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葫芦丝教材内容

葫芦丝教材内容

前言蒲吕中学葫芦丝艺术特色教育意义:一、营造氛围、激发情趣利用校园广播在活动课时间编排专题节目插播葫芦丝的经典名曲,让学生感受到葫芦丝的音乐美;在宣传橱窗中开辟专栏介绍葫芦丝的构件和演奏特色,让学生充分认识乐器,引起学生对葫芦丝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求学的欲望,就会认真学练并积极参加音乐的实践活动。

学校开设器乐兴趣小组时,很多同学涌跃报名参加了葫芦丝学习小组。

开课辅导时,认真为学生示范演奏每一个练习曲。

学生从优美的葫芦丝乐声中得到感染,个个跃跃欲试。

二、压缩教材、优化教程。

按照葫芦丝教材来辅导学生是比较省事的,但教材编著者是以自己的认知和实践编写的,务必适合中小学生使用。

常用的教材难度大,教程长。

该教材中前几个练习曲吹奏发音难,要求两手手指除左小指和右手拇指以外,其余8个手指必须严密按住音孔,稍有某手指不严密即出噪音或不发音,又是长音练习,初学者的肺活量小,不会用气。

学生练习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得不到成功的喜悦。

该教材中还有不少练习曲重复繁琐,枯燥无味且难以表现葫芦丝的乐曲特点,学生练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如学生按其教程训练,则需要一百多个课时,显然速度不快。

教师拼体力,学生负担重,教学效率一定很低。

为此,对教材删繁就简,去粗选精,再从其它器乐(如钢琴、竹笛等)教材中选出一部分适合葫芦丝演奏的练习曲,加上以前没有专业教材自己辅导学生时所编写一些的练习曲,重新编写了一本葫芦丝的练习教材,整个练习曲部分学生一般用50课就能练完,不但保证了整个教程的难易适中,教材安排合理,注意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而且缩短了训练周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循序渐进、扎实基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教学练葫芦丝的吹奏,首先要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扎实基础,如呼吸方法、指法、气息的运用等。

但又不能急于事功,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加深提高。

气是所有管乐演奏的内动力,学生最终演奏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气,而练气是学生学习中最难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呼吸,只是一种维持生命的最低要求的自然的呼吸,而器乐演奏的呼吸甚至会用到几乎全部的肺活量,学生很难做到。

所以,刚开始学习时,我要求他们只使用部分肺活量练习,不先练习过长的音,以免学生既要考虑手指的动作,又要考虑到呼吸的方式,而导致动作失调。

在学生掌握基本指法之后,再引导他们用模仿和想象来自然形成正确的呼吸方式。

在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之后再讲解横膈膜的运动等原理。

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自我感悟,不断提高呼吸的技术。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为演奏葫芦丝练气奠定良好的基础。

指法是器乐演奏的重要要素。

低年级学生指力差,易疲劳,一般练习4—5分钟就让他们停下来,听听乐曲,活动活动手指、手腕,避免手指受损。

同时,每堂辅导课前让学生先做做手指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用最轻松的方式持住葫芦丝,使手指的灵活度、灵敏度能够充分发挥。

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在长音上多练习,在速度上提出快速、慢速、由慢渐快、由快渐慢等各种序列练习要求,让他们渐进有序地感受不同音的美感。

四、分层施教、帮带互促。

参加葫芦丝兴趣小组学习的学生音乐基础有高低,接受能力有强弱,到班时间有先后,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较大。

我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式,使每个学习者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对尖子生既让他们带领其它学生,又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单独给他们安排专门的训练;对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强的同学安排简单易学的曲目,认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让他们在激励的环境中学习。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安排一个尖子生,由他们组织“帮带”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帮一”、“少带多”,互学互促。

各组之间开展竞赛、评优,互相过关。

对共性问题集体辅导,对个性的偏差单独纠正。

既使学生各有所学,各有所得,又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五、重视实践、学以致用。

学校的周末活动,或举办艺术节,创造机会,让学生登台表演。

在全校同学面前,吹奏所学的曲子。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器乐演奏竞赛,让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锻炼胆量,提高能力。

第一章葫芦丝的基本知识一、葫芦丝简介葫芦丝(亦称葫芦箫)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傣、阿昌、德昂、佤、彝、布朗等民族中。

属于单簧气鸣乐器。

(见图一)(图一)关于葫芦丝傣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勐养江畔住着一个勤劳、善良的傣族青年叫桑亮。

在他去参加“嘎光露盛会”的途中帮助了一位卖葫芦籽的老大妈。

在老大妈的预言下,桑亮与买走葫芦籽的温柔美丽的傣族少女少玉相遇并深深相爱。

为了记住这位卖葫芦籽的老大妈,少玉在勐养江畔种下了葫芦,桑亮就在旁边种上了竹子,以便葫芦攀爬生长。

4个月很快过去了,葫芦缀满藤蔓,竹子繁茂,桑亮和少玉也定下了婚期。

一天,两人相约去摘葫芦来装饰新房。

谁知,灾难突然降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雨助澜着勐养江水扑向村寨,村寨顿时一片汪洋。

为了逃生,桑亮砍下竹子做成了简易的竹筏,少玉在竹筏上挂上葫芦以增加浮力。

但竹筏还是难以承受两个人的重量。

为了能让心上人生还,善良的少玉毅然跳下滔滔的江水中,将生的希望给了桑亮……。

桑亮最终战胜洪魔活了下来,却无法排遣对少玉的思念,悲痛欲绝的桑亮在他们种下葫芦与竹子的地方搭起了窝棚,整天抚着曾乘载过两人命运的竹伐以泪洗面。

一天他听到竹子和葫芦在风中发出的声音,于是有了灵感,做成了今天的葫芦丝。

他每日流着泪对着勐养江吹出凄凉调子,来倾诉内心的悲痛及对少玉深深的思念之情。

天长日久,桑亮吹奏的曲子自然形成了一首曲调,听起来非常悲凉哀婉,泣如诉,婉转缠绵。

在勐养民间被称之为“葫芦丝古调”,又名“哭调”。

就这样葫芦丝乐器和“古调”最后成为傣族地区男女青年传情达意,诉说内心情感的乐器和曲调被世代传承了下来。

葫芦丝是用超吹的方法发音的,超吹是比葫芦丝上原有的基因高八度,主要是通过吹奏者的呼吸力度和唇部肌肉控制力的加强,呼吸速度加快,以及腹部肌肉的控制力来实现的。

气息与手指的配合也是初学者要注意的,首先要注意手指要按住指孔不能漏气,气息要平稳,这一点非常重要,当手指变化时,气息应用不应受到影响。

葫芦丝上最容易吹出的音是“ 1 ”,最不容易吹出的是高音“ 5 、6 ”和低音“ 5 、 6 ”所以,当初学者拿起葫芦丝吹奏时,先吹 1 音,然后可以按指法表和练习曲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如果掌握了这些,你就可以根据教学区或交流区的方法经验继续学习下去了。

二、葫芦丝演奏的基本姿势葫芦丝要讲究姿势,这不仅是演奏形象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适应演奏者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技巧,更好的表现音乐内容。

葫芦丝的演奏姿势分为坐、立两种。

1、立式:就是站着吹奏的姿势,一般在独奏是采用这种姿势,要求身体战立,自然放松成垂直状,两脚稍分开,胸要挺,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两臂稍微弯曲,两肘部下垂,管体稍向前,与上身成45度角,切忌过分挺胸和歪斜。

2、坐式:一般合奏时采用这种姿势,要求身体自然放松地坐在椅子上,两腿稍微分开,身体要正,头要直肩要平,左右手肘部与身体成45度角,切忌过分放松和僵硬。

葫芦丝的持法:要求手指自然放松,成弧形持葫芦丝,双臂和肘部肌肉要放松,指肚接触孔应有周边缘感,吹奏时在气流的作用下,指肚共振,微有麻感,其音色富有弹性,过于压紧则手酸,音窒,对演奏不利。

另外手指开孔时,不宜抬的过高,否则会使手指僵硬,影响演奏速度。

一般手指抬到距离音孔上方2—3厘米即可。

第二章葫芦丝的具体学习一、乐器的选择作为初学者,乐器的选择十指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入门的时候,选择何种掉的乐器则是入门的基础,葫芦丝常用的调有降B调、小C调、小D调、大F调、小F调、G调等,葫芦丝虽然形制相同、指法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调高的不同,其中降B调属于中音型,小C调、小D调、小F调属于高音型,大F调、大G调、大C调、大D调属于低音或倍低音型。

笔者认为初学者应根据年龄段而定,一般成人选择降B调葫芦丝为宜,因为降B调葫芦丝两孔之间的间隔适合成年人手指按孔的宽度,而且用气适量,便于练习气息和控制气息。

中小学生根据手指长度和宽度的不同可选择小C调或降B调,小C调葫芦丝两孔之间的距离较降B调略窄,适合手指短而细的人群,并且小C调和降B调用气相当,适合气息的练习。

至于其他诸调,则是在练好以上两种调的基础上,有了一定得功底后才能拿来练习,所以,初学者选择乐器要科学合理。

二、练习基本功要持之以恒简易要诀:1.口要空——口腔要空,每个音头要念“吐”字,用普通话念,舌头在下,口腔内就会空“O”,吹出来的乐音就会圆润。

2.手要松——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手指松弯,松而不懈,用指肚按空孔,要多练习实指颤音多练手指的力度和灵活度,在练习的过程中左右手从无名指到中指,到食指打开后,小指必须下按主管的侧边把握住葫芦丝。

(右手在主管的右侧,左手在附管侧边)3.气要沉——吸气时只要把小肚往外顶就可以了,我们讲的足下丹田气,平时就用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肚往外顶,呼气时吸气时小腹往里收,往后腰收即可。

(1)检查乐器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即音高、音准是否准确,音色外观质量是否良好。

(2)检查在演奏时手指的开启,闭合是否到位符合要求。

例如:关闭音孔时,要求手指按孔一定要用指肚将音孔按严,不能漏气,手指开启时,手指距音孔要有一定距离,不能太近,否则会影响音准。

(3)检查气息的运用控制是否良好。

吹奏乐器时气息的运行应平稳、均衡,不可忽强忽弱。

注意在吹奏高低音时气息强弱的控制,即在吹奏低音时,气息应强一些(筒音作“SOL”梭吹奏低音“MI”时除外)。

吹奏高音时,气息应相应减弱一些。

可参看“乐器知识”中的指法表。

葫芦丝的基本功有三方面的练习,一是气息的联系,二是指法的练习,三是吐音的练习,三者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吹奏任何一首曲子,无论是练习曲还是乐曲,三者的训练都缺一不可。

1、气息的用气方法及控制力训练气息是一切吹管乐的基础,一般认为吹管乐的用气方法有三种,一是胸式呼吸法,即肺部气息呼吸,二是腹式呼吸法,即用丹田气息呼吸,三是胸腹式交替呼吸法。

笔者认为演奏葫芦丝必须先学会腹式呼吸法,因为葫芦丝属于闭口吹奏乐器,主要用口来完成呼吸吐纳过程,运用丹田气息不仅气息充足,而且也符合生理规律,如果单纯的用胸式呼吸,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肺部的功能,腹式呼吸的方法是用口吸气,气息下沉,同时腹部扩张,肌肉拉紧,呼气时腹部肌肉收缩、放松在一张一合、一松一紧中完成呼吸过程。

在筒音作5的情况下,低音区的5、6、7和中音区的1、2、3的用气较中音的5、6强,吹奏中音5、6时气息相对较弱才能够吹响、吹好,因此要做好气息控制力的训练。

长音的练习是气息运用到吹奏实践的初级过程,练习长音不宜盲目,要严格控制好节拍,首先要以四拍为宜,按音阶上行、下行,当四拍的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改为八拍的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