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赏析 ---那些经典的水彩画

精选赏析 ---那些经典的水彩画

精选赏析---那些经典的水彩画本文对具体的每一幅画做了些讲评。

准确地说,是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

不妥处望批评指正。

我的信条是:讲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往外讲。

而更可怕的是讲不出“自己的话”,因为平日里不注意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总喜欢人云亦云。

画画的人只会翻书本,抄别人的结论,那你自己的眼睛和脑子干什么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有自己的观点,并敢亮自己观点的人都是英雄。

学习绘画是个很复杂的事情,它和搞科学有很大差别,这里面有许多不确定点,不大容易说清楚。

特别当我们脱离开具体的绘画,而去空对空地谈一些“美术理论”时,总是白白浪费时间而毫无收获。

因此我主张:把我们的眼、脑集中在一张张优秀的绘画上,即对具体的绘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交流各种不同看法和认识,其结果,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

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每一幅好的作品都有一个合适的色调,但有时画家会特别强调色调。

该画就是以色调取胜——浅紫灰偏黄色调。

首先,画面层次分明:远山、天空及它们的倒影为浅色调;中间的山丘及倒影为灰色调;前面小船为黑色调。

而水中两条纯白的波浪顿使灰色调明快起来。

在色彩的处理上,灰色调中的变化肯定是微妙的:与远山、天空对应的倒影绝非仅是深浅虚实的变化,更加重要的是色彩冷暖的变化:倒影略暖。

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这一幅,画家同样特别强调色调。

但这幅深紫灰色调传达出了一种紧迫感——山雨欲来,清风乍起,我们的心为之一颤!看哪!天空中乌云翻滚——纷乱的笔触起了作用。

水中亮部的波纹告诉我们,风已经吹过来了。

隐约有雷声。

远山从右至左渐变为群青色,很真实。

近处树林及其倒影不是一块死黑,有微妙的冷暖变化,整个倒影略浅些。

向左疾驶的小船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再过十分钟,雨丝将从天而降。

带水纹的水面画得成功,是因为有:水中亮部的波纹、向左疾驶的小船及其带起的一条亮的波纹、左侧山与水相接处的几点代表水纹的亮点,及右侧岸边的那条水纹——这几处画家是很“经心”的。

乌云翻滚的天空,我个人认为,笔触如果再细腻些,乌云的层次再多些,整幅画的效果会更好。

必竟乌云要比水“软”些。

我还是很喜欢这幅画的!感谢美国人民,为我们孕育了伟大的画家温斯洛·厚莫。

久居干旱的北京,我喜欢阴雨天气,更喜欢暴风雨前的氛围。

侧首自家窗外,此时此刻,正淅淅沥沥下着雨,凉爽而湿润的风从半开的窗口吹进来,好不惬意!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多么丰富而和谐的色彩呀!是逆光——阳光从对面透过丛林照过来,斑斓的色彩显现其间!以素描的黑、白、灰而言,亮部和暗部的色彩处理最辣手。

请看右侧的天空和水中倒影,浅浅的颜色,微妙而准确。

小船和捕鱼人是画面中心吗?不!是中部向右伸出的那条阿娜多姿的松枝。

好的画面总有点睛之处。

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天色渐晚,祖孙二人收拾鱼具准备返航。

画家重点刻画老人面部——沉稳中隐着一丝紧张。

爱孙从背后探过头来,忐忐的、是新手。

背景丛林做虚的处理;而近处的水面,通过色彩变化和笔触的运用,很好地表现出水的质感。

从整个色调看,似与上一幅有些雷同,而我们绝无雷同之感。

为什么?归根到底,是画家的水平起作用。

那些用颜色画素描的水彩画,从本质讲,都是雷同的,因为它根本没有色彩。

而色彩高手,绝不会与“雷同”联姻。

我之所以介绍水彩画先于介绍油画,是因为色彩对于水彩画极其重要,是“命根子”。

我们重点学习好的油画的素描,重点学习好的水彩画的色彩。

当然,好的油画,色彩也是好的。

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美国)萨金特油画画得好,基本功特棒,认真画起水彩画来,当然也错不了。

“严格地”说,这是一幅“水粉画”。

是山区、是傍晚。

羊群、围栏、草场、山——普通一景,确如此耐看!是依赖于画家的绘画水平,是绘画的技术决定一切。

我们从上往下看:左上角露出天空——傍晚的天空——是色彩告诉我们的。

然后是高山,由近而远推过去,色彩也一层层变化过去。

看草地,高低起伏,除了透视关系,色彩变化多丰富!白毛羊、黑毛羊,都泛着夕阳的光。

羊群懒懒的,在围栏中慢吞吞地移动着。

山区好美呀!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美国)野营、野炊——中青年人的专利。

林子边的帐篷,色彩变化表现出了帐篷的质感。

背景树林处理得好,有幽深莫测之感。

画家强调那棵大树干的色彩变化,使它很惹眼。

炊烟的色彩多绚丽呀!大树干与它右侧的炊烟、左侧的帐篷构成了画面的主角,而前面的人物反倒是次要的。

因为画家着意表现的是大森林中这一特定环境,让你身临其境。

伐斯特(1825-1899)(英国)英国不愧是水彩画的故乡,水彩画的味道就是足!树林、芦苇、池塘——是盛夏的沼泽地。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通体一色的树干。

我们平日可以从色彩角度观察一下真实的树干,其色彩变化极丰富。

画中三棵旱杨的树干占据了不小的空间,必须画好。

我们先看前面一棵,数干的色彩多丰富!后面两棵,主要是从色彩上拉开了彼此之间的空间。

再看左侧池水,天空和树的倒影,画家均用色彩说话(特别要注意水中亮部色彩从远到近的微妙变化。

这块高调颜色难掌握,但很关键)。

中间偏左,那一片旱杨树的树叶的技法极高,不能小瞧,要好好学习。

现在该说主要问题了——树旁的鱼具。

看来已经小有收获——地下的几条鱼、挂在书上的一串小鱼。

忙碌了半天,需要稍事休息,捕鱼人可能方便去了——画家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瞬间。

画面没有人,但我们会感到捕鱼人很快会回来。

请看那三个鱼篓子,是编织物,要细扣。

但从绘画讲,素描的整体感要处理好,这对一流画家不成问题,主要还是色彩。

我们对中间大鱼篓从色彩角度每个部位地、乃至每根荆条地去仔仔细细观摩,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鱼篓放在那里。

画家用眼睛去“提炼出”色彩,再在画纸上、画布上“还原出”客观物体。

客观物体永远比绘画更细致、更丰富。

同一个鱼篓,五十个高水平画家笔下将是五十个样子,但都画得好。

所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绘画的技术角度讲,我认为,叫“源于生活,艺术地再现生活”更贴切些。

同一个景物,达·芬奇也不可能把它画绝。

这是一幅难得的佳作。

多用点笔墨,值!伐斯特(1825-1899)(英国)恰似一幅风俗画——回家的路上:憨厚的姐姐抱着稚气未脱的小妹妹、忠诚的小狗一路尾随而来、姊妹三人赤脚涉水,几只鸭子呱呱叫着游开去。

荒郊野外、独木桥、末脚脖的溪水——我们感觉很熟悉。

独木桥后的树丛,色彩斑斓、逼真。

溪水画得最好:浅而清,近处能看到水底。

有几处映出天光,有倒影,加上鸭子荡出的波纹,水边的泥土、水中的水草……,画家从这几个方面的“刻画”,一汪溪水“留在了”画纸上。

妙极!这可是一百多年前的画呀!生活气息多么浓。

这都是画家“安排”的,让我们百看不厌。

实际上,画面的点睛处,是那几只花鸭子。

伐斯特(1825-1899)(英国)天闷、很静、有人捕鱼……。

蓦地!扑楞楞一只水鸟飞出来,掠过水面,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

别烦,还要说色彩。

这个伐斯特了不得!真真色彩大家。

太阳在左前侧。

看天空,可确定是清晨,约七点来钟。

芦苇旁,渔夫是取鱼篓,还是放鱼篓?静静的水潭很逼真,其间的一切倒影色彩有变化,没有一块纯黑色。

哇!刚弄明白,水鸟飞出来在水面划出的一条白线,更好地表现了水的质感。

树与天空的色彩变化,自己慢慢琢磨吧。

阿尔特(1812-1905)(奥地利)这幅画是用透明水彩,把颜色由浅到深地一层层压上去,极精细地表现物体的体积和质感。

有人称其为“重叠法”。

画家描绘的是一间豪华画室:铜器、大理石雕、地毯、帏幔、羽毛、盆栽、乐器、吊饰,甚至那幅大型油画里的人物、树林及马匹,都栩栩如生,极尽精细之能。

这是对画家基本功(素描、色彩)的极严格的考验与印证。

怀特(1828-1912)(英国)注意,这一幅是用透明水彩画就的。

你可能不敢相信吧?山沟里,有人家,临近傍晚。

画里面有故事:山高,云就低。

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在山头上,是石头山。

山前一组房屋是画面中心。

炊烟袅袅,有常年住户。

再细看,右侧,回家的路上,有两头牛。

牛后面是一位男士,他旁边有一条狗。

他边走边向左瞧,顺他的视线,我们向画面左侧看,水沟上有一独木桥,一位妇女,右手挎篮,低头正欲过桥。

这一男一女是一家人吧?他们……,画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联想空间。

这种风俗画式的水彩画,大大超出了对一景一物的写生。

欣赏这样的风景画,是极有趣味的。

亨特(1830-1896)(英国)饮马溪水边。

是盛夏,茂盛的树林,密密麻麻的蒿草。

天空云量增多,树影短,是正午的阳光,又闷又热,牲畜也口渴。

三匹马——白、黑、枣红,正低头饮水。

远处,是炊烟吗?树档住看不见,留下悬念。

画家的眼睛“聚焦”在中景,所以最近处(画面下边缘)的蒿草做虚的处理。

画风景离不开画树。

可以说,画风景高手必定是画树高手。

我们学习一下画家画树的经验。

右边中景那棵树、左侧中景的树,我们一看就知道不是同一种树,这说明画家画得成功。

不同的树,其枝干、树叶的形状,乃至颜色,都是有区别的。

我们必须画出这种区别来。

再看左下角那片地柏(是叫“地柏”吧?),也画出了特点,很逼真。

假如这些东西都不认真画,此画还有看头吗?此画有两个主要看点:饮水的马、树后的青烟。

太闷热了,我们欣赏下一幅吧。

瓦伦(1834-1909)(英国)这一幅也热,麦收季节——按我们北京算,约五月底到六月初。

我年青的时候随学校到郊区的人民公社拔过麦子。

这个时候最怕下雨:大家正干得欢,响晴薄日的天,突然凉风四起,头顶上方乌云滚滚,顿时昏天黑地,电闪雷鸣。

紧接着,黄豆般大的雨点直砸下来。

人们奔跑着、呼叫着,和着风声、雷声、雨声、鸡鸣犬吠声、骡马嘶鸣声、小儿啼哭声、高音喇叭声……,合奏出一首《乡间麦收曲》!画家用90%的画面刻画山坡和树林。

太阳在左上方。

密密的树林,在画家笔下却错落有致。

阳光透过树叶、风儿在林中徘徊。

让我们“走进去”,树阴下歇息一会儿,烟瘾大的抽袋烟,掏出水壶喝口水。

这时候你会考虑这是水彩画、还是油画吗?你会考虑这是watercolour ,还是往watercolour 里混入了Chinese White 的Gouache 吗?什么叫好画?这就是好画。

它让你身临其境,让你忘我。

我们再看右侧。

画家只用了不到10%的画面去表现收割中的麦田。

金黄色的麦田,夏粮好收成!往远处看,麦田、树林、树林、麦田……直到看不见的远方。

这是一幅成功的构图!这是一幅素描和色彩均成功的水彩画。

约翰·弗里德瑞克·莱维斯(1805-1876)(英国)我在《水彩画技法初探》中介绍的第一幅水彩画就是这位画家的作品。

现在我把那段讲评抄录在这里:“这张原作我欣赏过。

我记得是进门第一张。

相关主题