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艺术在国外的发展 论文

新媒体艺术在国外的发展 论文

新媒体艺术在国外的发展
蒋颖超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新技术;发展趋势
摘要: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一种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中的艺术类型。

它颠覆了传统美学概念及体系,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艺术审美的认识,是全新的视觉体验。

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概况
新媒体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

随着电视机在美国的普及,美国艺术家最先使用便携式摄像机拍摄艺术作品。

由于当时使用的是模拟信号的摄像机和录像带,所以这种艺术最初也被称为录像艺术。

录像艺术可以说是新媒体艺术形成的真正标志。

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的许多大众电视台纷纷设立实验电视节目,尝试接纳这些实验性的艺术作品。

这一举措为新技术与艺术思潮的融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

其中较著名的有波士顿的WGBH电视台,旧金山的OQED电视台,麻省理工学院的尖端视觉研究中心(WⅣS),美国国家艺术基金(NEA)资助的全国实验电视中心(NCET)等。

这些实验电视中心不仅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最新的技术设备,而且可以为他们与技术人员直接交流合作提供便利,从而刺激了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促成了许多耳目一新的电子视觉语言成熟起来。

如1973年,录像艺术家白南准和电子工程师舒亚·阿贝共同研制了用于图像处理和着色的合成器,使其跻身于第一批新技术发明者的行列。

到了
20世纪70年代末,许多非赢利性的媒体艺术中心开始得到赞助,它们的发展使得艺术家更频繁的接触到数字化技术。

尽管在这些媒体艺术中心里创作的录像作品不是以在电视网中播放为主,而主要是在博物馆和画廊展出,但它促使艺术家开始思考如何将电子媒介体与传统视觉艺术相结合,从而促成了录像装置艺术的成熟。

20世纪80年代,录像艺术挟新技术之威,开始在各种国际大展上出尽风头,并逐渐成为与架上艺术、雕塑并驾齐驱的主要艺术形式。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投影技术的发明和普及,新媒体艺术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飞跃。

这尤其表现在计算机图像、影音编辑和游戏互动技术方面,前者如三维虚拟、计算机动画、图片修改等,后者如数字编辑、影音互动和感应、游戏程序等。

当录像艺术的传统技术被数字技术替代后,艺术家开始普遍采用数字摄像机、数字编辑、DVD光盘刻录和投影仪播放技术。

在播放技术方面,投影仪、电脑程控、DVD光盘被大量用于新媒体艺术的播放。

目前,运用电脑和媒体新科技进行创作的新媒体艺术越来越普遍,在国际艺坛上也日益得到首肯。

二、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及类型
关于新媒体艺术,目前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概念。

当前所使用的新媒体艺术一词,大多是以马克·崔波(Mark Tribe)的界定为基准,他在1996年将新媒体艺术定义为光盘(CD—ROM)、网络艺术(Net Art)、数字录像艺术(Digital Video)、网络广播(Net Radio)等艺术作品的统称。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则提出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

[1]180而清华大学的鲁晓波教授对新媒体艺术的定义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依托,以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为载体,具有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的一种艺术,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强调观念性、艺术性、思想性
的探索。

除了上述几种解释之外,苏珊·阿里特(Susan Acret)认为新媒体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其主要特征是先进的技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使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及视频技术创造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和行为。

新媒体艺术的类型划分也与它的概念一样,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早期新媒体艺术包括录像艺术和录像装置艺术。

伴随新媒体技术、网络科技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艺术添加了新的艺术类型即实验动画、多媒体互动、数字录像、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电脑动画等。

目前,一种被称为是“湿媒体”的新媒体艺术又异军突起,它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技和生命系统相关的“湿性”生物学相结合的产物。

可见,对新科技的认识和采用可以不断的更新新媒体艺术的内涵与类型。

三、新媒体艺术特征
使用信息技术制作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今天,新媒体艺术依托新技术的强大威力。

以传统媒体无法抗衡的互动性、综合性和强烈的现场感,已经成为了与架上艺术、.装置艺术并驾齐驱的主要观念艺术媒体。

相对于传统艺术而言,新媒体艺术可以让作品与更多的观众进行直接交流。

因此,新媒体艺术家罗伊·阿斯科特(Roy Aseott)认为: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是连结性与互动性。

交互性作为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基于信息科技与艺术的整合之上的。

随着Internet和其他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媒介的发展,单向交流的垄断已经被打破,互动正成为一种趋势。

作为艺术作品,它的交互性可以用来描述两种互不关联的特性。

一方面,它表明艺术作品的观赏者可以控制自己采用何种顺序来进入某个艺术作品;
另一方面,这一概念也可用来描述在艺术作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日益增长的交互性关系,它与反馈相关。

一般来说,新媒体艺术“交互”的范围和程序都强于传统艺术载体,新媒体艺术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能力来改变艺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四、新媒体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区别
“艺术”一词,原指“技术”。

然而,今天大多数人却认为它代表的是一种与“科学”或“技术”相反的人类创造成果。

这是对“艺术”的一种误读。

查阅任何一部现代英语辞典,“艺术”一词的第一意义是“科学或知识”的形式,第二意义是“达到某种目的之系列手段与程序”。

由此可见,现在人们普遍认可的包含美的观念的“艺术”并不是“艺术”的第一解释。

新媒体艺术最初是以前卫艺术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

新媒体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不再是使用画笔而是借助数字摄像、电影胶片、电视播放、计算机动画、电子游戏程序等众多新科技的力量来完成作品。

在媒介技术和影像文本上,它多是以一种实验影像短片或者观念艺术短片的形态出现;在形式上,它主要体现为一种现场的多媒体和装置环境结合的布置[2]10对许多新媒体艺术家来说“怎么创造”比“创造什么”更有意义。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虽然新媒体艺术的属性与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电子游戏,MTV短片等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艺术,而是将两者进行不断地融合,从而导致了两种趋势的产生:一是几种传统艺术之间借助新技术进行融合;二是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进行融合。

例如,工艺美术由于应用上的需求将新技术引入到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流程之中,电脑刺绣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同时,受到传统艺术影响的新媒体艺术家们,在思考新艺术
的可能性时,自然而然地会使用新技术,这对传统艺术延展和衍生都是极大的推动。

五、新媒体艺术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在当代艺术多元化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不仅将科学与艺术联系了起来,而且也在艺术的传统和未来之间架起了桥梁。

它在融合传统表现方式的基础上加入了电子世界的独特语言,并在现实的发展中改变着现实。

新媒体艺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首先是作用于艺术实践的过程和程序,进而是对创作方式和艺术观念的重构,在表达上,则是由计算机带来新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

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代言,充分体现了现代的特点即信息密集、时空缩略、群体作用增强。

在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想象力和思想性的因素是决定作品品质最重要的因素[3]5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它的社会功能日渐强大。

它似乎已不仅仅只是一门艺术,而逐渐成为一个联系人与信息世界的中介,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界面,人们通过与它的交流来学习和把握这个世界。

在传播手段越来越发达的未来,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将会越来越紧密,未来的艺术将会更加关注文化,关注交流。

与此同时,新媒体艺术也将担负起连接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功能,形成二者之间强大的接触界面。

它将使我们每一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生活中接触它、感知它、品味它,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判断和行动。

新媒体艺术正是通过这种纽带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推动了艺术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并促使艺术走向大众,走向更为广阔的境地。

新媒体艺术随着时代发展正逐渐成为艺术的主流形式之一。

近十几年来,它一直活跃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大部分当代艺术展和国际双年展也都是以展示新媒体艺术作品为主,展厅里到处可见投影仪
和电视屏幕。

例如2004年的上海双年展就被冠以“影像生存”的主题,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媒体艺术大展。

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受到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势在必行,它必将会成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艺术之一。

参考文献:
[1] 马凌燕.论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异同[J].湖北社会科学,2007,(2):180.
[2] 朱其.二十世纪后期以来新媒介艺术[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5,(3):10
[3] 张燕翎.新媒体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