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按摩治疗穴位和部位的选择.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
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
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
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
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
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
第五章按摩治疗穴位和部位的选择(以下第五章按摩治疗穴痊和部位的选择包括第一节按摩治疗穴位的选择;第二节按摩治疗部位的选择。
)第一节按摩治疗穴位的选择按摩治病,是用手法刺激腧穴,通过疏经通络,调和脏腑,平衡阴阳,而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按摩疗效除与按摩手法、疾病变化相关外,还与选择适当的穴位或治疗部位有关。
同样的按摩手法作用于不同的穴位或部位,机体的反应会有差异,临床疗效也就不同。
临床取穴配穴应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结合腧穴的主治、功能、特性,有方有法,灵活多变。
(以下第一节按摩治疗穴位的选择包括一、选穴原则;二、配穴原则;三。
特定穴的应用。
)一、选穴原则按摩取穴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基本原则。
根据不同病证,其中可分为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对症取穴三个原则。
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远部取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处较远部位的腧穴;对症取穴是指针对某些症状选取的腧穴。
三者在临床运用时可随机配合使用。
此外,尚有不少是属于前辈的经验取穴。
(1)近部取穴。
每一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和邻近部位的病证。
近部取穴就是根据这一规律提出的。
这种取穴方法,是以痛为腧和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取穴方法。
多用于治疗病变的脏腑、五官、肢体在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限的症状。
具有祛除局部邪气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如胃痛用一指禅推或摩中脘、梁门;腰痛按揉肾俞、命门;鼻病按揉迎香、印堂;眼疾取睛明、风池;膝痛一指禅推或按揉膝眼、阳陵泉。
(2)远部取穴。
是根据阴阳、脏腑经络学说的理论和腧穴的主治功能提出的。
在具体运用时,有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之分。
本经取穴:即根据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取本经的穴位。
如:胃痛按揉胃经上的足三里;心绞痛按揉心包经上的内关;腰痛拿按膀胱经上的委中穴。
异经取穴:即取与病症有关的表里经脉的穴位。
如肝气郁结的胁痛,除取肝经的太冲外,还可配以与其相表里的胆经的阳陵泉穴。
远部取穴还包括“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
如头顶痛拿太冲;脱肛按揉百会等。
(3)对症取穴。
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功能主治而提出的.一般属于治标的范围如点按大椎退热;掐人中苏厥;按揉天枢止泻;按压支沟通便;拿揉丰隆化痰等。
(4)经验取穴。
根据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选择穴位来治疗疾病。
如手臂麻木按揉颈臂穴;急性腰扭伤按揉手背腰痛点;小儿疳积掐揉四缝穴。
二、配穴原则配穴方法,是在经穴主治和选穴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各种不同病证的治疗需要,按一定的配穴规律,选择具有协调作用的的两个以上的穴位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以充分发挥腧穴相互配合的协调作用。
临床上配穴处方应从整体出发,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全面考虑,有方有法,以法统方。
常用配穴方法有下列四种:(1)前后相配。
即胸腹部穴(募穴为主)和腰背部穴(俞穴为主)相配。
如胃病可取胃俞配中脘。
此法也可在人体头部和四肢部的前面和后面取穴。
如天柱配迎香治鼻塞;内关配外关治疗胸胁胀痛;丘墟配照海治踝关节扭伤。
(2)上下相配。
即上肢部穴位和下肢部穴位相配。
如胃脘痛,上肢取内关,下肢取足三里;高血压,上肢取曲池,下肢取太冲;咽喉痛、牙痛,上肢取合谷,下肢取内庭。
(3)左右相配。
这是以经络循行交叉的特点为取穴依据的,就是“左病右取”或“右病左取”。
此法多用于头面部疾病。
如左侧面瘫、牙痛取右侧合谷,右侧面瘫、牙痛取左侧合谷;左侧头痛取右侧阳陵泉,右侧头痛取左侧阳陵泉。
又因经络的分布是对称的,所以临床上对于内脏病证的取穴,一般均可左右同用,以加强其协调作用。
如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前额痛取双侧合谷。
此外,也有舍患侧而取健侧者,如偏瘫、痹痛等用此法也有一定的疗效;还有左上与右下,右上与左下交叉配同各经穴位治疗扭挫伤,也能取得良效。
(4)远近相配。
即取病症的邻近穴和远部穴相配。
如胃痛取中脘、胃俞是近取法,取内关、足三里是远取法;腰痛取肾俞、腰眼配委中、承山。
挥腧穴相互配合的协调作用。
临床上配穴处方应从整体出发,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全面考虑,有方有法,以法统方。
常用配穴方法有下列四种:(1)前后相配。
即胸腹部穴(募穴为主)和腰背部穴(俞穴为主)相配。
如胃病可取胃俞配中脘。
此法也可在人体头部和四肢部的前面和后面取穴。
如天柱配迎香治鼻塞;内关配外关治疗胸胁胀痛;丘墟配照海治踝关节扭伤。
(2)上下相配。
即上肢部穴位和下肢部穴位相配。
如胃脘痛,上肢取内关,下肢取足三里;高血压,上肢取曲池,下肢取太冲;咽喉痛、牙痛,上肢取合谷,下肢取内庭。
(3)左右相配。
这是以经络循行交叉的特点为取穴依据的,就是“左病右取”或“右病左取”。
此法多用于头面部疾病。
如左侧面瘫、牙痛取右侧合谷,右侧面瘫、牙痛取左侧合谷;左侧头痛取右侧阳陵泉,右侧头痛取左侧阳陵泉。
又因经络的分布是对称的,所以临床上对于内脏病证的取穴,一般均可左右同用,以加强其协调作用。
如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前额痛取双侧合谷。
此外,也有舍患侧而取健侧者,如偏瘫、痹痛等用此法也有一定的疗效;还有左上与右下,右上与左下交叉配同各经穴位治疗扭挫伤,也能取得良效。
(4)远近相配。
即取病症的邻近穴和远部穴相配。
如胃痛取中脘、胃俞是近取法,取内关、足三里是远取法;腰痛取肾俞、腰眼配委中、承山。
三、特定穴的应用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由于这种腧穴的分布和作用不同,故各有不同特定的含义和名称。
在临床应府时,这些穴位与其他配穴方法相配合,疗效较好。
(1)五输穴。
是指十二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重要腑穴的合称。
这类腧穴,每经五穴,十二经共有六个穴位。
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络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人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
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所溜的“荥”,意思即脉气流经此处,有如泉水已成小流;所注为“输”,指此处脉气较大,有如水之能灌注运输;所行为“经”,象水之通行,喻经气正盛,畅通流行;所入为“合”,象水之汇合,是经气深入,进而内人于脏腑的部位。
《难经·六十八难》云:“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这些都说明了五输穴的独特功能,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云:“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故按摩时常取用合穴治疗六腑病症(表4-1,表4—2)。
(2)俞募穴。
俞穴,是指分布于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脏腑腧穴,是脏腑经气向背部转输布散的穴位,共十二对,亦称背俞穴。
脏腑功能失调,则在相应的背俞穴上有压痛或敏感的异常反应。
因此,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可取其相应背俞穴进行治疗。
如肺病取肺俞,大肠病取大肠俞。
另外,背俞穴也可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五体的病证。
如肝开窍于目,在体为筋,目疾和筋病可用一指禅推或按揉肝俞治疗。
募穴,是指脏腑经气聚结于胸腹部的穴位,共有十二个,募穴有治疗脏腑疾病的作用,尤其多用于治疗腑病。
如胃病取胃的募穴中脘;大肠病取大肠的募穴天枢等。
“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
因此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俞穴相配合使用,即俞募配穴。
如冠心病,可按揉膻中配厥阴俞;胃院痛按揉中院配胃俞(表4—3)。
(3)原络郗穴。
原穴是人体元气汇集的部位,脏腑之病皆反映于十二原,故五脏六腑有疾者,皆取其原。
十二经络各有一个原穴,均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
络穴大部分布于表里经的联络之处,具有主治表里经有关病症的作用。
十二经和任督两脉各有一络穴,还有脾之大络大包,故共有十五络穴。
原穴和络穴可单独应用,或相互配合应用。
如心悸失眠为心经病,先按揉心经原穴神门,再配小肠经络穴支正。
郗穴是经脉之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脉各有一郗穴,奇经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四脉也有一个郗穴。
总称十六郗穴。
郗穴都用于治疗本经脏腑经络之气突然闭塞时所发生的急性病症(表4—4)。
(4)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古人根据腧穴的主治特点,认为在四肢有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这八个腧穴可以用于治疗各自相通的奇经病证。
如脊柱强痛,可掐揉通于督脉的后溪穴。
也可根据两脉相合的腧穴,互相配合应用。
如治疗冠心病,可按揉内关配公孙(表4—5)。
(5)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人体的脏、腑、气、血、筋、骨、脉、髓的精气会聚处的八个腧穴,分布于躯干和四肢部。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在临床应用时,凡脏、腑、气、血、筋、骨、脉、髓的病变,都可以取其所聚会的腧穴进行治疗。
如脾胃虚弱,可一指禅推或按揉脏会章门;宗筋不收,可按揉筋会阳陵泉;骨节痹痛,可按揉骨会大杼;中风瘫痪,可按揉髓会绝骨。
(6)下合穴。
下合穴是指六腑在足部阳经的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这是根据《灵枢·本腧》有“六腑皆出于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的理论而确定的。
即: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
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变的主要穴位,所谓“治府者治其合”。
如大肠腑病,可按揉上巨虚;小肠病变,可按揉下巨虚等。
第二节按摩治疗部位的选择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时常发现某一脏腑的病变,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可能出现上下相连,内外相应的病痛,以及压痛、结节等现象。
这些病理性反应点或区域是按摩治疗的关键部位,对于这些部位的选择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着按摩的疗效。
在按摩治病诊断时,除一般物理诊断、实验诊断、仪器诊断外,还有很重要的按摩触诊法诊断,寻找疾病的体表反应点或区域。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织器官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当人体某一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则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出现痛觉、触觉过敏等病理现象。
因此病理性反应点或区域是按摩治疗过程中重要的选择部位。
其主要表现是感觉过敏;穴位组织松弛、凹陷、隆起或坚硬;皮下出现结节状或条索状反应物。
(以下第二节按摩治疗部位的选择包括一、感觉过敏;二、穴位组织松弛、凹陷、隆重或坚硬;三、皮下结节或条索状反应物。
)一、感觉过敏轻压某体表反应点或区域,患者即感酸、麻、胀、痛,有时还可以循经传导。
压痛在临床最常见,如胃脘痛,则在胃俞、足三里穴处可找到压痛点。
在治疗软组织损伤中,压痛点是检查、诊断、治疗的主要依据。
其分布规律多为肌肉的起止点;韧带在骨膜处附着点;筋膜在骨膜处附着点。
从人体生物力学观点上来分析,因为这些肌肉的起止点韧带、筋膜的附着点是人体机械应力比较集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