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研究领域中案例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中国城市研究领域中案例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但在部分文献中,多案例研究的案例之间并没 有体现出差异复制或逐项复制的原则,案例选用的 随意性较大,案例与案例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如有 文章探讨城市 空 间 所 具 有 的 时 间 性 特 征[40] 和 资 本 生产空间过程中的负效应问题[41],但所用的多个案 例有随意拼凑之感,文章并没有说明各案例之间的 关联和多案例存在的意义。这种现象在多案例研究 中较为普遍,其中根本的问题仍是缺乏理论意识,继 而导致选择案例的标准不明,最终使得全文分析逻 辑结构松散,论证力度不足。
〔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 2014 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项目。 〔收稿日期〕 2014 - 12 - 10 〔修回日期〕 2015 - 03 - 04
城市科学
·25·
《城市问题》2015 年第 9 期
中国城市研究领域中案例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档案分析法、案例研究、历史分析法、民族志、扎根理 论等研究方法,都是以不同视角探索、描述和解释客 观世界的有益工具。
第三,边缘型研究。边缘型研究并非指研究议 题不重要,而是指研究对象往往是边缘群体或研究 问题往往是边缘现象,现有的资料或文献极少,关注 度有限,只能通过案例研究进行探索性或解释性研 究。围绕黑人族群[23]、中越通婚中的越南女性[24]、 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部门[25 - 27]的空间分布特征及 其形成机制、边缘群体与主流社会之间的空间冲突 等议题的研究探讨即属此类研究。此外,城市规划 中的公共参与问题虽然在学界已成为讨论的热点, 但 相 应 的 实 证 研 究 才 刚 刚 起 步,也 适 用 案 例 研 究[28 - 29]。
早时期 相 当 流 行 的 历 史 和 实 地 研 究 方 法 相 形 失 色[1]。
然而,为了模型而模型化、缺乏理论突破、忽视 人的主 观 能 动 性 等 实 证 主 义 弱 点 也 不 断 显 现[2]。 20 世纪 70 年代地理学的行为革命和八九十年代新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理论流派的兴 起,从根本上对“客观而中立”的研究者立场和“旨 在发现普适性规律”的研究目标发起了强有力的挑 战[3]。事实上,地 理 学 存 在 的 意 义 也 不 全 是“发 现 普适性的规 律 ”,而 是 揭 示 人 和 事 件 与 其 所 根 植 的 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4]; 而城市规划理论也 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的 真谛在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5]。
总第 242 期 〔文章编号〕 1002 - 2031( 2015) 09 - 0025 - 05
城市问题
2015 年第 9 期 〔DOI〕 10. 13239 / j. bjsshkxy. cswt. 150904
中国城市研究领域中案例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张延吉 吴凌燕
〔摘 要〕 以 2000 年以来 8 本国内核心期刊为样本,对其中的质性研究进行了评析。发现既有研究以案例研究为主,
本文以对我国城市研究中既有的质性研究的概 述和评析为基础,旨在厘清质性研究的适用领域,并 通过探讨既有研究的不足明晰该类研究的实施方法 和分析要点,以期在未来的城市研究中促进质性研 究方法的运用,形成与定量研究互补互促的局面。
二 中国城市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概 况
本文选择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代表性期 刊,包括《地 理 学 报》、《地 理 科 学》、《地 理 研 究》、 《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城市规划 学刊》、《城市问题》等 8 本期刊。在 CNKI 数据库 中,选择 2000 - 2014 年,摘要中包含“定 性”、“质 性”或“案例”关键词的文章,共得到 1380 篇。
但是,大部分在摘要中提及案例研究,或者题目 中就包含“……为例”关键词的文献并非质性研究。 所谓的案例是调研或计量分析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范 围,因此不能计为质性研究。通过对 1380 篇论文进 行逐一筛选,最终确定了 78 篇质性研究论文。这一 结果表明,质性研究在城市研究领域仍未成为主流。 从质性研究的方法看,除了 2 篇依靠扎根理论的文 献外[8 - 9],其他多数为案例研究。
中国城市研究领域运用计量方法的热潮肇始于 2000 年前后,并且伴随着统计软件和空间分析软件 的普及而日益受到重视,这对于在总体上认识中国 城市的各类产业和人口等要素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具有重要意义。但片面追求定量分析方法,也导致 了既有研究对微观主体———“人”的忽视,对城市空 间演化机制缺乏深度剖析[7],对中国特色建构理论 缺乏突破。
城市科学
中国城市研究领域中案例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果( 逐项复制) ; 或者在哪些条件下,某一特定的结 果不可能出现或出现其他结果( 差异复制) 。
已有研究通过差异复制的办法选取两个或多个 案例进行分析。如刘宣通过比较两个土地产权结构 不同的城市更新项目在行为与结果等方面的差异, 强调明晰产权在 旧 城 更 新 中 的 重 要 性[37]。 周 向 频 等以形、神两个维度比较成都市的三个历史街区的 开发案例,分析不同开发模式对空间品质和文化遗 产保护的影响[38]。张 朝 枝 通 过 比 较 几 个 衰 退 中 复 苏和并无起色的旅游景区,指出市场潜在需求是影 响旅游地盛衰的根本原因,而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 仅能起到辅助作用[39]。
此外,也 有 部 分 文 献 为 单 案 例 研 究,这 在“文 献—案例—结论”机械式论文中尤为多见。国外单 案例研究的经典文献确不少见( 如格瑞汉姆·亚里 森所著的《决策的本质: 古巴导弹危机的解释》等) , 但对于大部分研究而言,通过逐项复制和差异复制, 多案例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比较结论,有助于扩大 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和适用性,而单案例就不具备 这样的优势。如有学者通过对广州丽江花园小区的 案例研究,发 现 门 禁 社 区 不 会 导 致 区 域 的 邻 里 割 裂[42],但在单案例的论证过程中缺乏对环境条件的 理论抽象和基于理论的案例复制,使得该研究结论 的可推广性受到质疑。
第一,机制型研究。即研究探寻的是机制和原 因型的理论问题( why 型问题) ,比如“为什么产业 集群没有产生产业创新”[11]、“为什么商业区改造收 效甚微”[12]、“为什么风景区开发中的公用地悲剧无 法避免”[13]、“为何形成了职业型的乡村聚居区”[14] 以及居住区 社 会 空 间 的 形 成 机 制[15] 等 问 题。 这 些 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文化、经济、社会、政治因素,只 有通过案例研究的深入剖析,才能更精准地接近事 实,并对既有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
因此,研究者日益认识到实证主义、人本主义、 结构主义三大理论流派,来源于不同的本体论、认识 论和方法论[6],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调查法、实验法、
〔作者简介〕 张延吉( 1989—) ,男,上海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和非正规经济; 吴凌燕 ( 1991—) ,女,福建福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
多为机制型、动态型、边缘型和启示型等类型研究,且普遍存在理论意识不强、案例选择依据不明以及分析严谨性不足等问
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案例研究的科学性,限制了城市研究的深度。
〔关键词〕 案例研究; 城市研究; 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9; TU984
〔文献标识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一 引言
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是城市研究的两个重 要领域,它们都以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前者关注 空间要素本身的组织规律和分布格局,后者关注空 间的人为干预和控制过程,两者分别为认识空间和 改造空间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四,启示型研究。即案例研究起到启示性的 作用,它们或在实际社会中被忽视或具有一定的代 表性。研究者往往通过案例分析以指出实践中的问 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如陈燕萍等通过对深圳市上下
沙村商业运行的案例分析以反思保障房商业配套标 准的误区的研究[30]; 再如邹兵、陈宏军通过深圳一
个法定图则的修改和争议过程探讨了法定图则在体 制机制和技术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思路[31];
早期的城市研究以“白描”为手段,热衷于对资 料的整理和一般性的归纳,研究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较差。伴随着 20 世纪 60 年代的计量革命,实证主 义逐步成为西方城市研究的主流范式,无论是城市 地理还是城市规划学科都日益重视数理统计方法, 强调研究者应在研究中保持中立态度,并且通过建 模推动理论发展,累积理论成果。如同芭比所言,当 时量的研究方法几乎统治了社会科学研究,使得更
再如程诚等以力邦社区的案例阐述了社区在农民工 市民化过程中的 积 极 作 用[32]。 类 似 的 文 献 研 究 还
包括姚凯通过一则规划管理案例探讨政府与市民的 互动体制问题[33]、王兰对芝加哥和上海规划编制体
·26·
城市科学
《城市问题》2015 年第 9 期
系的比较研究[34] 以 及 雷 诚 等 对 城 乡 结 合 部 集 体 所 有土地不同配置类型的比较研究[35]等。
第二,动态型研究。即研究探寻的问题包含在 动态的过程之中( how 型问题) ,比如“弱势群体如 何生产空间”[16]、“如何孕育城市文化创意的空间集 聚”[17]、“城 中 村 改 造 后 如 何 实 现 农 民 的 市 民 化”[18]、“乡村绅士化的时空演变有怎样的特征和差 异”[19]、制造企业总部如何发生了迁移”[20]等问题。 也有研究以个体的生命历程为视角,研究了个人的 迁居、通勤等行为的空间表现及其动因[21]。也有研 究以人—地关系的演进过程,探讨两者间的互动关 系类型与动力机 制[22]。 上 述 这 类 研 究 往 往 通 过 历 时性的回溯或案例追踪,获得研究对象动态变化的 全貌。
三 案例研究在城市空间研究中适 用的领域
殷认为案例研究适用于解答“怎么样”、“为什 么”等问题,即 how 和 why 的问题,适用于当下现实 中的实际 问 题,并 且 研 究 者 几 乎 无 法 控 制 研 究 对 象[10]。由于大多数城 市 空 间 研 究 都 关 注 当 下 问 题 且其不受研究者的控制,因此城市研究中的案例研 究方法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