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

简述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简述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专业:汉语言文学艺术年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07年10月29日目录引言-—-—-—-—-—-—-—-—-—-—-—―――-(1)一、激烈的内心冲突――――――――――――――――――-(1)(一)理想与现实的自相矛盾―――――――――――――――(1)(二)沉闷、忧郁的特征――――――――――――――――――()(三)精神危机与行为上的迟疑、延宕―――――――――――-()二、外界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一)身不由己的行动―――――――――――――――――――()(二)谨慎思考与不知所措的内心相交织三、对女性的误解―――――――――――――――――――――()四、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结论――――――――――――――――――――――――――()注释――――――――――――――――――――――――――()参考文献――――――――――――――――――――――――()[内容摘要]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焦点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

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

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 be, or not to be ”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

综观他的一生经历,其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激烈的内心冲突;外界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对女性的误解;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

本文依照这一思路,对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做一详细分析。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人物形象,简析简述哈姆莱特人物形象作者 ***引言《哈姆莱特》是四百多年前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坛上掀起的传世剧作。

俄国批评家林斯基称莎士比亚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这位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优美丰富的语言、高超娴熟的艺术技巧,征服了当时和后世的众多读者。

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无疑是世人所关注的焦点。

从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经过理想与现实的颠覆,再到一个平凡臣民的情节变化。

他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造成悲剧的焦点什么?本论文对此作一简要的论述:一、哈姆莱特的本身性格哈姆莱特的性格究竟是什么?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一半清醒一半疯,有人说是聪慧,有人说是坚强,还有人说是忧郁,甚至说是软弱,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他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王国未来的君王;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

直到,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系死反常的乱伦事情,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忧郁的一幕出现。

可见他不是天生就忧郁,是理想与现实的颠覆,使他从尊贵王子转变成了凡夫俗子,是报复、还是等待机遇呢?在我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坚强、聪慧的文人主义。

(一)理想与现实的颠覆,在哈姆莱特的一生中充满矛盾,他本来是一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

用他女友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对人报有美好的看法,高呼“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这时的他年青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

可见,哈姆莱特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王子,拥有地位、名份、权利和爱情……是父母的骄傲和未来的王位继承人,摆在他面前的是鲜花着锦的前程和命运。

这其实是每个人的理想与渴望,更是哈姆莱特的渴望,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

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

这种“阴森”突如其来,触目惊心,矛盾从而开始。

那么他的理想转为现实的直接动因是什么呢?老国王之死,标志着哈姆莱特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逆转。

悲剧也从而上演了他以后的生活。

父亲的死,使他陷入悲痛之中,失去了早先的欢乐。

紧接着是母亲的迅速改嫁,自己的叔父转眼成了继父,王位被剥夺等一系列的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哈姆莱特以沉重的打击。

他用一身“墨黑的外套”抵抗着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也包裹着他此刻痛苦而流离失所的内心。

作为儿子,哈姆莱特丧失了原有的人伦秩序,家的存在随着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改嫁而瓦解。

他的母亲不仅无法帮助他进行自我身份的认证,还突然间远离和抛弃了他。

而作为王子,哈姆莱特理所当然的继承权也遭到了剥夺,新国王克劳狄斯以堂皇的言辞对王位世袭进行了质疑,现实的篡改意味着对于哈姆莱特以前所拥有的一切权利的剥夺。

作为爱人,哈姆莱特怀疑奥菲利娅爱情的纯洁性,认为她是奸王派来的暗探,于是就绝然地斩断情丝。

这时的哈姆莱特面临着一切常人都可能要面临的人生困境。

家的解体,母亲的背弃,王位的丧失,爱情的失落。

他不再是以前快乐的王子,而是象凡夫俗子一样背负着难以言说的各种人生苦恼。

回顾后目睹的各种丑恶现象使他认识到现实并不如想象那样美好,坚贞的爱情、忠诚的友谊、和谐的社会关系,这些曾被视为珍宝的生活理想,如今都已化为泡影。

年轻的哈姆莱特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沉思着亲缘的关系,沉思着被否定的亲情,沉思着被篡夺的王位,沉思着被轻蔑的爱情。

这一系列的沉思始终伴随着哈姆莱特走向未来的成长旅途之中,促使他变得忧郁和怀疑。

当哈姆莱特从父亲的亡魂那里得知整个事件的真相时,更加深了他心中的疑惑,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复仇之路。

哈姆莱特命运的悲剧性逆转不仅使他看清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且还进一步看清了把罪恶掩盖起来的伪善。

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

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 To be, or not to be ”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

他又一次完成了由高高在上的尊贵王子向凡夫俗子的转变,开始了严肃、忧郁的沉思。

(二)沉闷、忧郁的个性特征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求学时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父亲的不明猝死,母后的迅速改嫁,叔叔的篡位这三道冲击波,使一向无忧无虑的哈姆莱特变得忧郁、沉思起来。

然而,忧郁、沉思并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

从表层上看哈姆莱特的忧郁来自父亲的死亡,来自母亲的背弃,来自爱情的失落。

他从威登堡匆匆返回丹麦为父奔丧,流露忧伤的情绪是人之常情。

儿子哀悼父亲的死亡,以至于产生郁结情绪,谁也不会惊异。

也正体现了他作为凡夫俗子的一面,具有常人的正常情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忧伤之情会逐渐淡化。

然而,哈姆莱特却并没有从忧伤中解脱出来。

其母亲乔特鲁特认为活着的人都要死去,从生活踏入永久的安宁,她要求哈姆莱特把“高贵的父亲”的死当做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抛开“阴郁的神气”。

其叔父克劳狄斯却先从表面上肯定王子的“孝思不匮”是“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随后认为哈姆莱特“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要求哈姆莱特承认既在事实。

而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是由于向他女儿奥菲利娅求爱遭到拒绝。

因此,他们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来自于父亲的死亡,爱情的失落。

然而,哈姆莱特之所以忧郁不仅是因为克劳狄斯杀兄霸嫂、篡夺王位,而是他目光尖锐,从个别人的罪恶中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罪恶。

他看到宫廷腐化堕落,阴谋重重,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腾沸,社会动荡不安,邻邦挪威蠢蠢欲动。

原先代表他高贵出生的丹麦王室,现在却成了“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在哈姆莱特看来,克劳狄斯的罪行只是世界上存在的全部罪恶中的一桩,问题在于整个时代颠倒混乱,与理想相背,“原以为美好的大自然,只是一片荒岬,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

原来理想的天神一般的人类,现在看来,不过是泥土塑成的生命。

”所以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为父报仇,杀死一个奸王那么简单,而是要负起重振王子的责任,要把个人复仇同改造社会结合起来。

(三)精神危机与行为上的迟疑、延宕。

哈姆莱特确定了为父复仇的使命,却又找不到恰当的方式,他期望改变现状,却又力不从心。

为父复仇容易,重整王国却困难重重,哈姆莱特变得越来越忧郁,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之中。

他对生命意义的思索“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充分体现了他的内心沉思的思考:是干还是不干?哈姆莱特看出了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他的内心矛盾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冲突着。

并且,这时哈姆莱特不只是考虑自身的生存与毁灭,而是联想到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生存与毁灭,哈姆莱特超越了凡夫俗子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而是作为乾坤王子的思想而存在。

这是他全部行动的关键,包括迟疑与延宕原因。

为父复仇与重整乾坤相结合,在复仇上,他有行动且有一个伟大的目标,但在这个伟大的目标前,他想行动但不知如何行动。

这就是外力推动下的力不存心,身不由已。

二、外界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一)身不由已的行动现实要求哈姆莱特的是行动,但他却迟疑不决。

从哈姆莱特的忧郁沉思性格我们可以找出他延拖复仇行动的理由。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他父亲的亡魂那里找到答案。

哈姆莱特的主动行动很少,多半是受到父亲鬼魂的启发和驱使。

两方面的原因,可以看出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是身不由己的。

在哈姆莱特反复探索的过程中,他愈加感到现实的丑恶,理想的幻灭,从而否定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他感叹“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许多是多么的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从而陷入悲观厌世,郁郁寡欢的境地,导致哈姆莱特在行动之时踌躇不决,进退维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