年为18934元。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城乡差距也随之不断的扩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

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5: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6: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 年达到3.11:1,2003 年扩大到3.23:1,而200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之比继续扩大为3.33:1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6:1。

2.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2.1 二元经济体制的制约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并巩固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

当时我国有两个社会:一个是市民的社会,他们住在城市里,城市办工业;一个是农民的社会,他们住在农村,农村搞农业。

这两大社会内同质性很高而彼此异质性很大,边界明确、互相封闭。

从商品市场看,农民由于组织化程度低,一般只能进入城市集贸市场进行零星的、小规模的现货交易,基本上没有进入批发市场,更难以参与大宗远期合约和期货交易,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批发贸易基本仍由国有流通企业垄断经营。

从要素市场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因农业平均利润率偏低和受利益驱动,主要面向城市经济,城市相对充裕的资金没有进入农村,农民参与进入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条件和渠道都十分有限;农村土地转化为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还不能直接市场化,必须通过国家征用转化为国有土地后才能进入市场,一级市场由国家控制,二级市场农民很难进入,农民在土地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分享农地向非农地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巨额增值收益。

计划经济时期集中农村资源推进城市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实行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农民难以分享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收益;乡镇企业在管理体制上独立于行业管理之外,既无所不包,又自成体系;农村“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并行发展和过度竞争,使得农村工业在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后,发展空间受到明显制约,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农民分享工业化的成果。

为了维持资本密集型城市大工业的发展,国家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中投向城市,同时依靠农业积累支持城市工业发展。

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效益驱动下,向城市转移和集聚;另一方面,国家在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上,继续向城市倾斜,农村却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我积累,如“三统筹、五提留”,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由此带来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

2.2 “剪刀差”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农民所拥有的要素无外乎就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和所承包的土地,农民的收入以出卖农产品和打工获得工资来实现,农民收入过低正是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这些要素价格过低所导致的,这归结为剪刀差。

所谓的“剪刀差”就是指农产品价格相对工业产品的比价偏低。

农产品因国家实行统一定价收购的政策,农产品的价格压的很低,相对而言,工业品的价格较高,工农产品比价差别大,这种价格上的差别一方面使农民收入始终保持在低水平上;另一方面,工业部门获得廉价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便使工业部门获得财富并以资本积累的形式储存在城市中,通过这种无形的“剪刀差”使农业资金财富大量源源不断地流入工业部门。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的“剪刀差”是通过工农业产品比价差来剥夺农民财富的话,那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剪刀差”就是通过压低农村生产资料的价格(主要是土地)和农民工劳动力的价格(即农民工工资)来获取城市发展的资本。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所出现的“民工荒”其实质就是民工工资太低。

民工工资几年来基本上没什么涨,但他们消费的商品物价指数却在不断的涨,近年虽然统计局报告的全国物价指数较低,但这是由汽车,家电等高档工业品价格下降快的原因造成的,而这些商品不在民工的消费范围之内,对于民工来说,其主要消费的是有关吃住行等方面商品,而这些商品价格大多却是上升比较大的,如果单单统计“民工消费品价格指数”肯定是相当大的,这种低工资消费高的现象不得不使民工重新考虑自己的收益和成本。

况且民工在外剧烈感受“邻居效应”的刺激,民工在城市生活处于社会的最下层,与周围人贫富差距较大,这样会感到剧烈的贫富差距刺激,而民工回到农村,因为周围人都生活在一个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局部范围内,无太多的外在贫富刺激,这就造成了大量农民工宁愿在家务农或在乡镇企业享受相对较低的工资,也不愿出门打工,所谓的“民工荒”现象就形成了。

2.3 财政资金投入方面的因素这几年,中央和地方都增加了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但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国家财政每年增收的规模相比,农业农村投入还是偏低的。

而且,在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中,包括大江大河治理和重大生态建设等关系全局、并非农业单独受益的投入。

即使考虑到用于农村教育、卫生、道路等方面的支出,国家财政专用于农村的支出比重与农村人口比重相比也很不相称,农民享有的公共服务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仍在持续扩大。

例如在信贷方面,银行给农民的信贷资金极少,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锡文感叹,现行的担保法规定,土地不能当作抵押品,农民房屋没有房产证也无法作为抵押品,农民唯有的两件“值钱”的东西均排除在抵押品的范围之外,银行叫喊农民无抵押品不能信贷这到底又能怪谁?现实情况是农民不但不容易得到信贷,相反,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却不断的从农村吸取农民的目投资的贷款,成为“从农村向城市抽水的工具”。

2.4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我国城乡间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不均衡性十分突出,直接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主要表现在:接受不同层次教育的比例失调。

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3/4分布在农村。

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

在过去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实行城乡差别政策和城乡分别管理,客观上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造成教育资源分配在城乡间的不公:城市多数学校校舍较好、设备较全、由公共财政出资修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较高;而农村中小学校危房不少、教学设备缺乏,多为农民集资修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城市学生除接受普通教育外,有些还可以选择“外语学校”、“艺校”、“体校”等专业特色教育,而农村学生仅限于接受普通的义务教育。

由于城乡父母自身特点的不同和城乡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城乡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

与农村青少年的父母相比,城市青少年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更全面、自觉和科学,其精力和物质的投入也更大。

在当前,教育不公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投入,而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是,那些文化教育落后的地方往往都是经济落后的地方,亟待文化哺育的农户往往都是贫穷困难的农户,教育的高收费影响到农民子弟家庭的生存状况,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来说主要还是处于一种自发的或自然而然的状态,有时更多地考虑经济因素。

因此农村失学、辍学的比率高于城市。

从而城乡差距由此加大。

2.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

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覆盖面还太小,并且主要限于经济较发达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和落后贫困地区约7亿农业人口依然处于医疗无保障的境地。

农民因长期过度劳累,日晒雨淋,缺少劳动保护,往往落下一身疾病。

但在医疗费用日益高昂的情况下,相当多的农民无钱治病,有病难医,不少农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低,覆盖面不高。

我国养老保障是“多缴多得”,根据农民实际经济负担能力显然是不可行的。

农民渴望政府为他们解决养老问题,但由于生活环境的封闭保守,加之长久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绝大多数农民的养老观念还停留在“养儿防老”层次,使保障功能日渐退化。

一直以来,非农非城的身份使农民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些群体大多受雇于个体私营企业、包工头或三资企业,他们所从事的绝大部分是苦、脏、累、险和有毒有害的工作、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劳动条件相当恶劣,经常遭受工伤,疾病的困扰,却常常缺乏劳动合同的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