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施教学精细化管理

实施教学精细化管理

实施教学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新密市市直第二小学2008年10月实施教学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新密市市直第二小学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

教学精细化管理是保障教育质量有效提高的最佳方式。

为此我校树立了“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的管理理念。

一年来,我们强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围绕教学工作这一中心,启动了“三个转变”、“三个加强”的管理运行机制。

经过一年来的积极践行,我校的教师展现了干事创业的新姿态,学生呈现了立志笃学的新气象,教育质量保持了“红旗单位”的领先地位。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做到三个加强,实现三个转变”。

【三个转变】1、变传统的管卡式管理为科学的引领式管理,加强各方面的交流沟通。

常言道“打铁先得自身硬”。

我校的领导班子成员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不仅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注意“成事”与“成人”的关系,努力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更是在自己从事的管理实践中关注和实现自身的发展,并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和影响教师。

为了使管理者顺利地开展工作,学校筹资为每位领导订阅所需的报刊杂志,且每位领导办公室电脑全部上网,号召学校领导带头进行理论学习。

其次为使每位领导成员真正成为教学业务上的表率,学校开展了校级领导展示课活动,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课例。

再是要求每次领导外出听课学习,都要向全体教师作汇报。

这些做法不断督促领导班子成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使其真正有能力管好一个段、带好一帮人、教好一门课、领导好一个学科。

2、变粗放式管理为走动式管理,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倾向。

一年来,我校对原有的各项制度进行了修订和细化,共完善各项管理制度79项,同时建立各处室的周总结、月汇报制度,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制定了“三走三看”教学管理模式,即走在教师之前、走到教师之中、走进教室之内和看学期初、看学期中、看学期末,力求向“实”和“真”要效益。

(1)责任到人,跟进管理变集中领导为包段领导,学校领导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学校领导每人承包一个年级段或教研组,和段组长共同负责所包年级段、教研组的各项工作,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效果的积分与包段领导的工作业绩挂钩,段与段之间相互竞争、相互督促。

(2)了解教师备、讲、批、辅等情况我们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一多半时间是在教师的办公室和教室内同师生一起度过的。

我们用“五步十问”法指导督促检查教学工作全过程。

五步:即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课后小结、辅导学生。

十问:即(课前准备):一问教师用什么教学方法达到想要的教学目标?二问教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方法能够达到目标?;(课堂教学):三问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什么问题?四问这些问题对我们的教学意味着什么?;(作业布置):五问教师的作业布置是否兼顾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六问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如何解决?;(课后小结):七问教师的课堂教学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八问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需要做一下调整?;(辅导学生):九问对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教师是否清楚?十问教师在辅导学生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

(3)了解学生情况我们要求各包段领导各段各班学生情况,深入班级,与学生座谈,做到“三看”:一看优秀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是否有吃不饱现象,有哪些方面的潜力,应该向哪方面发展,二看学困生的作业完成得怎样,做题中出错率大约有多少,教师批改评讲后纠错情况如何,想方设法帮助教师学生做到“日日清”,三看学习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哪些学科学得好,哪些学科学得不好,原因是什么,协调各学科教师给这部分学生缺什么,补什么,促进协调发展。

以上这些都要做好记录,并定期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反馈情况。

(4)了解薄弱班级、薄弱学科的跟进管理情况对于薄弱班级、薄弱学科,学校领导要主动出击,拉一把,促一下,送一程,帮助教师分析原因,寻找差距,进行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缩小班级、学科之间的差距,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要求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周在段组办公不少于三天,每天查看教师上课情况不少于两次,每周与教师研讨备课,了解班级学生情况不少于三次,每周听课不少于四节。

要求包段领导了解每个班的优秀学生、学困生和严重偏科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建立跟踪调查解决台帐。

对于学困生要求教师首先从政策上给予优惠,课上做到三个“优先”两个“允许”,即:课堂提问优先、教师巡视指导优先、作业面改优先;允许学困生发言照稿子念,允许请求同学帮助。

还让优秀学生和学困生建立“学友”关系,即学习上的朋友,教师在安排座位时尽量给“学友”提供便利条件;任课教师利用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辅导学困生,帮助其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做到“日日清”,每周包段领导组织对学困生进行一次基本知识小检测,查缺补漏,协同任课教师一起做到“周周清”。

3、变封闭型管理为调查研究型管理,克服“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管理倾向。

(1)听课记录本的改革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听课往往是到了课前几分钟或课堂上才知道作课教师的授课内容,造成部分教师在听课过程中敷衍了事,记录时事无巨细,从教学流程到学生活动表现,统统记录下来。

评课中有些碍于面子,唱赞歌的多,指出对方不足的少;交流时切不中问题的要害,分不清主次。

针对这种现象,本学年我们对听课记录进行了改革,在听课记录的四个板块中第一板块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增加这一板块的目的是促使教师在听课前熟悉教材,具体做法是凡是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教务处提前两天在校园公布授课教师的名单及讲授内容,听课教师必须提前熟悉教材,事先预设自己的教学流程,交包段领导审批后方可听课。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听课时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设计意图与执教者的教学方法作一比较,在听课中形成明确地教学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避免了听课者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2)利用假期研读教材,促进教师的业务提高我们认为只有对教材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备课才会备出新的阐释,新的意味,课堂教学才会驾轻就熟;只有从教材的整体入手,反复研究教材,有效地开发教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从2005年寒假至今,我们都利用寒暑假开展“研读教材”的系列活动。

从研读所教年级教材到研读相邻年级教材;从读教材画知识树再到读教材自拟试卷,这一系列的读教材、研教材、用教材的活动,使教师不但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编排意图以及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而且还注意单元之间、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认清自己所授的教材在整个小学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消除年级之间的鸿沟,打通教师教学中的“任督二脉”。

【三个加强】1、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精细化(1)集体备课我们采用“自研教材——集体研讨——分工主备——修改施教——反思提炼”的方法进行集体备课。

具体方法是每位教师先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并写出每个单元、章节的重难点,知识易混点、易错点及教学目标,然后在小组内各自作重点发言,大家交流看法、相互补充,再分工主备,形成教学预案,接下来指名一人在本段组上“研究课”,同学科组教师都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发现问题后共同解决,并结合自己所任教学班的实际进行复备,修改教案,最后写出上课后的反思,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和素材。

(2)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关键在教师。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三讲三不讲”:即只重点讲授难点、易混点和学生知识的盲点;而教材内容浅显易懂的不讲,学生能够自主学会的知识不讲,能够合作解决的问题不讲。

同时采用“二三四”课堂授课法:“二”即两教,教方法、教规律;“三”即三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即四精,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设疑提问,精心选择教法,精心布置分层次作业。

针对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语言不够精练、知识引领不够到位、课堂生成效果不好等问题,我们要求每学期每人上一节录像或录音课,自听自看自评,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使教师们有了一面观看自已的镜子,为进行教学反思提供最直接的资料。

使其通过观看自己的上课,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做到“三个一”,即:找出一个“亮点”,指出一个“不足点”,提出一个“推广点”,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3)教学模式为了使教学模式工作落实到处,我们具体做法有:一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和新课程的理论考试,保证每位教师对于教学模式熟练掌握运用。

二是每学期开学初安排骨干教师上教学模式示范课进行引路,然后组织50岁以下教师结合三级达标课进行每天一节教学模式展示课,凡是不符合教学模式的,取消申报上一级优质课达标资格;运用教学模式不理想不过关的,要一人多上,一课多上,直至过关为止。

三是推行教案改革,统一制定教案格式,在教案上直接显示我校教学模式的五个教学环节,不使模式流于形式,不但把教师从抄教学指导用书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进行教材挖掘和教法研究,同时使教研活动常态化、即备即研,把集体备课作为教研的主要方式,使每一份公之于众的教案都是集体备课的结晶。

四是坚持领导签字方准听课制度,每一位教师听公开课之前必须自己先读所听之课的教材,并根据主体性教学模式加之自己对该教材的理解,写出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交主管领导签字后,方可进班听课。

五是坚持每学期一次的评教评学活动,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模式运用、课堂表现、爱岗敬业、作业布置等各方面情况都进行一次全面真实的了解,把学生的评议结果全部反馈给教师,并把评教评学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

(4)作业布置多年来市直第二小学一直实施作业多元改革,全方位实施作业评价,除了常规作业外,还有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性作业,如收集资料,做家务活,搞社会调查等。

例如语文学科尽量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面,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鼓励学生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到新华书店看书,坚持写读书笔记。

为了加大作文训练的力度,我们从关注学生、教师、课程三方面互动的作文模式入手,组织教师研究方案,结合教材、单元特征,分年级开展作文范式研究,如:一二年级进行趣味写话训练,三四年级结合单元教材特点进行体验作文训练,五六年级进行情感作文训练,让二小所有师生牵着母语的手回家;并用“一课一得”的形式要求学生写“仿创日记”,同时要求学生写作文之前老师必须写下水文。

数学学科搞“典型习题集”、“一日一题”训练,定单元写数学日记,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知识进行梳理。

英语学科举行英语单词比赛、讲故事、短剧比赛等,丰富学生的单词词汇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加强轮流“坐庄式”教研我校的教研工作建立了以教学模式案例研究和教学智慧论坛为主要教研活动内容的轮流“坐庄式”教研模式:即让教师在教研组单独主持教研活动,使每个教师有表达自己看法和观点的机会,这样首先是解决了部分教师教研活动时应付支差,心不在焉的问题,激发教师的内在驱动力,提高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其次是研究的问题都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使问题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再次是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教研合作意识,增进业务信息的沟通,促进了市直二小教师教学研究素质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