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节 卵泡的发育过程和性激素的分泌
第一节 卵泡的发育过程和性激素的分泌
(4)小结:卵巢产生的 E 以 E2 为主,血中 E195%来自雄烯二酮外周转化;只有 排卵方能合成并分泌 P 入血;E、P 均随卵泡周期性变化而波动,T 则无波动;
E2 是主要活性 E,E3 为 E1、E2 的代谢产物,孕二醇则为 P 的代谢产物;全部性 激素均在肝脏代谢。
第一节 卵泡的发育过程和性激素的分泌
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1、卵泡的发育和成熟
(1)始基卵泡 Primary follicle: 新生儿期 20~30 万个 , 卵母细胞外围一层梭形细胞组成。 (2)生长卵泡 Growing follicle: 梭形外围细胞→柱状颗粒细胞(由单层→多层)→颗粒细胞间出现液腔。 (3)成熟卵泡 Mature follicle: 成熟卵泡结构:由外→内依次为卵泡外膜细胞→卵泡内膜细胞→颗粒细胞 →卵泡腔→卵丘→放射冠(卵丘颗粒细胞)→透明带→卵细胞。 2、排卵 Ovulation (1) 卵泡梭形向皮质移动; (2) 卵泡液量↑→张力↑; (3) 分解酶↑:蛋白溶解酶、淀粉酶、胶原蛋白溶解酶: (4) LH→PGF2∂↑→卵泡进一步向皮质迁移卵泡破裂 (5) 排卵后破口纤维愈合(先血栓、后 CT 愈合) (6) 排卵时间——下次月经来潮前 14 日左右。 3、黄体形成 (1) 卵泡内膜血管血液经破口流入囊腔→血体→黄体(corpus lutein) (2) 受 LH 作用→颗粒细胞肥大变黄(内含黄色颗粒)→颗粒黄体细胞 (3) 颗粒——卵泡内膜 间的基底膜发生去聚合作用→卵泡膜的 CT 和血 管长入黄体中心→花瓣状黄体→卵泡膜黄体细胞 (4) 黄体寿命 12~16 日 未孕→10d 开始萎缩,黄色黄体 14d 开始变成白色,10 周内细胞完全消失, 由 CT 取代→白体(corpus albicans) 4、卵细胞的发育 排卵前 35~45hrs 完成第 І 次减数分裂(由初次卵母细胞 2n→次级卵细胞 n); 精子进入透明带(受精时)后完成第Ⅱ次减数分裂。 二、卵巢性激素的分泌 1、 合成性激素的种类 Estrogen、Progesterone、Testosterone 均属甾体类激素,其共同核心为环戊 烷多氢菲(3 个苯环+1 个戊环)。 2、合成过程
胆固醇(27c)
△5
羟化、裂解酶
△4
17а-羟孕烯醇酮 17а-羟 孕烯醇酮(21C) 脱氢酶 孕酮(21C)
化酶
异构酶
裂解酶
17а—羟化酶
脱氢表雄酮 脱氢酶 异构酶
雄烯二酮
裂解酶 17а—羟孕酮
脱氢酶
睾酮(19C) 芳香化酶↓
芳 香 化 酶
雌二醇(18c)
脱氢酶
雌酮
(1)排卵前: 生长卵泡+成熟卵泡内的 卵泡内膜细胞合成 P、T、E 可合成到底→故血 E↑
颗粒细胞 缺乏 血管及 17а—羟化酶
故排卵前血内无 P 血 E 随卵泡发育
不能直接合成 E
而↑,且以△5 为主。
富含芳香化酶→E↑(间接合成)
(2)排卵后:
卵泡内膜血管长入黄体内,颗粒黄体细胞可直接摄取胆固醇以△4 合成 P 并
分泌入血,同时继续与泡膜黄体细胞协同合成 E,故血 E+P↑。 (3)卵巢合成的雄激素以雄烯二酮为主, 除泡膜细胞合成外,卵巢髓质 CT 如 卵巢门细胞亦可少量合成,但均无周期性变化,除非伴有卵巢间质增生(如 PCOS)及发生卵巢门细胞瘤时,可致女性体内 T 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