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安全文化与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及其工作经验良好实践

核安全文化与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及其工作经验良好实践

核安全文化与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及其工作经验良好实践摘要:在核能领域的日常工作中,安全文化和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保障日常的生产安全,同时也能够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基于此对核安全文化和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过程做了系统回顾,对核能与核技术应用的质量保证体系,核安全文化与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以及工作经验和良好实践等内容展开论述,对核安全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现阶段国内核安全文化与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以促进未来的核能领域日常工作的人文关怀的提升,加强文化建设和质量管理,以促进工作的高效安全的进展。

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对未来核安全文化与质量管理的优化建设以及日常工作的质量保障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核安全;企业文化;质量管理;工作经验;实践核安全是核能领域工作的基础性保障。

核安全保护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要求也是管理层次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要求。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1986年首次提出“安全文化”既念,我国在引入这一概念之后,在核工业界以及其他行内都都引起了普遍关注,使得安全文化的理念构建成为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在持续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在核能领域的监管工作中,核安全文化理念有着重要意义,为我国核安全监管事业的发展引入了新活力和新思想。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基于核安全文化的核能质量保障和工作实践仍有很多问题需要优化改善,以利于更好地建设核安全文化,高效地做好核安全监管工作[1]。

1 核能与核技术应用质量保证1.1 核能与核技术概况核能与核技术是继天然放射性和铀裂变现象的发现及加速器和反应堆的发明与建造成功,以核物理、核化学、核辐射探测学等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并结合核电子学、核探测器、核分析技术、加速器及反应堆等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高新技术.它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增值和经济效益之高、产生的影响之大,都是人们所预料不到的.核能与核技术主要包括反应堆技术、加速器技术、同位素制备技术、核辐射探测技术、核分析技术、核成象技术、核军事技术、电离辐射计量技术、辐射防护技术和应用核技术等.其中应用核技术又包括同位素示踪技术、辐射加工技术、辐射改性技术、同位素仪器仪表、核医学、核农业等.可以说,“核”与“核辐射”基本上囊括了该学科的全部内容[2]。

核能与核技术目前正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基础核技术与核军事技术已趋于成熟,形成产业,并且具有相当可观的产值.而其它方面尚有大量的新领域正待开发,世界各国投入的研究费用有增无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明显.一些核科学家认为,目前核技术应用的开发仅为其最大技术潜力的30-40%,核能与核技术强大的技术优势决定了其强有力的生命力,是其它技术无法取代的.它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间题[3],如能源、环境、资源、人口和粮食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传统行业的改造和促进新技木革命的到来将产生深远影响。

1.2 核能与核技术的质量管理“通过保证设备、程序、人和管理体系的质量来保证核安全”是核能核技术质量管理的实质。

在核电站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中,设备、程序的可靠性是核安全的保证,而设备、程序的可靠性正是来源于其质量;在上述活动中,人为因素的失误是对核安全的威胁之一,由技能、经验和意识所构成“人”的质量,是减少直至杜绝人为因素的失误的必需保障;作为指挥和控制核电站相关活动的核质保管理体系,综合了设备、程序和人等众多因素,其质量(包括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更是核安全必不可少的保证[4]。

在ISO 9001标准中,"6.3基础设施”是对包括“设备”在内的基础设施的控制要求,"4.2.2质量手册”、"4.2.3文件控制”和“4.2.4记录控制”是对包括作业程序(指导书)在内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记录的控制要求,"6.2人力资源”是对“人”因素控制的要求,"4质量管理体系”是对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保持的要求。

可见,ISO 9001标准也是通过控制设备、程序、人和体系的质量,来确保产品的质量,使顾客满意。

而ISO 9004标准更加是扩一展至控制更广范围的因素来确保产品的质量,使顾客满意的同时,提高组织自身的质量和能力。

所以,提高设备、程序、人和管理体系的质量,是确保产品质量,使顾客满意的必要措施。

2核安全文化与质量管理2.1核安全文化的组成对质量文化建立的启发核安全文化主要由个人在体系里的工作表现、管理活动与组织政策所确定的安全体系这两个方面组成。

所谓“个人在体系中的工作表现”,是要求组织中的的各级人员都要把“响应核安全体系并能从中受益”这一观念树立起来,而且在工作中能做到对这一观念的贯彻;所谓“管理活动和组织政策所确定的安全体系”,是利用管理活动将组织确定的方针与目标变为现实,同时对组织中各级管理层的责任和必要的体系进行明确并落,为的是核安全的保证。

核安全文化既是体制问题,又是态度问题,不仅与个人有关系,还和组织有关,同时也关系着用恰当的行动和理解对所有核安全事项进行处理的要求。

与核安全文化相关联的除了个人的态度,还有组织的风格和思维习惯。

INSAC指出,一些无形的特性:组织的氛围、个人的态度和思维习惯可以通过有形的方式得以表现,对其核心要求是利用各种方法,能够将无形的内涵通过有形的方式得到检验。

同样,质量管理中的组织,如果期望形成健康的有质量的文化,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第一,员工具备良好质量行为,第二,组织中质量过程所构成的质量管理体系、正确的质量方针与目标。

因此,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第一步需要把正确的质目标与方针建立起来,同时确定并建立所需要的质量过程[5],引导并培养员工树立“起良好的质量行为能够使自己受益”这一观念;同时,为了保持其能够相互适应,质量管理体系应对思维习惯、员工的态度以及组织的风格加以考虑。

2.2由核安全文化的要求引伸到质量管理核安全文化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对别的好的实践原封不动的利用和机械式的去执行已经完善的程序,还要实现正确履行核安全的重要职责。

据上述要求,以下五个要求是要求组织和员工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充分的思考;准确的判断;警觉性;全面的知识。

然而,质量管理中对核安全文化的要求可以引伸为:不能满足于只是机械地照搬有效质量管理经验和执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必须能够保证所有产品的质量、提升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同时增强组织自身的能力。

可以说,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不仅要知道它本来如何,更要知道它这样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正确的履行重要质量职能,避免应付和机械的实施[6]。

3 工作实践要求3.1 总的要求首先要做到以充分交流创造相互了解的工作氛围。

保持与同事、主管或经理间精确与频繁的交流;工作过程尤其是在与核安全相关的工作中,发现潜在问题时,及时通知同事、主管或经理;采用有效的团队工作技巧。

其次要做到提前干预失效状态。

自我检查;检查他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工作;期望成功但要有提前于预失效的准备;以主人翁精神工作;用必要的时间正确地完成任务。

再次要做到确认纵深防御屏障的完整性。

以谨慎的态度采用已生效的规程;仔细询问和了解工作时可能造成安全系统降级或失效的危险;密切监视影响核安全的各种参数;出现异常或非期望的状态时,停下工作,寻求帮助。

最后还要持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能力。

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坚持“知本主义”,不断提升自己自我价值;善于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不断拓广知识面,使自己成为复合型知识人才。

3.2 具体要求首先是安全、质量意识正确理解并贯彻“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核安全始终占据优先地位,必要时,可牺牲经济利益;认识到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是一道安全屏障,并贯彻到工作中;严格遵守技术规范的要求;任何工作开始前,首先想到的是该工作是否影响安全,凡事留足安全裕量;重大活动有安全/质量计划,工作开始前,做好充分的风险分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以“零缺陷”观念工作[7]。

其次是职业道德作为员工,在工作中必须做到:理解工作程序、规程;遵守书面规程;追求纪律性、时间性、条理性;随时准备面临任何异常事件,对意外情况保持警惕;若有异常,立即停下来,花时间进行思考;若有需要,请求援助;每一步都谨慎从事;不贪图省事,不走捷径。

在工作中,每一位员工都必须养成以下良好的互相交流的工作习惯:从他人处获取信息;向他人提供信息;作业完成后立即报告结果;探测并报告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正确填写工作日志和工作单;为了改进安全,不断提出新的动议。

结语通过上文的论述对核安全文化与质量管理理论研究好工作经验以及良好实践等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核安全是核能领域工作的基础性保障。

核安全保护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要求也是管理层次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要求。

对核安全文化和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过程做了系统回顾,对核能与核技术应用的质量保证体系,核安全文化与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以及工作经验和良好实践等内容展开论述,对核安全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现阶段国内核安全文化与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以促进未来的核能领域日常工作的人文关怀的提升,加强文化建设和质量管理,以促进工作的高效安全的进展。

参考文献[1]柴建设.核安个义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2]涛陆,道纲,李悠然.核安全文化与中国核电发展[J].现代电力,2006.23(5):16.[3]苏云,苏圣兵,杨燕华,等.安个文化的内涵辨析[C]//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学会理事会换届暨'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南宁,2012 ; 42.[4]CLENDON A I,STANTOR N .A. Perspectives en safety culture.[J].Safety Science,2013(1):13.[5]柴建设.企业安个文化与企业竞争力[J].现代职业安全,2013,2(8):17.[6]李干杰.周士荣.中国核电安全性语核安全监管策略[J].2006,23(5):11[7]王争亚,黄原.建设和弘扬光进的核安个文化[N].中国环境报,2012-07-0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